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大家:「誰管美國總統?」大家也許會回答是總統夫人。其實,按照美國法律,在美國能夠管總統的是美國財政部,因為美國總統是美國政府的財產,按照美國法律條例是由財政部進行管轄。從這裡大家就可以明白為什麼美國總統保鏢不是由CIA或FBI負責,而是由財政部負責。事實上,當緊急時刻發生的時候,保護總統的命令既不是由國防部發出,也不是由參議院發出,而是由財政部部長發出。大家由此就容易理解美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經濟才是美國真正的血脈。事實上,保險公司也賣保險給美國政府,這個保險就是保美國總統的意外損失險。就如同各個大企業會給公司內重要職員投保生意意外損失保險一樣,美國總統也是美國政府的財產,也需要進行財產保險。美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任何人或事或物品都可以量化成為金錢,美國人對任何事情都會先讓它變成金錢才能衡量出它的利益所在。
中美體制上的不同造就了經濟層面上的不同,關於經濟理論的運用也就有了相當程度的不同。最近,我經常前往中國大陸一個經濟論壇,在那裡聚集了很多大陸的經濟精英,眾多知名的主流經濟學家。看大陸經濟學家的文章多了,總有種說不清的感覺。儘管這些具有博士學位的經濟專家工作在大陸的中央政府決策部門,他們具有豐富的經濟學知識,但發表的經濟論點和研究卻總是讓我感到一絲的困惑。儘管我並不如他們瞭解中國大陸,但我卻感覺他們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種自我感官的表層,儘管理論推論正確,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卻是沒有可行性的空談,是一種失去社會意義的純粹經濟理論。他們實施的目標只存於真空的社會之中,既不能準確地解釋社會中的經濟現象,也不能指導現實中的經濟實踐。中國的經濟學家怎麼會這樣呢?
我喜歡讀書,只要能看到新的經濟理論,我就會買一本回家慢慢地讀。美國可以說是經濟學家遍地的國家,經濟理論有數百種之多。但在我看來,真正的經濟學家應具備三種技能,一是具有心理學水準,二是具有政治家的頭腦,三是數學家的理論。真正的經濟學家應該是瞭解大眾心理的專家,這是經濟學家的基本功夫,如果連大眾的思想都不能掌握,就不要談什麼經濟學。如果沒有政治家的靈活敏銳的頭腦也不可能預測和解釋經濟現象,二者都具備了,但沒有數學邏輯推理就可能成為瘋子。我從來不是靠經濟理論來謀生的,我相信,如果我相信某種經濟理論並嚴格按照它的理論執行,我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的傻瓜,也會成為沿街乞討的乞丐。在某種意義上講,我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舉個例子說,針對美國的整體經濟層面,我有一個「七年理論」。所謂七年理論就是,美國的經濟會在七年有個整體的起伏週期。七年一個輪迴。也許大家會問,你這個七年理論是怎麼來的。我的理論基礎很簡單,美國總統是四年一屆,一半的總統是連任,也就是八年。當每個總統候選人競選的時候,他所在的政黨都會進行大量的民意調查,瞭解百姓的具體需求,然後政黨會組織各種專業的專家來制定政策。這個政策就會比現政府更貼近民意如此,競選才會贏得選民的選票。按照美國百姓的心理,當一個政黨執政久了,自然就會厭煩,而且每個政黨的政策不會全部符合選民的意願,即使這個選民支持這個政黨的大部分政策,但政黨推行的政策要考慮大多數,即便某個小政策不符合這個選民的意願,甚至損傷了他一個極小的利益,他也會認為這個總統讓他失望,他就希望換個新的領導人來試一試,也許自己的運氣會換一換。而每個政黨為了贏得選民支持,當然就要推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政策,這個政策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另一個角度上看,每一屆連任的總統都知道自己不能再次連任,在他的後半期執政時就要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備書,在各種經濟政策上就要放鬆,國會也知道他的計畫沒有辦法長期執行下去,總統已經成為瘸腳鴨,經濟就會在虛妄中下跌。從企業投入產出上看,一個行業或產品從開發到成熟,經歷的時間大約是4-6年。到了之後的幾年,產品就成為成熟產品,達到高峰,產業競爭就會加劇。產業競爭加劇的結果就是這個行業或產品衰退,等待企業吞併和重組,將單一的產業結構調整到了合理的局面。劣勢企業被淘汰,民眾的期待下降之後,再次在新的高度起步,從而將產業發展到一個新的層次。而這個週期往往和新任總統的經濟政策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最現實的例子就是,克林頓執政的經濟政策是網路和高科技,在他執政期間,因為政策原因,網路和高科技飛速發展。到了小布希時代,網路和高科技發展到了頂峰。1998年,到了克林頓執政的後期,投資界已經看到了一個危險的信號,這就是基礎行業中,投資募集資本困難,而網路經濟高漲,高科技和基礎行業發展極不平衡,幾個州出現電力能源危機。而電力投資在以往是最穩妥的投資,是很受歡迎的投資項目。但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時候竟然出現資本募集困難,可見其他基礎行業募集資本會更難。另一個現象是,網路經濟發展了,但配套的服務系統和新的信用系統並沒有全面轉型,仍停留在原有的商業模式之中,網路公司良莠不齊,大量資本的投入沒有實際利潤產出。這樣一來,美國經濟就出現空心現象,大量的產業資本被掏空,投入到並不成熟的網路經濟上去。相反,IT行業的基礎技術並沒有如期地高速發展。小布希的經濟政策是發展基礎行業,調整產業結構和資本結構。結果,美國就開始了另一輪經濟重整,這不是衰退,其實是民眾心理的調整和社會產業結構的自我調整。如果說某種理論在支配它,我覺得老鷹理論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有心人仔細研究一下美國的經濟走向,就會發現這個奇怪的七年輪迴現象。
以美國經濟衰退恢復期看,我有一個18個月理論。在數月前,我曾和一位在紐約美林證券總部從事技術分析的大陸員工探討過近一個小時。雙方都有這個18個月共識。所謂18個月理論就是,美國的經濟衰退的恢復期是18個月。如果說我的理論基礎,我坦率地講,我沒有什麼經濟理論基礎,也沒有什麼曲線分析,要有也是根據於民眾的心理分析和政府行政決策調整週期。但這個理論在我查對了美國百年的經濟發展史後,竟然發現它是非常的準確。這也是我曾在一篇文章中預測這次美國經濟衰退會在2002年中期復甦的原因。如果心理學家能對人的心理承受期做一個研究,我相信,18個月也是有其合理存在的道理,一定會是個好的研究課題。從另一個角度上看,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週期大約也是18個月。美國政府進行經濟調查,往往會連續觀察三個月,如果連續三個月持續降低,就宣布進入衰退早期。這時候的政府和經濟界就會開始尋找對策,並研究原因。三個月後,即連續六個月持續下降,一般情況下就會認為經濟已經進入衰退期,政府就會採取措施挽救,在美國,主要是調降或調升利率,同時以擴大或減少政府投資來進行調整。這個措施在國會將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討論後才能得到具體的實施。而當這些措施不斷實施並得到民眾認同的時候,一年的時間就已經過去了。而剩下的半年時間則是民眾和企業界的恢復緩衝期。也就是企業結構調整和兼併的最好時機。從金融界看,一個企業經濟效益不好,投資界和銀行的第一個辦法是幫助其走出困境並觀察它的進展。這個觀察期一般是3~6個月。即使是貸款的基金和銀行同樣也會對企業不能及時償還貸款給予3~6個月的延緩期。在這兩項措施都不能見效的情況下,金融界只好收回投資。這個週期一般也都在6~12個月之間。當金融界將這些資本抽回來後,就要尋找新的經濟點,將資本投資到新的項目中。這樣一來,產業結構就會得到調整,新興產業會得到支持。而新的資本到達新的項目中後,大約半年就可以形成規模產業,產生新的利潤,成為新的經濟亮點,從而帶動經濟復甦。
首先我們來看股票市場,對美國股市我還有個21天週期理論。來源也是民眾的心理而不是經濟理論。在美國,購買股票的人群分兩大部分,一是基金機構,另一部分是專業股票謀生客。有錢人投資大都委託機構投資或購買基金。這些人喜歡長期投資,不是靠在股票市場炒買炒賣來謀生。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專門依靠在股票市場炒買炒賣謀生的人,這些人資本並不多,少則數千美元,多則百萬美元。每天都以股票市場為家,是標準的上班族。每月的生活費用也是靠股票市場上拚殺得來的利潤來維持。他們心理很簡單,每個月都要有收入,沒有收入等於一月的生活費用沒有解決。當股票市場下跌後,他們就會放假回家等待時機。但等到了三週,心理底線就很難守住了。一個月的帳單都到了,沒有錢支付怎麼能行呢?一旦股市有一點利好,馬上就要入市炒作,恨不得將一個月的損失都找回來。在短期看,21天就成為這一批人的心理底線,這也是職業炒股人的最普遍心態,就如同職業賭徒一樣,心理定勢決定了他們的行事風格。如果各位仔細研究一下美國股市的波動曲線,就會發現這個奇怪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只能發生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對日本,香港及中國就會失效,為什麼呢?這又和中西方文化有關係。東方人喜歡儲蓄,但西方人有良好的社會保障機制,根本就沒有儲蓄的習慣。穩定的社會讓他們生活得很有規律,不會擔心突發的通貨膨脹,更不會擔心戰爭。所以,在美國人的眼中,每月的薪水就是用於當月的開支,下月有下月的收入。所以,股市上的人們與中國的股民心態極為不同,中國股民可以忍耐,但美國的股民則沒有任何忍耐的信心。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從不相信美國會衰落,經濟會一蹶不振,任何美國經濟上的衰退和下降,在他們的眼中都是正常的現象,是經濟遊戲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二是政治問題。大陸是個政治決定經濟的國家,很多經濟因素被政治問題干擾。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一個無限公司的問題。無限公司與有限公司最大的區別是股東問題。在中國,經濟決策並不完全按照經濟規律進行,而是被人為的扭曲,往往成為政治統治的工具。在美國,政治同樣影響經濟,但更多的是經濟影響政治。大家都知道美國是政黨政治,不同的政黨代表著不同的利益人群。去年共和黨和民主黨競選總統的時候,民主黨挾著克林頓的風光及照顧下層民眾的福利計畫應該能贏得民眾的支持。為什麼小布希會成功呢?這就反映了美國金錢的作用。在美國排名前一百家的企業中,沒有一個企業是支持戈爾,也沒有人向他捐款。其主要的原因在於,企業界和金融界都已經看到了美國的未來必須要進行下一輪產業調整,戈爾的缺陷正是沒有這樣的計畫,反而還要大力支持併發展網路經濟。另一個原因是民主黨執行的國際政策是妥協政策,不能強力發展美國的軍事和國力。在克林頓時期,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是增強而是減弱了。這樣一來,美國未來要發展的知識經濟就會缺乏保護。自從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的崛起讓美國痛定思痛,十年的全面經濟轉型,讓美國全面脫胎換骨,由一個製造業國家全面轉為一個技術與知識,品牌與服務為主的知識經濟型國家。而這樣的國家所面臨的就是國內產業的空洞化,需要的是全球經濟的自由貿易化。只有這樣,才能讓美國人的知識經濟成為現實,才能保證美國的競爭優勢。而這個優勢無論在美國的移民政策上還是政府的外交政策上都得以充分的顯現。網路經濟正是適應這個情況的發展才得以發展,衡量美國經濟未來的也正是知識經濟,而不是常規的產業經濟。而這個問題往往是中國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忽略掉的根本問題。看美國經濟如果只看到產業數據,往往會讓經濟學家得出悲觀的結論;而實際上,看美國的經濟好壞,是要看美國政治能否在全球建立美國式的經濟模式,一個由美國知識經濟主導的美國全球自由經濟模式。如果美國能在軍事上和政治上保持強勢,在未來,美國的知識經濟就會佔主導作用,美國的長期經濟和未來的發展就會呈現良好的勢態,國際資本就會源源不斷地繼續流入美國。如果美國能保持二十年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強勢,美國的知識經濟主導地位一旦建立,可以說美國就會在未來百年立於不敗之地。這個事情很明顯,當你的品牌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你就不需要製造企業;當網路經濟成為美國企業一統天下的時候,你的生活就會完全被美國品牌和服務包圍。製造業成為品牌經濟的犧牲品和廉價加工廠已經在我們生活中顯現出來。大家都可能會為美國的商家的貪心而氣憤,但不能否認的是,品牌效應確實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當美國的經濟模式建立後,任何國家或個人流入美國的資本就要經過美國專業投資人的手和頭腦來進行新一輪的投資,而這個新的被人們認為最保險最穩定的投資,就會完全按照美國的經濟模式進行。在同樣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和不穩定地區的投資就會被忽略,對美國經濟模式有嚴重威脅的產業就會被過濾。新的外來資本會越來越集中,越來越美國化,這樣的結果就是強者更強,弱者越弱,世界經濟格局中美國的強勢就會不斷地加強和穩固。美國在全球強力推行WTO的目的也在於此。這也是我為什麼在經濟層面上力主中國推遲加入WTO的原因。如果中國的經濟專家和政府官員不能在這個層面上看美國,今後的經濟和政治的政策制定上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就不會理解美國的政治與經濟政策是如何制定及實施,更不會有合適的應對。
也許有人會問,是誰在制定美國的經濟政策?
舉個例子,如果有心人查看一下在美國財政部長的任職記錄,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自上世紀二次世界大戰後,除去一屆財政部長不是投資銀行界的人出任外,其餘全部由美國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老闆擔任。幾乎沒有一個企業界和經濟學者或商業銀行老闆來擔任。這說明瞭什麼問題?沒有其他解釋,美國的投資界影響著整個美國經濟,而且是美國經濟及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這部分人幾乎是世界級的頂尖人物,無一不是從大風大浪中闖蕩出來的經濟精英。另一個原因是,投資界人士不僅需要微觀經濟和企業管理知識,同時也需要宏觀經濟和決策的判斷能力,也必須要有全局觀念,這個行業可以接觸到所有的產業,也可以根據企業的情況及時判斷經濟問題,而他們的判斷往往要比企業家、政府和經濟學家更快,更準確,更能掌握美國經濟運行的真實狀況。這些投資專家的判斷和投資傾向也同時影響著美國政府的決策和企業家的投資意願和傾向。投資銀行所掌握的資本也遠超過商業銀行的數量,且比商業銀行更靈活,更多樣化。在美國政黨競爭中,爭取投資銀行的支持遠比爭取大型跨國公司的支持更有作用,爭取到了投資銀行的支持,就可以利用投資銀行的投資傾向和利益傾向來影響甚至是決定大型跨國公司的政治傾向。事實上,任何一個大型企業都離不開投資銀行和金融界的支持,也不可能自己脫離投資銀行的支持,只有在投資銀行的政策取向和大型企業的利益取向一致的情況下,大型企業才能得到扶持。哪個投資人願意支持一個會傷害自己本身利益的企業呢?
另一主要問題就是數學模型在經濟學上的運用。在美國生活的人都會感覺到美國的一切都是生活在秩序之中。西方的思維觀念就是建立秩序,一切都在秩序中進行,這樣才會有真實的數據和可計算的模式,社會才能透明,才能保持最大限度的公正和自由,各項社會成本才能降到最低。
三年前,我在美國《創業者》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雜誌社轉來一些讀者來信。其中有一封信是一位留學美國的金屬博士寫的,我讀後,與這位居住在洛杉磯大區橙縣的先生進行了聯繫。見面才知道,這位先生竟然是大陸河北省人,他的太太是我的天津老鄉。由此,我們成為了好朋友。這夫妻二人都在美國大企業工作,先生在飛機製造廠擔任年薪十幾萬的檢驗師工作,太太在一家生物製藥公司擔任年薪二十多萬的研究工作。生活上早已經進入美國的上流富裕社會,可以說這個四口之家生活得無憂無慮。一日,我和這位先生談到各自的成長經歷,這位先生聽了我的經歷很是感慨。我自幼喜歡電子,自己就學習電子設計,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自己製作錄音和電視設備。在高中時,曾有一篇自己設計的音響電路被發行量最大的電子雜誌作為重要文章發表。因為這個愛好,也花費了很多的金錢。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又喜歡上了航空,自己要購買圖紙製造旋翼飛機。當時一部45匹馬力的汽車發動機只要三千美元,整架飛機的材料需要七千美元左右,由於是沒有收入的學生,這個計畫就流產了。從學校出來,進入了一家大型製藥企業。一年後,進入一家醫藥研究機構。學習了二年之後,開始建立自己的製藥企業。當時身無分文,但由於計畫的周詳,憑一本可行性分析報告,從銀行貸款60萬元,靠著這六十萬元開始了第一次創業。這家製藥廠的廠房及工藝流程全部是自己設計,在半年後順利地通過了GMP驗收。第九個月開始生產盈利,三年後將製藥廠脫手。然後,又開始學習金融,進入金融行業。而那位金屬博士的童年則是,在童年直到高中畢業,家中連一臺收音機都沒有買過,自己一直在河北省農村幫助父母從事農業生產。到了大學,每月的生活費只有30元人民幣。到了美國,才正式擁有自己的錄音機和電視。當我們談到自己的童年夢想時,這位先生說:「我童年最大的夢想是坐火車。」後來,我們又談到了機會和條件。這位先生說:「其實並不是中國人笨,而是社會成本太高,使得人在有了自己的夢想時沒有能力將它變為現實。美國的低成本教育體系能讓你隨時隨地接受新的教育,能讓你瞭解更多的知識。而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又能讓你無憂無慮地拋棄你現有的事業而開啟另一個你不熟悉但是你夢想的事業。同時大環境的寬容和良好的、開放的、公平的社會資源又能讓你按部就班地實現你的理想。所以美國的優點不僅是舒適的生活,更重要的能讓你無論男女大小都能在適當的時候實現你的夢想,讓社會充滿創造力。」
說到數學模型,其實,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數學模型。在美國一切都要制度化,公開化,社會機制極為穩定。每個普通人都像一部流水作業生產線,按部就班地生活。在美國的社會裏,人的一生就像一部數學模型中的數據,一旦將你的信用,學歷,資歷,收入輸入進去,你的一生生活軌跡就基本顯示出來。如果在三十五歲以前,你沒有能製造出個人奇蹟,你的一生基本上就會在這個數學模型計算出來的軌跡上上下小幅度地跳動,但總的人生軌跡基本上是不嵊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