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為親屬寫的一篇作文是評論一個只有11歲的小女孩勇鬥歹徒英勇受傷(小女孩被歹徒砍了9刀!)的文章,那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少年英雄勇挑社會責任的重擔」之類的,我的評論當然是站在批評的角度,因為我覺得那篇文章的作者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在「挑唆」那些幼稚的青少年去做與自己的實際能力不相符的事情,為什麼要鼓勵一個少年去面對窮凶極惡的歹徒?是以此來鍛練少年的膽量,還是要以此來顯示我們這個社會的精神力量的偉大,連一個小孩都敢跟歹徒鬥狠?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社會竟然到了要讓十來歲的少年都來「勇挑社會責任的重擔」的地步,那麼,這社會是不是已經脆弱到了極點、恐怖到了極點?
可是,親屬的老師說了,這樣寫不對,我們就是要「弘揚」這樣的精神,就是要讓歹徒明白,連十幾歲的小孩都敢跟他鬥爭到底,所以,他要想在這個社會行凶是沒有出路的,而且,從這篇文章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就連那麼小的孩子都能跟歹徒搏鬥、都能挑起社會責任的擔子,那麼,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很偉大的、很有前途的社會嗎?
當然,我不能在這裡說那個老師是混蛋,因為這樣的「評分標準」肯定不是那個老師有能力制訂的,這是我們教育中偽善的道德說教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方式,所以,我不能這樣說親屬的老師是混蛋,但,搞出這一套「評分標準」的教育部門肯定是混蛋。也許,我們還可以看看我們現在的新聞宣傳是如何混蛋的--什麼「好少年」奮不顧身跳到水裡去救落水的人,什麼「少年英雄」不顧個人安危火海救人?是,我們這個社會出現了太多的冷血,像醫院見死不救,像凶徒當街殺人圍觀者無動於衷,像老太太被車撞倒無人理會,等等,我們這個社會中是有太多的成年人變成了冷血動物,他們對別人的苦難、災難無動於衷,但是,是不是因為成年的冷血,我們就要鼓動年幼的孩子去承擔拯救社會道義的責任呢?
讓我們再來看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風之處必死無疑。他走啊走,突然腳下碰到一個凍僵的東西,他扒開雪地一看,原來是一個凍僵的人。他想:是救他呢?還是繼續前行?經過心靈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後,他毅然決定救這個人。於是,他脫下手套,開始給那個凍僵的人全身按摩。經過一番努力,陌生人可以活動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後兩人攙扶著走出雪地。
也許不是人人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所遇所見所聽也會面臨一些觸動心靈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
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這篇作文的材料明顯是出於無知的瞎編亂造,「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風之處必死無疑」,那麼,難道是因為他救了人就等同於他找到了避風之處?在登山途中遭遇暴風雪的人還能夠一個人把一個凍僵了的人救活,這只能屬於奇蹟中的奇蹟,既然是奇蹟,怎麼能把它當作一種普遍的現象來類推出人的道德選擇是好是壞呢?《萬象》2000年第7期上有一篇題為《因為它在那兒》的文章,就是寫登山的,是這篇文章讓我對登山有了一點常識。文中寫到:「在攀登過程中,對同伴或其他隊伍人員的救援會使人經受更大的道德拷問與內心折磨。當發現同伴已經瀕臨死亡的時候,必須根據經驗作出決定:是任其留在原地聽天由命還是為了萬一的希望而救助下山?」、「如果能夠更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道德的有限性將更為清晰地表露出來。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裡講到:朋友的死亡令他多麼悲傷,但他還是有過這種念頭,寧願失去朋友,也不願失去自己的生命。真正無條件的自我犧牲不是沒有,但很難作為道德要求來評價人們的抉擇。」
把語文教育回歸到道德說教之中去,是過去中國教育的特點,沒想到的是,這麼多年來,中國的語文教育還沒有走出這樣的怪圈,真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失敗,同時,這樣的偽善的道德說教又能把學生們教育成什麼樣的人呢,要麼是說謊的老手,要麼是不自量力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