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多出近3分之1,今年的畢業生中包括1999年中國實施大學生擴招政策後的第一批本科畢業生。 擴招被中國政府看作是加速人才培養、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減輕就業壓力的一項重要措施。但當年的擴招政策現在卻使今年的畢業生面臨非同一般的就業壓力。
*年齡競爭:就業人口年輕化*
美國社會學家劉曉竹博士說,一個國家和一個經濟體在某個特定時期所能夠產生的高薪職的崗位是有限的,儘管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佔人口比例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仍然產生了有高等學歷的人就業難的問題。
劉曉竹博士說,[由於中國人口結構,這麼多人口,以及人口年輕化,給就業帶來相當相當大的壓力。應該說這是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但是不能說它是合理的現象。這有一種結構性的原因,過去的中央政府一切都由那裡來主導,所以一刀切就形成一種慣性,或者叫體制的慣性和惰性,這種慣性就是願意按照上面的條條框框處理本單位本地區的具體情形。它不是根據市場實際需求。]
面臨嚴峻就業形勢的社會群體遠遠不限於應屆大學畢業生。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一份2002年第三季度的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報告,中國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的程度繼續呈現上升態勢,各類職業的供求狀況都處於求職人數大於需求人數的狀況,各個年齡段、各種文化層次的勞動者都處於求職人數大於需求人數的狀態。報告說,構成單位用人需求的主體是16-34歲之間的人,佔總體需求的百分之68.8。75.5%的用人需求對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近90%的用人需求對勞動者的年齡都有所要求。
*求救關係和門路*
在另外一方面,一些專家指出,目前為數不少的四十多歲中年人的退休,將對社會經濟運行產生負面影響,並給日益嚴峻的社會就業壓力「雪上添霜」。 由於人口數量龐大,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嚴重的就業壓力,這在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和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政策上就體現出來。就業機會不均等的一個明顯表現是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受到歧視。而近些年來的經濟結構調整給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和用人標準都帶來巨大變化。大量國有企業人員下崗失業,就業市場競爭日漸激烈。這就使用人單位雇佣、提升、解雇僱員的過程中,常常在年齡、性別、身高、相貌等於工作職能沒有直接關係的各個方面實行帶有歧視性的限制條件。一些女大學生和來自農村家庭的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面臨比其他畢業生更多的困難。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尋找就業機會時更是需要依賴各種關係和門路。
*政府需要伸出援手與對策*
美國威爾遜國際中心研究員李成認為,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保護公眾平等就業機會的關鍵之處主要在於有關法規在各層次的執行過程。李成說:[實際上法規是有的,包括在很多地方有不能歧視殘疾人,但是,畢竟這個發展是在很短的時間當中,政府的很多措施儘管法律條文在,但是真正執行還有很多問題,很多困難。所以是一個過程。我覺得現在第4代領導人對這個問題有更多的注重,包括現在正在討論取消戶口制度等,這可能更多地保護弱勢群體。] 李成還指出,在中國加入世貿協議,就業市場越來越走向市場化的同時,政府也需要採取一些人為干預措施,保護和幫助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的社會群體,緩和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