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舉債拉動經濟並非良兆
自1998年起,中國經濟就進入了政府拉動發展的階段,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政府通過發行國債而上馬的工程,這些工程大多是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新建國有企業。靠發行巨額國債來拉動經濟並不是什麼良兆,企業沒有投資意願,找不到投資機會,只有政府從銀行借錢來從事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的長線投資,不僅降低了國民經濟的總體投資效率,而且擴大了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這既是計畫經濟的一種變相回潮,也意味著企業發展前景不良。
在今年3月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上,有代表對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一些經濟專家只注意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對國民的生活狀況全然不關心,心中沒有民生觀念。但這種聲音相當微弱。
二、經濟發展陷入「樣板戲」模式
更值得深思的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正陷入一種「樣板戲」模式。個別大都市(最突出的即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大連等城市)的建設遠遠超出其他中小城市,大量資金聚集在這幾個大都市,其發展水平已經接近、甚至在有的方面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水平,成了「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的「樣板」,也是全國經濟唯一的「亮點」。而與此同時,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的企業則正陷入破產、半破產狀態;多數鄉村和邊緣地區也在迅速衰落,佔總人口70%的農民只能佔有國民所得的16%。中國經濟能靠這幾個大都市「唱樣板戲」來實現「一枝獨秀」嗎?
中國是個需要依靠工業化來維持經濟的發展中國家,而目前工業發展也出現了「樣板戲」現象。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的工業主要靠5大地區和6大行業支撐著。這5大地區是廣東、江蘇、山東、上海和浙江,其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48.5%;6大行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力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冶金業和紡織業,其銷售額佔全部工業銷售額的42%。這組數據表明,多數地區和多數工業行業正逐漸凋零。2002年3月底筆者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參加「藥都」論證會,市長臧勝業痛切地說,我們之所以集中力量發展藥業,是因為石家莊市的其他產業都垮掉了。該市以前發展過洗衣機、電冰箱、摩托車等產業,但現在沒有一個能保得住的;石家莊以前還是中國的紡織業重心之一,有10多萬紡織工人,但全市紡織業早就一蹶不振了。至於縣級企業的淘汰就更厲害了。80年代中國興起了一波鄉鎮企業發展熱,現在許多鄉鎮企業也都垮了。在河北省的張家口市,甚至找不出一個景氣的企業,城市財政已十分困難。這在許多中小城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隨著資金和人才集中到少數大都市和個別工業行業,廣大內陸省區的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狀態;同時,多數中小城市居民和廣大農村居民的收入成了「無源之水」,他們的消費能力日益萎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自1997年以來出現了持續至今的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無論政府如何用國債拉動需求,始終無法奏效,物價連年下降,通貨緊縮揮之不去。確實,當「少數富人有錢無處花,多數窮人沒錢花」的局面日益固定化時,內需怎麼可能重新振興呢?這種情況倒是與馬克思的「生產過剩理論」沒什麼區別了。
三、「泡沫經濟」和虛假繁榮
儘管中國的農業和多數工業處於嚴重的不景氣狀態,但卻出現了充滿「泡沫經濟」特徵的股市和房地產業。大量資金從產業部門游離出來,進入「泡沫經濟」領域,希望通過投機獲取暴利,造成了這兩個行業的虛假繁榮。由於國內商品市場秩序混亂,利潤微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第一、第二產業的資金已被最大限度地抽了出來,向「泡沫經濟」領域轉移。從80年代起,農村流出的資金就一直大於流入的資金。近幾年來,在銀行系統加大金融風險管理的情勢下,資金更加向上集中。
中國的實物經濟才發展到初級工業化階段,而金融證券業的資本市場卻「繁榮」得接近西方國家的程度。從表面上看,金融證券、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的「虛假繁榮」給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稅收和利潤,但長此以往,金融證券和房地產等行業的投機熱和「虛假繁榮」必然過多地佔用第一、第二產業急需的發展資金,嚴重損害第一、第二產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其結果只能是扭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妨害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造成社會就業的減少和有效需求不足。
四、收入分配的兩極化及其負面結果
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連續幾年出現通貨緊縮,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出現了嚴重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別;相當一部分國民收入被少數富人所擁有,而佔人口大多數的民眾收入微薄。
僅從幾個最近已經審理的貪污案件即可看出,中國目前財富的高度集中已達到什麼程度。原瀋陽市長慕綏新的貪污額為1,300萬元,副市長馬向東的貪污額高達2,000萬元;原廣西自治區主席成克傑的貪污額為4,000萬元;原港澳國際公司董事長李耀祺在職期間貪污公款1,244萬元、港幣137萬元,還夥同他人貪污公款4,900萬元;原深圳市委副書記王炬貪污了2,000萬元,並利用職權讓其子女貪污5,000多萬元。只是這5個人及其親屬侵吞的社會財富就達2億多元,這相當於10萬個農民一年的收入(按農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計)。
在中國目前的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現狀下,佔人口百分之幾的權勢者以非法或不正當的手段斂集了巨額財富後,往往不敢公開運用,而只能悄悄地藏起來或轉移境外,結果這些財富或者是成為沉澱資本或「死資金」,或者是成了讓外國運用的資本。私營企業主的財產運用也有類似特性。這是導致當前中國內需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財富中相當大的部分在收入分配兩極化的過程中變成了無法形成有效需求的「沉澱資金」,儘管經濟學家仍然把這部分財富計為總需求的一部分,但實際上這數萬億資金是「虛假需求」;而佔人口大多數的鄉村民眾和城市中低收入階層,卻苦於收入短拙,消費能力萎縮。由「虛假繁榮」而產生「虛假需求」,是中國經濟無法擺脫蕭條的根本原因。
五、「權貴擠壓平民」與「嫌貧愛富」
隨著收入分配的兩極化成為一種常態,中國的宣傳和政策也越來越偏袒有錢人;改革開放以前是對有錢人仇恨有加,批判起來不遺餘力;現在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對不當致富的人及其行為緘口不言,好像生怕得罪了他們。事實上,今天不少富人的致富往往是建立在對中低階層擠壓的基礎上;許多人的「富起來」不但本身就是非法活動的結果,而且他們積聚財富、隱藏財富的方式不可能帶動社會其他階層經濟狀況的改善;在他們迅速致富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佔人口大多數的民眾正經歷著相對、甚至絕對的貧困化。
改革走到了今天,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成了「犧牲品」,淪落為徹底無望的邊緣群體。他們面對的不僅是生活中的無盡苦難,更多的還是心理上的失衡。一些人因此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裡中國社會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的原因。中國公民所享有的發展權利其實是不平等的,權利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他是否有權或有錢。無權無錢的弱勢群體本來在社會上生存就不容易,政府再製定種種歧視性政策,不是扶弱濟貧、「雪中送炭」,而是嫌貧愛富、對權勢集團「錦上添花」、對弱勢群體強調「『優』勝『劣』汰」,結果必然造成「弱者更弱、強者更強」的「馬太效應」,即社會兩極化不斷擴大的嚴重後果。
六、「泡沫經濟」遊戲和上億勞動力閑置並存
由於大量資金聚集到證券業,不斷炒高股票和房地產的價格,從GDP的統計數字上看,經濟似乎在不斷增長,但實物經濟並沒有變化,也未真正形成物質資本或增加實際財富,更沒有就業的增長。這種虛假繁榮和經濟增長的「泡沫」數字卻往往被刻畫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特徵。只要股市或房價下跌,社會財富便急劇縮水,銀行不良債務便大量出現,甚至隨時可能導致銀行的資金鏈條斷裂,引發金融危機。2001年的中國股市已經預演過一次了,當上海證券市場的股票指數跌到1300點時,全國金融界都出現了異常緊張的氣氛。
中國目前有許多領域急需資金,若把在股市上投機炒做的資金運用到實物部門,既可增加就業,也可改善和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但現在無論是企業還是各級政府似乎都無意於此,而是唯利是圖、麻木不仁,責任心和良心日益淪喪。與此同時,失業和待業現象與日俱增,上億勞動力待在家裡、無所事事,而當局對此卻熟視無睹,甚至認為問題不大。在山東省蓬萊縣的村莊裡驚訝地發現,到處是一群群整日打麻將度日的人,其中許多人是青壯勞動力。不僅在農村如此,在許多中小城市也可以看到大批閑置勞動力把時間消磨在麻將桌上。據統計中國的未就業者佔勞動力的31%,實際上這是中國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中國現在真是無活可干了嗎?作為一個整體上經濟尚屬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全國卻有這麼多的勞動力無處就業;另一方面,股市炒作依舊方興未艾,剛成立的幾家「開放式基金」機構,幾個人或十幾個人就操縱著幾億甚至幾十億元的資金。這種景象無論如何不能說是「經濟一枝獨秀」的可靠基礎。
七、唯利是圖和騙局充斥的經濟
企業大量從事仿製和假冒產品的生產,就是當前惟利是圖的經濟倫理氾濫的表現之一。不僅許多小企業和個體業主如此,連大企業也群起仿效。2002年3月中央電視臺的「經濟半小時」節目就報導了中國的玻璃行業仿製外國名牌產品的現象,連「福耀玻璃」這樣的大上市公司的老總都在電視鏡頭前承認確有仿冒外國品牌的做法。目前中國生產的全部藥品中97%都是仿製藥品,有自主開發能力的製藥企業所剩無幾。
由於企業行為越來越唯利是圖、商業倫理敗壞,經濟活動中充斥著弄虛做假和商業欺詐。例如,中國的糧食系統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幾年前虧損數額就已高達2,000多億元;實際上的「窟窿」到底有多大,恐怕已難查清。
2001年中國的股市「兵敗如山倒」,其原因也是「莊家」和上市公司聯手「做局」的騙局暴露。事實上中國的股市滿眼儘是「假冒偽劣」。一旦真相曝光,投資者信心必然受到極大打擊,上市公司的威信也早晚會一敗塗地,如此之股市豈有不暴跌之理。
八、隱患還來自政府的高負債率
中國經濟的畸形發展還表現在國家財政對借債的嚴重依賴上。究竟中國政府的負債率有多高?官方公布的數字與一些研究機構得出的數字相差很大。例如,世界銀行認為中國財政的負債率已經達到100%,而中國官方統計的負債率只有35%。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差別,主要是對政府債務的計算方法不同。從帳面上看,2000年底中國財政的債務餘額是1.3萬億元,僅佔當年GDP的14.6%,比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還差得遠。但中國的現實國情是,國家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債務實際上都是中央財政的債務。
「或然債務」就是隱性債務,它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比如,近年被4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出去的銀行不良資產就屬於「或然債務」,這筆不良資產的數額高達1.4萬億元,其中債轉股4,000億元、呆滯貸款8,000億元、壞帳呆帳貸款近2,000元。即使國有銀行將1.4萬億元不良資產轉移到了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帳上,全國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仍佔其總資產約25%,至少達2萬億元。如果將轉移到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帳上的1.4萬億銀行不良資產與目前仍計在銀行系統帳上的2萬億不良資產合併計算,僅銀行系統的真實不良資產就達3.5萬億元左右。若加上目前約1.5萬億元的國債餘額,國家債務即高達5萬億元。如果再加上國有企業的負債考慮(其總數約為2萬億元),以及全國縣以下鄉鎮政府的負債(估計約為5,000億元),政府總的負債規模大約在8萬億元左右,與目前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9萬億元已相當接近。因此,世界銀行認為中國政府的負債率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0%是有根據的,這已大大超過了60%的國際警戒線。
九、「奧運會」和「世博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舉辦「奧運會」就是提升國力威望的好機會。但「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未必是單純的激勵,相反卻可能是有利有弊的。根據以往各國舉辦世界重大體育賽事的經驗,經辦體育盛會既可以幫助經濟發展,也可能危害經濟發展。「奧運會」可能使一些大商家從中牟利,但由於要把大量稅收用於體育場館建設,民眾的收入將減少。西方國家的一些研究證明:舉辦體育賽事可以向世界展現自己的國家,但不必讓人們以為這種賽事能使百姓富裕起來。
據測算,為了舉辦「奧運會」,在2008年之前北京市總共要投入約1,500億元的建設資金,全國總投入將達到3,000億元。目前中國每年的中央財政教育經費才300億元,辦一次「奧運會」的花銷相當於10年的教育經費。顯然,經辦「奧運會」的這筆巨額經費必然要擠佔財政的其他項目的正常支出;財政收入有限,辦了「奧運會」就幹不了別的,建了北京市就無法建設其他省市了。
此外,體育賽事只在有限的時段內進行,它對當地經濟的短期刺激只能是短暫的,賽事前和賽事期間固然可能支持當地的經濟繁榮,但賽事結束後當地經濟卻會經歷連續幾年的下滑。美國1994年舉辦「世界盃」足球賽時,原估計將帶來40億美元的經濟收入,但後來的事實卻證明,舉辦賽市的城市當年的經濟增長率比預期的低得多,整個地方經濟實際上損失了40嘁諉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