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幢18層以上的高樓正在加劇上海的地面沉降,同時導致諸如城市密度過大、公共活動空間狹小等問題。有鑒於此,上海市有關部門將出臺措施對摩天大樓建設進行限制。
上海市政府發言人姜瀾日前證實,上海市政府近期將舉行規劃方面的會議,就有關城市中心高樓限高以及減少容積率等問題進行研究,具體的「限高」方案將在會上確定。今後上海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增加公共綠地。
雖然早在1934年上海就擁有了高82米的「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但直到上世紀最後十年上海才經歷高層建築數量的迅速膨脹。目前上海僅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就達100多幢。
上海長「高」了,卻有些「高處不勝寒」。浦東陸家嘴金融區高樓林立,卻是上海地面沉降最嚴重的地區--去年平均下沉了3厘米。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有七成要歸因於城市地下水的過分開採,而其餘三成則來自高層建築和重大工程項目本身的影響。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嚴學新說:「對單個高層建築而言,一般發生的都是均勻沉降,所以不大會對建築物本身發生太大影響。但是,眾多位置、規格不一的高層建築形成合力,對整個上海市就會造成某種程度、某種區域內的不均勻沉降,甚至引發建築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密集的高樓使得上海市中心人口密度居高不下,影響了城市公共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數字顯示,目前上海中心城區內環線以內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是東京的3倍,巴黎的1.74倍。「高度」最高的地區往往成為上海感覺最為壓抑,出行最不方便的區域。
高層建築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迫使市政府修改過去的思路,醞釀「限高」新政策。上海市市長韓正近來曾多次表示,「要適當限制高層建築,給城市更大的空間。」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唐子來教授說:「從過去把摩天大樓等同於現代化標誌,一味鼓勵興建高層建築,到現在全面考慮建築的綜合效應,既反映了中國建築風格的變化,也折射出現代化建設思路的變遷。」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