發表時間: 2001-09-06 09:33:00作者:寐公
「香妃墓」是民間的傳稱,正式的名稱叫阿帕霍加麻扎(麻扎是伊斯蘭教語中墓的意思),是歷史上喀什地區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霍加及其家族的墓地,位於喀什東北郊約5公里處的浩罕村。只是後來傳說在阿帕霍加後裔中,有一位叫伊帕爾汗的女子,曾被乾隆皇帝封為香妃,死後運回喀什安葬,所以當地人又稱此墓為「香妃墓」。在民間傳說中,香妃是個傳奇的人物,特別是由乾隆時期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士寧所畫的「香妃戎妝像」面世後,香妃不僅轟動京城,而且聞名全國。傳說中的香妃是叛亂頭子小和卓木霍集佔的妃子,因為她身上有一種奇香,天然生成,所以有此佳號。後來,乾隆平定了回疆後,把香妃帶回京城宮中,果然是「玉容未近,芳氣襲來,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當乾隆得知香妃胸懷「國破君亡,情願一死」之志時,近臣便向乾隆獻策,將香妃飲食起居按回部格式,再派上回部老婦人伺候,日久天長即可依從。乾隆依計,凡香妃服食,概由回教徒供奉,在西苑建造了回式房居和回教禮拜堂。「怎奈香妃情鐘故主,淚灑深宮,一片貞心始終不改。乾隆百般勸誘,她卻寂然寞然;有一日被宮女苦勸不過,她竟取出一柄匕首來,刀光閃閃,冷氣逼人,宮女嚇得倒躲。這事傳到慈寧宮,皇太后恐乾隆被害,趁著乾隆郊宿天齋所,竟傳旨宣召香妃,問她志趣,她只說一個死字,太后遂令殉節。」以後,京劇界、話劇界也按照這些傳說陸續編演過《香妃恨》、《香妃》等劇目。在建國初期,曾上演過《伊帕爾罕》京劇。這些戲都把香妃塑造成忠貞於霍集佔,面對乾隆皇帝淫威寧死不屈的節烈女子,以謬傳謬,既損傷了香妃的形象,也歪曲了歷史。
從清宮檔案及香妃生前遺物來看,香妃就是容妃,是乾隆帝41位后妃中唯一的維吾爾族女子,生卒年為1734-1788。她是秉持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為和卓,故稱和卓氏。容妃之兄圖爾都曾配合清軍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有功,被清廷召入京都封為一等臺吉。乾隆25年,容妃入宮,最初的封號是和貴人,時年27歲。入宮後,因很得乾隆寵愛,兩年後,被冊封為容嬪,又六年,著升為容妃。容妃進宮以來,一直穿著回族朝服,遵守伊斯蘭教的習俗,一直由回族廚師侍候。容妃曾多次隨乾隆帝南巡和東巡,觀賞蘇杭美景,遊歷泰山、曲阜風光,拜謁盛京祖陵等,多次得到乾隆帝的格外善待和賞賜。乾隆53年,55歲的容妃去世,奉安裕妃園寢地宮。
阿帕霍加麻扎是一個構筑精美宏偉的古建築群,佔地面積30畝,具有典型的伊斯蘭特色。正門門樓美觀華麗,兩側有高大的磚砌圓柱和門牆,表面鑲有藍底白花的琉璃磚。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陵園的主體建築,縱長有29米,頂部是琉璃磚貼面的穹隆半圓頂,上有一筒型小樓和一彎新月,氣勢恢弘、莊嚴宏偉。墓室的四周牆上,罩以綠色琉璃磚和黃藍相間的瓷磚鑲嵌,顯得聖潔、晶瑩。內部的墓台上,按照輩份、男女,嚴整地排列著大大小小58個墳丘,墓上都覆蓋著彩色斑斕的錦緞和絲綢。被稱為香妃墓的石棺座落在墓室的東南角上,並沒有絲毫顯眼和特殊的標誌,但遊人們還是爭相隔著欄干翹首以望。1990年,我曾經去過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在裕陵(乾隆帝陵)的裕妃園寢內,曾見過真正的「香妃墓」。1979年10月,位於寶城東側第二排第一號的容妃地宮前踏垛塌陷,在清理修補時,發現地宮內積水很深,石門敞開,一具紅漆棺木的棺側被砍開一個大洞,棺內已空空無物,墓室不知何年曾經被盜掘。在杉木紅漆棺頭,有手書的金漆行文字跡,系伊斯蘭文的「古蘭經」;棺外西側發現一具頭骨和一條花白的髮辮,上面結有紅色的頭繩;西北角的棺木下壓著一些繡花、緙絲袍褂的殘片和袍料,一條黃色八寶花綾織成的「哈達」;其它各色的寶石、貓眼石、鑽石、珍珠等。大量的史實和物證表明,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既不是霍集佔的妃子,也沒被皇太后賜死,更沒有埋葬在新疆喀什。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有過「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進藏」等閨閣英傑,她們為維護和穩定中華民族團結和統一的獻身精神萬古流芳,而容妃卻是以西域維族一女子的身份入宮,同樣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又添千秋佳話。喀什「香妃墓」雖然不是容妃的葬身之處,但這座古老的建築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維吾爾族人民的驕傲,不但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八方遊人,還因容妃和她的家族在維護中華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中起過積極的作用,而永遠被後人所懷念和憑弔。
從清宮檔案及香妃生前遺物來看,香妃就是容妃,是乾隆帝41位后妃中唯一的維吾爾族女子,生卒年為1734-1788。她是秉持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為和卓,故稱和卓氏。容妃之兄圖爾都曾配合清軍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有功,被清廷召入京都封為一等臺吉。乾隆25年,容妃入宮,最初的封號是和貴人,時年27歲。入宮後,因很得乾隆寵愛,兩年後,被冊封為容嬪,又六年,著升為容妃。容妃進宮以來,一直穿著回族朝服,遵守伊斯蘭教的習俗,一直由回族廚師侍候。容妃曾多次隨乾隆帝南巡和東巡,觀賞蘇杭美景,遊歷泰山、曲阜風光,拜謁盛京祖陵等,多次得到乾隆帝的格外善待和賞賜。乾隆53年,55歲的容妃去世,奉安裕妃園寢地宮。
阿帕霍加麻扎是一個構筑精美宏偉的古建築群,佔地面積30畝,具有典型的伊斯蘭特色。正門門樓美觀華麗,兩側有高大的磚砌圓柱和門牆,表面鑲有藍底白花的琉璃磚。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陵園的主體建築,縱長有29米,頂部是琉璃磚貼面的穹隆半圓頂,上有一筒型小樓和一彎新月,氣勢恢弘、莊嚴宏偉。墓室的四周牆上,罩以綠色琉璃磚和黃藍相間的瓷磚鑲嵌,顯得聖潔、晶瑩。內部的墓台上,按照輩份、男女,嚴整地排列著大大小小58個墳丘,墓上都覆蓋著彩色斑斕的錦緞和絲綢。被稱為香妃墓的石棺座落在墓室的東南角上,並沒有絲毫顯眼和特殊的標誌,但遊人們還是爭相隔著欄干翹首以望。1990年,我曾經去過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在裕陵(乾隆帝陵)的裕妃園寢內,曾見過真正的「香妃墓」。1979年10月,位於寶城東側第二排第一號的容妃地宮前踏垛塌陷,在清理修補時,發現地宮內積水很深,石門敞開,一具紅漆棺木的棺側被砍開一個大洞,棺內已空空無物,墓室不知何年曾經被盜掘。在杉木紅漆棺頭,有手書的金漆行文字跡,系伊斯蘭文的「古蘭經」;棺外西側發現一具頭骨和一條花白的髮辮,上面結有紅色的頭繩;西北角的棺木下壓著一些繡花、緙絲袍褂的殘片和袍料,一條黃色八寶花綾織成的「哈達」;其它各色的寶石、貓眼石、鑽石、珍珠等。大量的史實和物證表明,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既不是霍集佔的妃子,也沒被皇太后賜死,更沒有埋葬在新疆喀什。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有過「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進藏」等閨閣英傑,她們為維護和穩定中華民族團結和統一的獻身精神萬古流芳,而容妃卻是以西域維族一女子的身份入宮,同樣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又添千秋佳話。喀什「香妃墓」雖然不是容妃的葬身之處,但這座古老的建築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維吾爾族人民的驕傲,不但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八方遊人,還因容妃和她的家族在維護中華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中起過積極的作用,而永遠被後人所懷念和憑弔。
三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