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民,作家,用中文寫作。她說她所寫的作品都與古城保護有關,「但是,我這兩個月沒有辦法專心寫作,他們拆得太快了,很多地方一轉眼就消失了。」
華新民擔憂的是北京的胡同,她每天都去胡同,看看沒拆的或者正在拆的四合院。她說她已經忍無可忍,必須站出來告訴人們這些都是文化、是歷史,「但我現在只能幹著急,沒有辦法」。
我已經忍無可忍
新聞週刊:北京的舊胡同和老四合院現在已面目全非了。
華新民:整個情況很糟糕,很多四合院主體非常好但是都被拆了,拆的理由是這些四合院已經舊了,不適合再存在下去。但實際情況是這些四合院只是附屬部分已經不行了,主體部分仍是完好的而且是寶貴的文物,你不能因為一個人得了腫瘤而把他殺掉,這個邏輯是不對的。
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文化的載體,如果這些東西消失了,文化也就沒有了。所以現在要想個辦法讓拆遷停下來,不停下來說什麼都沒有用。在我們說話的時候,這些胡同仍在被拆除,我感覺很心痛。
新聞週刊:天天去看那些要消失的胡同,是什麼感受?
華新民:南池子有一個叫後相10號的院子,非常好,前幾天還在,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被拆了。前天我去東城區的玉群胡同,有15號和17號院,其中15號已經拆了,就留下一門樓,是個做工很精細的門樓。17號院也將被拆。北池子要拆,西長安街上僅存的一片老四合院胡同也要被拆,現在拆除不是一兩個屋子,而是一拆就是一大片。事情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主張拆除的人提出來,拆除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生活,但其實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和保護古建築應該沒有衝突。
愛國,首先就是愛護城市的建築
新聞週刊:這種破壞古建築的行為總是被冠以各種各樣的藉口。
華新民:我認為他們是受利益驅動,但不管什麼理由,如果你愛這個國家,只要有一點點愛心,那麼你就必須停止這種行為。北京這個城市有很多的回憶和歷史。什麼叫文化?北京的老城就是文化,現在有人提出大院文化,並把它和胡同文化相並列。國外也有很多的封閉小區,但沒有什麼大院文化。北京只有一種文化,就是古都文化。北京人在胡同裡幾百年,已經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拆掉後會破壞很多東西。
在法國,隨意走進一家書店,你就可以看到一些建築方面的書,說的是法國的建築文化。如果中國的古建築都被拆完了,那麼我們怎麼去告訴別人中國的文化是什麼。建築是一旦失去永不可復原的。
全世界對北京發生的事情沒有辦法理解。中國人叫孩子愛國,怎麼愛國,首先就是愛護城市的建築。北京的四合院其實是一個非常先進的建築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村落文化,把這些東西毀掉,別人會瞧不起我們的。北京已經拆得太多了,我希望拆遷辦從胡同裡走出去。
新聞週刊:你是否有一些建議?
華新民:那就需要體制的改變。現在很多四合院都是私房,如果政府給他們一個承諾保證不拆,那麼他們就會花錢去修繕。即使沒錢修的房主,他們可以把房子賣給那些能有錢修房子的人。而對於公房,就要視情況而定,政府可以用很低的價格把房子賣給個人,變成個人的財產。如果採取了適當的政策,被破壞的狀況是可以避免的。
在北京的胡同裡,有很多的故事,住在胡同裡的家庭就是活的歷史。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很多種,而不是僅僅把房子拆掉這一種辦法。
北京胡同就是我的家
新聞週刊:作為一個非中國籍人士,你對北京的這種情感令人感嘆。
華新民:我實際上有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我的祖父是無錫人,原京漢鐵路總工程師;我生在北京,長在胡同裡。北京胡同就是我的家,如果胡同拆了,那麼我就無家可歸了。
另外,不管是不是生在北京,看到這些珍貴的文化被毀掉,我們都會心痛。以前中國人是錯了,破壞了不少東西,但不代表我們可以繼續破壞。
很多人說胡同太窄了,不適合汽車進入,也不適合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我認為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因為讓汽車進來就破壞這些文化載體。
新聞週刊:你的努力有成效嗎?
華新民:我給北京市政府寫信、打電話,和關心這方面的人聯繫,商量問題的解決辦法,但關鍵是很多人認為這是身外事,也有的人很灰心,認為沒辦法,但是如果大家都做一點事情,不會沒有辦法的。
政府可能有所考慮,但是沒有太多的行動。比如南小街,原來是準備全部蓋樓的,但是後來留下一小片保護區,但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應該全部保留下來,一個一個院落的解決和修繕。現在是胡同變大街了還叫胡同,如果西瓜變成了黃瓜,還能叫西瓜嗎?
細胞沒有了,城市就沒有了
新聞週刊: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在一點點的消失,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消失。
華新民:對,的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種消失,大家一提到歷史,就會想到故宮,但胡同和四合院是一個城市的細胞,如果這個細胞沒有了,那麼這個城市也就沒有了,光有一個故宮有什麼用。不光是北京,全中國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在巴黎市政府,有一個古城保護委員會,該委員會獨立性很強,如果古建築需要有所變動或修改,必須徵求他們的意見,這種變動不是由市長來決定,而是由他們來決定。建議北京成立由一些熱心人和建築專家、居民來組成的委員會,對古建築保護有決定權力。
北京老城有三分之一是皇家園林,三分之二是胡同,現在胡同已經被拆掉一半了,不知道還有沒有20平方公里的胡同?就這麼一點了,就不能保護下來嗎?
新聞週刊:最可怕的是大家對這種破壞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華新民:問題是中國拆到現在,已經談不上多了,如果再不停就沒有了。中國的文物部門只是保護一個園子,或者將古建築挪個地方,但挪了地方就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現在北京已經談不上整體保護了,看看到處都是廢墟。應該讓學校的老師帶孩子出來看看這些廢墟,這些都是中國的歷史,這些東西本來都不應該被拆掉的。
新聞週刊:下一步你準備怎麼做?
華新民:我們準備成立一個叫人文環境保護中心的組織,這是一個很緊迫的事情,因為以前我們做這方面的工作,都是靠自己出錢出力,我們希望能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在國外也是很多的民間組織對古建築保護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我也希望關心的人都去那些被拆的胡同看看,知道這些身邊的歷史在消失。
現在華新民還是不能靜下心來寫自己的書,這位自稱「我們中國人」的法國籍女士正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保護那些即將消失的胡同上。她說,很多外國人對此都很關注,「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華新民介紹說,法國《費加羅報》這樣評價中國拆除胡同的行為:「(現在)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住這場文化自殺,把自己偉大的文化變成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