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學術組織正面臨成為商業炒作招牌的危險,一些科技人員與黑商有染,正在動搖公眾對學術組織的信任,這些情況已經被學者們意識到。於是,有些學術組織開始著手規範「家規」。記者日前獲悉,國內一級學會之一的中國生化學會率先作出規定:學會成員不得擅自以學會名義在商業活動中發表學術觀點,以防誤導公眾。
核酸風波惹惱學界泰斗中國學術界有句流行語:學生物化學的人不知鄒承魯,如同中國人不知北京。這位堪稱中國科技界泰斗的鄒承魯院士,是劍橋大學歸國學者,是新中國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科技成果--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貢獻者之一,也是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鄒承魯院士是中國生化學會的理事長,也是此次淨化學會「家規」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去年在科技界鬧得沸沸揚揚的「核酸風波」,中國生化學會有多名會員捲入。一位參加過核酸聽證會的院士雖未在會上發言,會後卻被商家當作招牌菜供上媒體。而另一位學會下屬專業委員會的負責人不但以學會負責人名義在報紙上發表介紹核酸營養的文章,甚至還以學會名義召開了核酸研討會。此舉令鄒院士非常惱火,他隨即給這位會員去信,告誡他不要用學會頭銜替商家說話。鄒承魯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表示,核酸之爭已超出了學術之爭,其中有學術道德問題。因此,鄒承魯提出學會應在內部建立道德規範,與商業炒作劃清界線。
記者日前電話採訪了鄒院士,當請他談學會規範家規的情況時,他疲倦地說,他已退休,定「家規」的理事會是他最後一次作為理事長參加,因此他不願再說什麼。一位知情者告訴記者,鄒老其實有太多的無奈。他一向以秉性剛直而聞名,其實有太多的話可以說。不過他能面對媒體點名批評他下屬分會的負責人,已經很難得。這位學界名人在其晚年一直在為學術界的風氣建設作著令人尊敬的努力。
「家規」出臺擁護者眾記者在中國生化學會核心刊物《生命的化學》2001年21卷第3期上查到了定「家規」的會議紀要。文中聲明:「會員不能以學會名義表示意見或公開發表論文。學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信譽,以學會或專業委員會成員的名義發表意見,有可能被誤認為是學界一致的看法,因而在社會上產生不良的導向……」「我非常贊成這樣的規定,科技工作者不應受商業誘惑。」中國生化學會張永蓮研究員這樣表示。
「學術組織應當公正、科學地對公眾表達意見,才能保持在群眾中的高信譽度。這對於防範偽科學和反科學的言論有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劉培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他還指出,成立各個學會本來就有制約成員的作用,雖然他並不認為學者中有太多見利忘義的做法,但他支持各學會出臺嚴格的防範規章。
「學會」「作托」誰來評判「目前,有些學術組織為企業產品作宣傳,我個人認為是值得商榷的。」市科協副主席劉培溫對記者說。他認為學術組織有義務普及科學知識,包括向公眾介紹先進的技術,但如果不加限制,就可能走上惟利是圖的道路。
記者發現,頻頻在媒體上作為商家後盾出現的學術機構以生物醫藥領域居多。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領域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但是誰能規範這些組織的言行呢?「許多學會只是挂靠在中國科協,它們主要是由部委管理的。」中國科協一位工作人員說,「中國科協管理著約200個一級學會,不可能知道他們每項活動的內容。」言外之意,學術組織的言行多半只能靠自律,在尚無完善制度的情況下,我們只能依靠大多數科技工作者的良心。
消息來源:中華網(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