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自有資本準備金比率迅速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壞帳的增加。美國花旗銀行今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估計,年初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佔其總貸款的百分之三十五。當然,對中國國有銀行的壞帳究竟有多少是眾說紛紜,中國政府發表的數字照例是幾乎無人相信,外國金融或學術機構的研究又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在過去的數年間,國有銀行的壞帳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還有繼續惡化的趨勢。之所以如此,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國有商業銀行的基本貸款對象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他們仍然是經濟效益極差的國有企業。
銀行壞帳持續揮之不去和隨之而來的銀行自有資本準備金比例的降低,不僅給加入世貿後的中國金融系統帶來了日益增大的風險,而且也給已經沈重不堪的中國政府的財政負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它也給中國政府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努力蒙上了濃厚的陰影。
在中國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中,准許外國機構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是一項重要內容。按照這個承諾,外國金融機構將自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之始便被容許從事外匯業務;兩年後也就是說自二零零四年起便應被容許從事中國境內企業的人民幣交易;五年後也就是從二零零六年起便應被容許從事中國境內居民個人的人民幣交易。
如果中國政府認真兌現這個承諾,五年後,大量的居民存款將從聲譽不佳的國有商業銀行流向服務質量更好的外資銀行。一些效益好的企業也將紛紛成為他們的顧客。這將對中國的國有銀行帶來進一步的壓力。有中國學者對這種前景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外國銀行將只會集中在沿海地區,除此以外的地區仍將為中國的國有銀行提供廣闊的迴旋空間。殊不知,活躍的沿海地區恰恰是目前國有銀行賴以維持的主要收入來源,這裡不僅是佔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成分得居民儲蓄存款的主要來源,而且也是國有銀行用以彌補其虧空的主要利潤來源。在這一經濟活躍地區失去了市場,國有銀行面臨的壞帳比率進一步大幅度增加,由此導致其破產並非危言聳聽。
不少觀察家認為,中國政府絕不會對此坐視不管。他們期待中國政府會一如既往地利用財政手段為國有商業銀行注入資本金,甚至用印發紙幣的方式來幫助國有銀行應付可能的居民擠兌存款的局面。不錯,政府擔保的信譽是國有銀行在巨額壞帳下至今得以繼續生存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這一局面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會隨著情況的不斷變化而改變。不少拉美國家發生的國有銀行的信用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且不說印發紙幣所帶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無疑將給中國社會和政治帶來顛覆性的後果,繼續依靠財政來挽救銀行危機似乎也並非良策。中國政府連續多年的赤字財政政策已經使得中央政府面對經濟社會變形過程的巨大財政需求財力捉襟見肘,而且質量低下的經濟增長也在很大程度上要繼續靠擴張財政來支撐。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指望它不斷向國有銀行注資的確有些勉為其難。很有可能,銀行問題將成為壓垮國家財政這匹已經不堪重負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