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抱愧的是,筆者直到去年才成為一名半拉子熟的"准網民"。但一接觸網路世界,就不能不使人驚嘆作為人類智慧神來之筆的網際網路路的神奇和便利。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地球村"時代,網際網路奇蹟般地使相隔萬里的互不相識的"地球村民"彼此相知,息息相通,時時相連。退居斗室,打開電腦,進入網際網路,馬上就給人一種"世上大事入屏中,天下萬物收眼底"閑情逸志和豪邁,樂在其中的人真正體味到了中國古人追求和引以自豪的"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至高、極樂境界。網際網路是人類放長了的眼睛,擴大了的耳朵,名符其實的"千里眼"、"順風耳"。它既是"錦繡中華",也是"世界之窗"。在當今時代,任何一個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的人,都不能沒有它;任何一個不想自我封閉的人,都不能沒有它;任何一個要樹立世界眼光的人,都不能沒有它。
泱泱中華,一向"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是天下的"中央之國"。這種閉塞耳目、排除異己、缺乏世界眼光的作派,使中華民族屢嘗苦果。視野的狹窄,必然導致心胸狹窄,產生無知和偏見;心胸狹窄就會自以為是,遠離寬容;沒有寬容,必然追求"一統",視異見為"眼中釘、肉中刺"。這些正好是睚眥必報、濫使暴力、強權政治和專制主義的溫床。
在掩耳盜鈴、閉目捉雀的軌道上平穩運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專制主義,直到在鴉片戰爭中被西方列強"飽以老拳"後,方知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大清"外還有"堅船利炮"如此了得的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俄羅斯、美利堅……在此"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中國才出了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視野的開闊會使人們同舊思維決裂。從此以後,被關起國門愚弄了幾千年的中國人突然發現,原來這國家並不是皇帝老兒的"自家庭院",而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皇帝並不是"真龍天子",而是"人民公僕";人們並不只能做"臣民",還可以做"公民"……
從"閉塞耳目"到"睜開雙眼",時間又過去了一百多年了。時至今日,國人的世界眼光又如何呢?你"不提倒也罷了,提起來淚水汪汪"。建國後,在毛主義的帶領下,"翻身得解放"的中國人承受著被世界封鎖的巨大代價,"一邊倒"向布爾什維主義的蘇聯,在計畫經濟和極權主義的泥潭裡越陷越深。直到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在長期封鎖狀態下"自力更生"的中國人再一次睜開眼睛時,發現自己已被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向後甩了"一大把"。對此,志士仁人無不痛心疾首地呼喚:睜開眼吧!
如果說歷史上的中國人睜不開眼缺乏世界眼光是緣於夜郎自大看不清楚的話,那麼今日的中國人睜不開眼缺乏世界眼光實系自以為是熟視無睹。人所共知,在蘇聯模式的嚴重影響下,中國在睜開眼樹立世界眼光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體制性難題。筆者始終痛切地認為,俄羅斯對中國土地的侵吞是舉世無雙的,蘇聯對中國思想的侵害是空前絕後的。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使中國人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頃刻化為血腥的現實奴役和無盡的人間災難。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徹底走出斯大林式的蘇聯模式,就成為中國人重新回到起點邁向現代化的歷史前提。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不斷地衝破蘇聯模式的桎梏,這在經濟上的成傚尤為顯著,實現了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跨越,但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上卻舉步維艱。我們今天之缺乏世界眼光,恰恰是受制於蘇聯模式的羈絆。對於蘇聯模式對人的思想鉗制,原蘇共中央委員阿爾巴托夫總結得十分深刻:"斯大林主義的最危險的表現之一恰恰在於經過長達幾十年的頑強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企圖使人們喪失思想能力,依靠無情的鎮壓和無所不在的宣傳把人們變成極權主義的國家機器上的沒有思想的螺絲釘。"
在這種蘇聯模式的空前影響下,國人樹立世界眼光就產生了眾所周知的人為障礙:一是作為"喉舌"的官方宣傳媒體,因有其特殊的使命和運作機制,它只從"正面" 誇張地提供"鼓舞人心"的整齊劃一的"宣傳品"。很顯然,僅從這些按"統一標準"生產出來的"宣傳品"中去瞭解世界、獲知民情是遠遠不夠的。這也就是"胡錦濤溫家寶上網瞭解民情"的深刻意蘊。二是以個人之好惡在思想觀念上強制預設了"視野禁區",公開明示只能學習甲而不能學習乙,或者說只准看見甲而不准看見乙。這就使你既使睜開大眼看到了乙,也只能對乙熟視無睹,制度化地使人變成一個活脫脫的"睜眼瞎子"。這也就是我們在對西方政治文明(比如三權分立)的吸收和借鑒上長期裹足不前的致命根子。三是全方位打壓和高科技屏蔽。毛澤東就說過"讓人民說話,天不會塌下來",並認為"只有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才不會人亡政息"。所謂人民監督政府,就是說,人民除了無休止地"讚美、歌頌"政府的"英明、偉大、正確"外,也有權利和義務"批評"政府之"瑕疵"。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不同的聲音,甚至反對的聲音,是一個健全的社會永葆肌體健康的必要條件。但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不管是傳統紙質媒體抑或現代電子媒體,只要稍有"異議"的聲音,就會立即遭到"整肅"、"打壓"和"屏蔽"。古語有云:"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這些古人都明白的道理,今天的人們卻做不到,豈不叫人扼腕嘆息費思量。
胡溫新政以來的一系列舉措包括有限的新聞改革,贏得了國內外媒體的幾乎一致讚許。在一些老"左"們看來站在"帝國主義陣營"加入"反華大合唱"的海外媒體包括自由度極高的網路媒體,對胡溫的一系列改革和親民舉措無不抱有熱情的稱讚和真情的期待,有的甚至驚嘆網際網路已成為胡溫重要的"政治資源"。這再次印證了"老百姓心中有桿秤"這條古老"鐵律"。在前進的道路上,人們也清楚地看到了胡溫改革所遭遇的來自舊勢力、舊體制和舊官僚的重大掣肘。改革進入攻堅戰後,更加需要勇氣和毅力,更加需要理解和支持。位卑未敢忘憂國,平凡的我和不平凡的你,都可以在民間如潮的自願"挺胡溫"聲中說聲"加油"!
在全球化浪潮中搏擊的中國人,迫切需要開拓世界眼光,迫切需要自由翱翔。中國人有無窮的智慧和驚人的創造力,只要斬斷禁錮思想和束縛身體的舊制度繩索,中華民族在民主政治上實現偉大復興就一定會盡快到來。但這一切,都仰賴於現代政治家在神州大地上湧現。
開闊世界眼光的胡溫,能成為國人心中真情期待的現代政治家嗎?
2003年5月6日
源自《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