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中國小有名氣並不意味著美國人都知道你。到了美國,一切都得從新開始,陳沖如此、龔雪如此、夏霖亦如此。
楊瀾編造的故事之荒誕性就在於:美國三大電視網不可能主動寫信給邀聘她;PBS的總裁更不會寫信給她。這4大電視網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楊瀾其人。美國電視網對節目主持人要求很嚴;其口語表達的生動流利程度、對本國及世界各地區人文歷史的瞭解及氣質和風度等使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都無法勝任。電視網對主持人的氣質有特別的要求:必須具有中年或以上的年齡,其形象能顯現魅力與穩重,又時常不失幽默。看看我上次提到的幾位主持人均如此。特別在發生重大事件時,他們有即興發揮的能力,能在沒有講稿的情況下把索馬里的衝突淵源或法國農民和政府的對立講得頭頭是道而又不顯出囉嗦或亂侃。這就是其難以替代的水平和能力。這種特殊要求使得 即使像 Connie Chung這樣資深的主持人都曾一度靠邊站。電視網對地區性特約採訪記者的要求也非常高。看看那些記者們的口若懸河和對各類事件的生動表達便可知道。這些美國人也得經過特殊語音訓練班的錘煉。楊瀾的技巧在於,她利用了中國公眾對這一切的不瞭解而虛構了自己在美國新聞界心目中的「地位」。連美國社會都在青睞她,那麼她必然是當今求之難得的奇才了。她清楚地知道,如果把自己在美求職不如意的事如實道來,如果把外國人(特別是中國這樣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如何難以打入電視廣播這一美國人佔據的世襲領域的事真實地說出,那麼對中國民眾來說無疑是承認自己在美的奮鬥失敗。儘管回國求職並不一定表示本人的無能,但那時國內往往是這麼看待歸國的人士的-除非你能講一個放棄美國優越生活和職位的故事。
因此,楊需要敘說一個在美成功的故事,但她的吹噓也實在太離譜了。否則,楊瀾能夠出示那些美國電視網邀請她「加盟」的信嗎?可能「丟失」了吧!她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國被接受而尚未受到質疑,是因為中國的民眾和政府部門(包括中國電視臺的老總們)不可能對我以上談的幾點瞭解得如此確切,因為他們畢竟未在美長期生活過、不瞭解美國的就業市場。利用這種由於不同地域和生活方式而帶來的認知上的差距,這是騙術中較為高明的一種。那麼?向《新民晚報》虛構故事對楊瀾在華事業的竄升究竟有何重要意義?楊瀾是如何把媒體形象轉化成對己有利的商業優勢的?
(請看明後天的第4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