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秀麗的長江三峽地區,有一條世界上最長最長的紅色警告線,這就是三峽大壩工程的 移民遷移線,這條延伸在長江兩岸的紅線共有1千多公里長。
如果用閻羅王的生死簿來形容這根紅線也不為過,搬遷還是不搬遷,就由這條紅線說了算。居住在這條紅線以下的人們,必須為三峽工程、為「國家的利益」作出犧牲,在限制的時間內遷家挪墳。三峽工程公布的移民113萬人,就是以這條紅線確定的。同時這條紅線也是三峽地區今後發展建設的基準點,一切建設,無論是公路、鐵路、橋樑還是工廠和住房,都要參照這根這條紅線。住在紅線以上的人們都感到慶幸,因為他們可以留在未來的「天堂」中,盡情享受三峽工程給他們帶來的經濟利益。紅線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保證,紅線以上的地區,絕對不會被三峽的庫水所淹沒,可以高枕無憂。
人人都知道這條紅線的份量,但是沒有人敢去思量,這條紅線畫得是否對。
二、紅線是如何確定的
根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報告,當長江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時、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大壩上游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為︰
三斗坪三峽大壩壩址︰175米;
秭歸老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巴東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巫山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奉節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雲陽老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萬州︰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忠縣︰175.1米; 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豐都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2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 ︰175.3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8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李渡鎮︰175.4米; 距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根據原全國政協委員陸欽侃先生提供的資料)
為什麼要選定海拔177米作為標準,這是在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上再加了2米高的風浪保險。這根紅線就是依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數字繪製的。在宣傳三峽工程的電視片中,人們常常看到計算機模擬模型,600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中水位上升,然後到海拔175米處停住,形成一個高峽中的「 平湖」。
三、紅線的錯誤
筆者在對三峽工程的研究中發現,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各個專業組報告之間矛盾百出。例如 移民組認為三峽水庫的蓄水面是個平面,從三斗坪三峽大壩壩址到涪陵李渡鎮的493.9公里的距離內,只有0.4米的水位差,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0.0081,即100公里長度中8厘米的水位差(在自然狀態下,從重慶到宜昌的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2.3),可以說基本沒有水力坡降。而泥沙組則認為三峽水庫的蓄水面是個曲面,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0.7(為自然狀態狀態的三分之一,與上荊江的平均水力坡度接近)。泥沙組的水力坡降為100公里長度中7米的水位差,是移民組的90倍。泥沙組採用 萬分之0.7的水力坡度,是為了論證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可以解決。而移民組採用 萬分之的0.0081的水力坡度是為了減少紙面上的移民人數,有利於工程批准上馬。
用泥沙組的平均水力坡度來繪製三峽工程的移民遷移紅線,那麼移民人數就遠遠不止113萬;用移民組的水力坡度和回水線來論證三峽水庫的泥沙問題,那麼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用不了多少年就會被淤死。同一個大壩,同一個水庫,關於水庫的水力坡度和回水線不可能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1991年國務院審查批准的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並存。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就在這個報告的基礎上批准了三峽工程的上馬。
關於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問題,筆者曾在1997年專門拜訪美國加州貝克萊分校的裡阿普德教授,他對三峽工程在泥沙和移民問題上採用不同的假設感到吃驚,他認為泥沙淤積從庫尾開始,向前後兩個方向發展,而中國認為只向前發展。按照裡阿普德教授的理論,重慶的淹沒將會比筆者預測的更加嚴重。同時筆者也與一位在美國水利公司工作的當年大學時的同窗進行了討論。他認為,筆者的觀點,20年之後將會被證實是正確的,但現在人們很難接受。從美國回來之後,筆者用書信的方式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反映這一嚴重問題,但至今沒有收到任何答覆。
四、「傻瓜和瘋子」-- 伊文的論證方法
1998年長江發生洪水時,三峽工程的決策者們說︰「要是有了三峽工程,何愁長江洪水逞凶狂。」三峽水庫在海拔145米到175米之間,有防洪庫容221億立方米。這兩個水位不是三峽水庫在任何點的水位,而是在大壩壩址處的水位。海拔145米稱為防洪限制水位,海拔175米之間稱為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根據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負責人林秉南的報告和水位調度曲線(林秉南︰工程泥沙,第38頁),當三峽水庫採用防洪調度後,壩址處的水庫水位,將從145米上升到175米,這個水位將根據防洪的情況,這個水庫將保持半個月到幾個月。問題是︰當三峽水庫壩址處防洪蓄水至海拔175米時,三峽水庫的水面還是一個平面嗎?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還在海拔175米嗎?壩址上游各地的水位不會超過這177米的紅線嗎?在接受記者北明的採訪時,筆者談到了三峽水庫的防洪作用和淹沒問題,用泥沙組的平均水力坡度來計算三峽水庫淹沒,當三峽水庫利用其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發揮防洪效益,蓄水位至海拔175米時,則三峽水庫末端的重慶市(距大壩壩址600余公里處)的淹沒水位就應該是︰ 600公里 乘以萬分之0.7,再加 175米,等於217米。北明的採訪在「華夏文摘」1998年9月4日第388期發表之後,一位名叫伊文給華夏文摘編輯部寫了一封信,也發表在「華夏文摘」上(華夏文摘」1998年9月11日第389期︰到這裡我真的懷疑這位王水利專家的水平,怎麼竟會把重慶的水位給算錯了.照他這麼一算,重慶的水位就變成了217米,那麼重慶真的被淹得差不多了.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真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瘋子,否則怎麼會讓這樣愚蠢的工程上馬呢?只要稍有流體力學或者水力學基礎的人都知道,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庫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
從伊文的來信可以得到以下幾個重要的信息︰
第一︰伊文認為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但這個觀點並非來自流體力學或者基礎水力學,而是來自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詩句。
第二︰伊文把賭注押「在水庫的水面是平」的結論上。但他也認識到,如果水庫不是平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就十分嚴重。
第三,伊文不是用自己的腦袋想問題,而是簡單地從「中央到地方都不可能是傻瓜或瘋子」來推論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平的,三峽工程的淹沒紅線是正確的。
如果筆者沒有理解錯的話,伊文的結論可以改寫為︰如果三峽水庫不僅僅只在庫尾部分存在水力坡度,而是處處都存在水力坡度,那麼「真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瘋子」。
五、汪小蓮總工程師的數據證實︰從中央到地方既是傻瓜又是瘋子
問題的焦點在於︰三峽水庫的水面到底是平的還是存在水力坡度?如果不是平的,水力坡度又是多少?其實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要等到2002年12月,就水落石出了。從那時起,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到2003年6月,水庫蓄水到海拔135米(稱為一期蓄水位),三峽工程的第一批發電機開始發電。在這個偉大的時刻,中國領導人一定會親臨三峽水庫出席這個盛典。此時,三峽水庫會以真實的面目予以回答。這流水,長江中滔滔向東的流水,它不會說話,千萬年來一直按照自己規律行進,無人能夠阻攔。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規律。只要三峽水庫裡的水還在流(三峽工程發電所必需的),水庫的水面就是個曲面(否則再有「排渾蓄清」 的良策也無法解決泥沙淤積問題)!水流動要克服阻力,要消耗能量,所以只有存在水位差,水才能流動!長江流水中泥沙含量大,平均每立方米的流水中有1.2公斤的泥沙(平均年輸沙量5.23億噸),要搬運這麼多泥沙經過這600多公里的水道,難道不需要能量?
2001年11月30日,中國三峽工程日報發表了記者陳平採訪長江水利委員會庫區處汪小蓮總工程師的報告。這是中國官方機構第一次公開發表關於三峽水庫蓄水後的各地不同的水位 ︰
當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35米時,庫區二十年一遇(72300立方米/秒)的來水的設計回水水麵線為︰
三斗坪三峽大壩壩址︰135米;
秭歸老縣城︰136.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里,水位上升1.1米)
巴東縣城︰137.7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里,水位上升2.7米)
巫山縣城︰143.2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里,水位上升8.2米)
奉節縣城︰146.7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里,水位上升11.7米)
雲陽老縣城︰148.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里, 水位上升13.4米)
萬州︰150.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里, 水位上升15.1米)
忠縣︰154.8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里,水位上升19.8米)
豐都縣城︰157.8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29公里,水位上升22.8米)
涪陵166.2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83公里,水位上升米31.2米)
水庫影響末端在涪陵李渡鎮,高程為169.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里,水位上升米34.4米)。
注︰括弧中的數字為作者所補充。
從2002年底到2003年六月,三堪又反Φ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