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文件》一書的出版立即引出了江澤民不會退休的第一波傳聞。當時人們提供的根據是:李鵬因為天安門事件而不能下臺,也不想下臺,這必須要尋求江澤民的支持。沒有江澤民的支持,李鵬就不可能實現不下臺的目標。而江澤民-李鵬在權力繼承方面有可能結成一個政治聯盟,因為他們有互相的政治需要。如果江澤民本人也不想退休,就需要得到李鵬的支持。於是就有傳聞說,江澤民支持李鵬轉任國家主席,而李鵬支持江澤民繼續連任。
第二波傳聞和江澤民前段時間大張旗鼓地推行學習「三個代表」理論的運動有關。這一波傳聞也是說江澤民要繼續連任,人們的主要理由有:1)江澤民當政以來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最好的時期,其統治基礎非常好,沒有必要離開政壇;2)江澤民正在把「三個代表」的理論上升為黨的理論,黨的轉型還剛剛開始,江澤民不應該在這個關鍵時候退休,而應當連任來實施「三個代表」的理論;3)目前國際形勢嚴峻,反恐戰爭正在進行,中美關係還沒有完全正常化,臺灣問題更是在挑戰中國大陸。江澤民已經在這些方面累計了很多的經驗,年輕一代領導人不見得能夠處理這樣複雜的國際關係。這也要求江澤民連任。
最近一波有關江澤民會全退的傳聞和即將在美國出版的《第四代》一書有關。有意思的是這一波的消息源和第一波的相同。《天安門文件》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和普林斯頓大學林培瑞(Perry Link)等三位學者根據一位自稱是來自中共內部的人物提供的絕密文件編輯而成。而《第四代》也是黎安友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位博士候選人根據另外一位據說曾在朱鎔基身邊的工作人員早些時候提供的絕密文件編輯而成。傳聞說,江澤民早已經決定全退,今年黨代表會議期間讓出總書記的職務,明年人大會議期間讓出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的位置,這樣胡錦濤全面接班也就順理成章了。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確證這些「絕密」文件。文件從何而來?在何種程度上為「絕密」?等等。靠求證「絕密」文件的可靠性一定是得不到任何結果的。但是我們可以探討造成這些傳聞的內外根源。說傳聞有內部根源,因為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大多數傳聞都不是空穴來風。說它們有外部根源,因為外界傳播這樣那樣的傳聞也是有其政治背景的。
內部根源最重要的是中國政治的不進步。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就是政治的毫無透明度可言,沒有透明性,就為人們創造出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各種猜想也就不可避免。其次是權力繼承沒有制度化了的規則。在政治局常委以下,制度化程度較高,但政治局常委這一級制度化因素少得可憐。主要領導人總是可以把自己看成制度的「例外」。
第三,最重要的是圍繞著權力繼承的種種政治利益。在任何國家,權力繼承是一種政治產業(political industry)。中國更是如此,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繼承不僅是個別領導人的更替,而是牽涉到整個政治權力系統的重新洗牌。江澤民、李鵬和朱鎔基的支持者或者同情者都是這樣,他們當然不想自己的「老闆」下臺,只要「老闆」在台上,他們就會有利可圖。因此,他們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釋放「氣球」,製造輿論,或給自己的「老闆」施加「壓力」,要他不要下臺,或給他人製造壓力,迫使他人下臺。實際上,在三巨頭當中,朱鎔基已經多次明確表示會退休,江澤民也已經在多次場合表示去意,只有李鵬沒有做過任何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氣球」其實和三巨頭無關,而是為他們的手下所釋放。
較之內部原因,外部因素較為簡單一些。首先是學者中盛行的一廂情願的思維方法或者政治理想主義。第一波傳聞李鵬不想下臺,是因為很多人希望李鵬下臺。李鵬因為在1989年「六四事件」中的角色而不討人喜歡。一些就幻想如果提醒江澤民有關李鵬的所作所為,給江澤民一些壓力,就會避免權力繼承中的江澤民-李鵬聯盟的形成。第三波有關江澤民全退的傳聞則是回應第二波江澤民不想退休的說法。這些大多都是朱鎔基的支持者。很多人希望江澤民能夠和朱鎔基一起退休,這樣中國的權力繼承能夠制度化一些,政治會有些進步。這樣做,有些從正面說服江澤民的味道。除了政治理想主義,當然還有商業上的因素。一旦政治迷惑和商業利益結合起來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提供給媒體的炒作。
沒有人能夠根據不可確定的「絕密」文件來回答江澤民的去留問題,但是人們可以綜合各種因素來理性地判斷江澤民的去留問題,看江澤民面臨哪些選擇,分析每種政治選擇的政治後果,因為政治家往往是根據這些後果來決策的。這是作為一個學者所能做的。但如果是從某種特定的政治立場或者意識形態出發來作分析,那麼只能會是誤讀和誤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