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11月21日消息,相關科學報導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文章題為《古盜鳥的另一半》。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鳥類學者周忠和、張福成和美國學者克萊克對「古盜鳥」化石的鳥類部分進行了研究,認為它屬於一種食魚的鳥類──馬氏燕鳥。他們認為,曾經被誤認為是恐龍和鳥類缺失環節的「古盜鳥」假化石,實際上是由屬於馳龍類的小盜龍的尾巴與一個幾乎完整的燕鳥的骨架拼接而成的。
報導說,「古盜鳥」是一件從中國內地走私到美國的化石標本。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被這一中國農民人為製造的「新物種」所欺騙,不惜篇幅,宣稱發現了一種特徵介於恐龍和鳥類之間的新類型,由此引起國際嘩然。2000年,大陸學者徐星、周忠和、汪筱林等在《自然》發表了有關小盜龍的研究文章,並且發現「古盜鳥」的尾巴就是小盜龍正型標本的副模。由於小盜龍的其它身體部分和「古盜鳥」的其他身體部分完全不同,因此肯定認為「古盜鳥」是人為拼接的化石。至此,「古盜鳥」之爭告一段落,然而,對於用來拼接「古盜鳥」的鳥類化石的真相一直沒有解開。2000年,隨著「古盜鳥」順利被歸還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們便開始了對它的進一步研究。
文章說,馬氏燕鳥是周忠和、張福成2001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一種進步的鳥類。他們當時推測這種鳥類可能是食魚類的,但沒有直接的證據。在11月21日的《自然》文章裡,他們報導了一件新的標本,發現胃中保存了魚類的殘骸,從而證實了以前的推測。
據報導,2001年,美國學者Tim Rowe等人曾經在《自然》上發表文章,利用CT分析推斷,「古盜鳥」可能由2-5件標本拼接而成。然而,根據周忠和等人的文章,組成「古盜鳥」主體部分的鳥類很可能來自同一個燕鳥的個體。換句話說,最新的研究推斷,「古盜鳥」可能是農民用一件十分進步的食魚鳥類的骨架,再加上一個爬樹馳龍的尾巴人為製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