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的名字在這兩本雜誌、乃至於海外其它的傳統中文媒體上越來越少見到了,最終似乎泥牛入海,消失於無影無蹤。不知何故,但作為讀者,我總有些悵然。
再現網壇
再後來,這個地球村中出現了網際網路,出現了網上論壇,出現了既不需要政府審查(中國大陸例外)、也不需要編輯把關、完全由網民自己"貼帖兒"、被某些"文化精英"貶之為"廁所文化"的網上聊天室,也就是在這個有讚有毀、見仁見智的全新的網上時代中,"馬悲鳴"的名字又出現了,隨著千千萬萬個"牛悲鳴"、"驢悲鳴"、以及其他的什麼"悲鳴"們一起出現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才第一次知道,"馬悲鳴"這個名字不是真名,而是筆名。有趣的是,馬悲鳴似乎把自己的使命專門定義為"挑戰主流"、"挑戰權威"、甚至"挑戰名人",而且似乎樂此不疲。舉例來說,當海外中文媒體的"主流輿論"似乎都在抨擊中共時,馬悲鳴卻故意為中共"評功擺好",儘管他以前也寫過把中共罵得"狗血噴頭"的文章;當海外華人圈子的"權威人物"大多都是民運人物時,馬悲鳴就專門挑某些民運明星的毛病,甚至矢志要"掃蕩民運"......
自然,在挑戰的過程中,馬悲鳴自己也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名人",也受到別人的挑戰、甚至揭底兒,有人專門網上"貼帖兒",大揭"馬悲鳴"的真名實姓、隱私家醜等等,有人則因他的"掃蕩民運"的使命而給他戴上了一頂"中共網特"的帽子。馬悲鳴似乎也不急不惱,不回不應,繼續他的以主流、權威、名人為假想敵的嬉笑怒罵的網上遊戲。
重要的是他的存在
馬悲鳴為何如此瀟灑?用他的話說,這就是網上時代的"便利之處":他頂著"馬悲鳴"的假名,與真名實姓的名人對壘叫戰,"你在明處,我在暗處",拳腳未至,勝負已判,儘管也有人揭他的底兒,但網情凶險,真假難辨,網民既無心、也無暇去辨什麼真假,網上一遊,只為觀戲取樂,當然取樂之餘,也在分析、判斷:在網壇上,身份、名氣、人品、來歷等等外在的東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網上文字的份量和質量。這也就是為何某某名人在傳統媒體上不可一世、但在真正反映某些民意的"廁所論壇"上卻成為網民笑料的原因所在。而對"馬悲鳴"來說,儘管網上罵他的人不少,但欣賞他、為他捧場、在網上與他稱兄道弟、甚至親切地稱他"老馬"、"馬爺"的人也頗多。
但我仍然覺著,罵他是"中共網特"的人和讚他為"網上大俠"的人似乎都沒有把握"馬悲鳴"存在的意義。我至今仍然不敢苟同他的許多觀點,也不讚賞他的某些行文走字,但對我來說,這些都不重要,我甚至不關心他在真實生活中的人品、操行究竟如何,重要的是他的存在,他在某個潮流鋪天蓋地湧過來時單槍匹馬挑戰的勇氣,他嬉笑怒罵地撕破某些精英"滿嘴民主大義、一肚子男女私情"面具的瀟灑,他毫不客氣地撥開美麗但玄虛的道德、激情的迷霧、還之以醜陋但真實的常識、事實的"廬山真面目"的坦率,在傳統媒體的講壇多數都被言不由衷的精英們把持的今天,尤為可貴,也更加凸現民間網壇的價值。
已成為一種"現象"
其實,網上"馬悲鳴"已經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故事,而已成為一種現象。在一個名為《海納百川》的海外中文網站上,就有無數像"馬爺"這樣的網上寫家,有的人如蘆笛、林思雲、徐仰藥等人,還在這個網站上自貼己帖,彙集成冊,出了網上文集,他們的某些文章甚至經常被"傳統媒體"轉載。
這些網上"牛悲鳴"、"驢悲鳴"們似乎都有這樣的特點:大多數人頂著個假名(雅稱"筆名"),有著一份另類的餬口職業,不悲則不鳴,之所以網上行走,一不為稿費,二不為虛名,只為暢所欲言地"表達"。
我曾經問過一位時常"客串"《海納百川》網站的"網俠":"你為什麼隱姓埋名地行走網上?"他說:"不為別的,只為了能夠無忌無諱、痛快淋漓地表達。"
難怪某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把這種"表達欲"列為人類的基本慾望之一,但這也是為控制傳統媒體的"文化精英"們所痛心疾首的地方:網際網路時代的網上論壇不僅剝奪了政府的新聞檢查權,也剝奪了精英的槍斃稿子權,而且,匿名則無忌,無忌則胡言,所以有人不屑地把網上論壇斥之為"廁所"。
的確,海外中文網壇上有人身攻擊、穢語髒言、痴人說夢、瘋子哭天,但也有匹夫憂國、仗義執言、寓教於樂、地北天南,這就是網上時代的現實和特點,與昔日傳統媒體或由威權政體操控、或由精神貴族壟斷不同,網壇只不過是把現實社會中雅俗共處、魚龍混雜的真實搬到網上罷了。
可惜的是,在頻頻傳來封網消息的中國大陸,網民們還無法領略這種真正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網上言論世界,中國大陸的"馬悲鳴"們即使有心、有魄,也無力、無緣享有那種"有悲即鳴"的瀟灑。
容忍異端,說易行難
BBC第一電視臺最近一期"現場問答"(QUESTION TIME)節目的主題是伊拉克問題,場面精彩,可圈可點。節目邀請的眾多嘉賓、包括英國閣員,都為美國外交政策辯護,反而是一位美國作家卻毫不客氣地批評自己國家的伊拉克政策,即使在場內某位聽眾的"你不喜歡美國就搬到遠東去"的詰難下也未曾膽怯,他的執著和勇氣最終還是為他贏得了其他聽眾的鼓掌喝采。
我想,聽眾對他的鼓掌喝采,並不一定就是讚賞他的觀點,而更多的是讚賞他的勇氣和鼓勵他的存在。
看完這個節目,再聯繫到"馬悲鳴"現象,使我再次思索言論自由的真諦。在諸如攻打伊拉克這樣的容易引起美、英民眾群情激昂的話題上,像"異端"、"少數"、"獨排眾議"這類字眼似乎更為珍貴,也更能檢驗什麼是真正的言論自由。
"我也許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要堅決捍衛你表達你的觀點的權利。"──忘了這是誰說的名言了。但可惜的是,對有些人來說,這句話似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