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個消息,不禁啞然失笑。中國的外交部又開始在枯燥的數據中尋求解脫,我倒想知道:近幾年來,中國有多少因貧困讀不起九年「義務」教育的失學兒童?有多少大學生(或他們的親人)在開學前自殺身亡?「教育改革」以來,國有公立的「重點學校」收取了多少贊助費擇校費?還有多少在外打工的民工子女因承擔不起這繁重的費用而無法入學?這些都該是實實在在的數字,從教育部到外交部,人們對這些數字只能是霧裡看花,只知道有個3.41%,只是這GDP收入3.41%的投入都用到了哪裡呢?一方面是北大清華動輒數十億的投資不知用在了何處,另一方面是希望工程的孩子們在讀書的貧困線上苦苦掙扎。此前國內輿論已經開始關注教育,但這些最基本的數據卻始終被當局遮遮掩掩。教育是恩澤全民的事,而國內的「教育產業化」卻使之成為一個暴利行業,人民苦不堪言。
昨天的焦點訪談中,一所學校居然只招收當地工商稅務等特權階層的子女,暗訪的記者被告之,即使有錢他的子女也不一定就能進來。社會的分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教育部的大爺沒有責任又何以服眾?
問題是顯而易見,但中國的事就是這麼奇怪,只有引起國際關注,才可能反思檢討自己的行為,常常被國際輿論推著走。執政為民,在以前的相當長時間卻成了執政為外國輿論。
說到這不禁想起不久前美國公布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報告的事,其中美國人想當然栽贓污蔑中國的文字當然我們不能接受,但是為什麼是美國提起了這些我們中國政府早就刻意開始迴避的「陳年舊事」呢?而只有這時,外交部才又開始新一輪的駁斥。事情在那明擺著,中國為了示好,主動卑躬屈膝地「忘卻」一些往事,而美國人不會善罷甘休,是怎麼回事我一定要出個我認為的報告,即使是造謠也要走好每一個程序。再聯想到使館被炸事件,政府又已經以「面向未來」為由主動忘掉了。
說這些不是說偏要揪住歷史不放,而是在發展「面向未來」的關係時不應將剛剛過去的事情束之高閣,兩條線各走各道,對歷史問題正視並勇於表達並不見得就會影響你的「面向未來」。但我們並不習慣這麼做,因為好像還有一點害怕,就是怕「人民」起來抗爭。
我有時想,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很有藝術性,三權分立在一定程度上制蘅了彼此的許可權,同時在外交上也可以佔據先機。一個政策,總統同意未必就在國會通過,尤其在外交上,就可以在其中游刃有餘,一方面可以表達善心,一方面卻未必做出善行,而他國也只能表示理解,因為不是這個國家所有的政客都在拒絕。與之相比,我們高度的權力集中可以贏得我們最最喜歡的「穩定」,同時卻造成了處理外交事務時的被動。西方那些國家和人民都知道,任何一項贊成或反對都是政府授意的,所以你外交傳遞出的聲音只能是無條件支持或無條件反對,沒有中間路線可走。
對內也是一樣,過於集權,使得政府和人民站在了兩極,人民找不到歸屬,而一旦適當的表達個人觀點就可能被認為是和政府作對,實際問題可能遠遠沒有那麼嚴重。
對內對外,中國就這樣處處被動,內部比較平和,外部卻常常挨打。也許,是到了該檢討我們內政外交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