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3-10-24 03:11:00作者:吳思
「潛規則」是我杜撰的詞。我還想到過一些別的詞,例如灰色規則、內部章程、非正式制度等等,但總覺得不如「潛規則」貼切。這個詞並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它來源於我的一段生活經歷。
1983年,我在《中國農民報》(現在叫《農民日報》)當編輯記者,經常閱讀群眾來信。有一封來信說,河南省開封地區的農業生產資料部門的領導人大量批條子,把國家按計畫分配供應的平價化肥批給了自己的私人關係。他們的「關係」又將平價化肥高價轉賣,轉手之間,關係就生出了暴利。其實這就是後來人們見慣不怪的利用雙軌制牟利問題,當然違反國家的正式規定,只是禁止不住。當時我剛從大學畢業不到一年,見到這等壞事,立刻像堂吉訶德見了風車一樣亢奮起來,在想像中編織出大量的醜惡交易,編排出自己追根尋源、智斗邪惡、鋤暴安良的英雄故事。我急不可耐地邀了兩位同事下去調查。
使我驚訝的是,那些我以為應該掩藏起來的類似賊贓的條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機關衙門裡的公文檔案,內部人似乎也沒有見不得人的擔心--你想看嗎?請吧,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層可以批出多少「條子肥」,每一層中誰有權力批多少條子,圈子之外的哪個領導的條子有效,哪個領導的條子不靈,這一切都是有規矩的。這些顯然不符合明文規定的事情,內部人竟安之若素,視為理所當然。在採訪將近結束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中國社會在正式規定的各種制度之外,在種種明文規定的背後,實際存在著一個不成文的又獲得廣泛認可的規矩,一種可以稱為內部章程的東西。恰恰是這種東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規定,支配著現實生活的運行。
「恰恰是……而不是……」這種句式可能比較偏激,但這麼說至少有局部的事實作為依據。在政府的正式規定中,供應給農民的幾乎都是平價化肥,它與農民平價交售的棉花和小麥掛著鉤,所以也叫掛鉤肥。而我們採訪小組調查了將近一個月,竟然沒有見到一位承認買到平價化肥的普通農民。從中央到地方的每一級資源控制者都會開出條子,從平價肥當中切出一塊給自己的什麼人。這就好像一條嚴重滲漏的管道,還沒有到達百姓廚房,管道裡的水就被截留乾淨,廚房的水龍頭竟擰不出一點一滴。那麼,滋潤這個社會的究竟是什麼?是正式管道還是推著水車叫賣的水販子?這不是很明白麼?
後來,我們把這次追蹤報導出來了,當時的影響也不算小,商業部和中紀委還專門發了通知,重申正式制度。幾個月後,商業部和中紀委派聯合調查小組去開封調查處理此事,當我作為小組成員跟著下去調查的時候,我再次驚訝地發現,條子仍然在批,與我們報導之前毫無區別。這就是說,當地政府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部門的上級領導,並沒有把我們報導的現像當問題。他們明明知道了也不去管--原來他們不管並不是因為不知道。官方理論中的領導顯然不應該這樣,這又是一種潛規則。
長話短說。我跟蹤此事達數年之久,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不是我最初想像的道德善惡問題,我面對的是大多數人處於一種利害格局中的尋常或者叫正常的行為,它基於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趨利避害的現實計算。不觸動這種格局,報導或調查通報乃至撤職處分,說好聽點也不過是揚湯止沸,在我的個人經驗中,由於揚湯的杓子太小太少,連止沸也辦不到。後來,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化肥供應增加,政府退出,市場放開,現在化肥供求起伏波動,時常過剩,市場的供求規則取代了官場潛規則。
化肥分配規則的演變和我的認識過程至此告一段落。但我隱隱約約地感到,潛規則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追究下去一定會有許多很有意思的發現。
五年前我脫離了官方單位,可以比較自由地支配時間了,便重新揀起了這個念頭,不久就開始讀明史。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讀過《史記》,就好像看小說一樣,遇到沒故事的「表」和「志」便跳過去。當記者後啃過《漢書》和《後漢書》,完全被亂七八糟的人名和事件淹沒了,感覺昏昏欲睡。我還趕時髦讀過《資治通鑒》,讀到後漢時就痛苦不堪,半途而廢了。出乎意料的是,心裏存了個「潛規則」的念頭,再讀起歷史來居然津津有味,滿目混沌忽然眉目清楚,我也一發而不可收拾。於是就跟朋友鼓吹讀史心得,又被朋友攛掇著寫下了這些文章,隨寫隨發,漸漸也有了一本小書的篇幅。我明白,不同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透過不同眼鏡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這些文章描繪的就是我戴上潛規則的眼鏡後看到的中國官場及其傳統。
這些隨筆大體都在講「淘汰清官」,解釋清官為何難以像公開宣稱的那樣得志得勢,為何經常遭遇被淘汰的命運,以致青天大老爺竟成為我們民族夢的一部分。「淘汰清官」只是我能排列出來的官場潛規則之一,其下層有許多小一號的潛規則的支撐。「淘汰清官」的上下左右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潛規則,那是我以後要繼續寫的。回頭看去,現有的這十篇隨筆,可以整理出如下結構:
講官吏與老百姓的關係:《身懷利器》、《老百姓是個冤大頭》,《第二等公平》。
講官吏與上級領導包括皇上的關係:《當貪官的理由》、《惡政是一面篩子》、《皇上也是冤大頭》。
講官場內部的關係:《擺平違規者》、《論資排輩也是好東西》。
把幾種關係混在一起講:《新官墮落定律》、《晏氏轉型》。
總結:《崇禎死彎》。
目錄就是按照這個結構排的,不過把混講的兩篇提到前邊了。
本書還附了幾篇潛規則之外的文章。潛規則在明朝的一個近義詞是「陋規」,寫多了這種東西,人也容易顯得「陋」,滿腦袋利害計算,算的還都是陳年老賬,全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道精神和理想為何物。我不想給讀者留下這種印象,希望本書和作者的模樣豐滿一些,便加了幾篇雜七雜八的文章,其中還談到雷鋒和人格理想。談人格理想的文章寫得比較早,如果現在動筆,用馮友蘭先生"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標準衡量,自以為還能高明一些,關於造化和迷信的那兩篇文章可以提供一點佐證。
1983年,我在《中國農民報》(現在叫《農民日報》)當編輯記者,經常閱讀群眾來信。有一封來信說,河南省開封地區的農業生產資料部門的領導人大量批條子,把國家按計畫分配供應的平價化肥批給了自己的私人關係。他們的「關係」又將平價化肥高價轉賣,轉手之間,關係就生出了暴利。其實這就是後來人們見慣不怪的利用雙軌制牟利問題,當然違反國家的正式規定,只是禁止不住。當時我剛從大學畢業不到一年,見到這等壞事,立刻像堂吉訶德見了風車一樣亢奮起來,在想像中編織出大量的醜惡交易,編排出自己追根尋源、智斗邪惡、鋤暴安良的英雄故事。我急不可耐地邀了兩位同事下去調查。
使我驚訝的是,那些我以為應該掩藏起來的類似賊贓的條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機關衙門裡的公文檔案,內部人似乎也沒有見不得人的擔心--你想看嗎?請吧,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層可以批出多少「條子肥」,每一層中誰有權力批多少條子,圈子之外的哪個領導的條子有效,哪個領導的條子不靈,這一切都是有規矩的。這些顯然不符合明文規定的事情,內部人竟安之若素,視為理所當然。在採訪將近結束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中國社會在正式規定的各種制度之外,在種種明文規定的背後,實際存在著一個不成文的又獲得廣泛認可的規矩,一種可以稱為內部章程的東西。恰恰是這種東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規定,支配著現實生活的運行。
「恰恰是……而不是……」這種句式可能比較偏激,但這麼說至少有局部的事實作為依據。在政府的正式規定中,供應給農民的幾乎都是平價化肥,它與農民平價交售的棉花和小麥掛著鉤,所以也叫掛鉤肥。而我們採訪小組調查了將近一個月,竟然沒有見到一位承認買到平價化肥的普通農民。從中央到地方的每一級資源控制者都會開出條子,從平價肥當中切出一塊給自己的什麼人。這就好像一條嚴重滲漏的管道,還沒有到達百姓廚房,管道裡的水就被截留乾淨,廚房的水龍頭竟擰不出一點一滴。那麼,滋潤這個社會的究竟是什麼?是正式管道還是推著水車叫賣的水販子?這不是很明白麼?
後來,我們把這次追蹤報導出來了,當時的影響也不算小,商業部和中紀委還專門發了通知,重申正式制度。幾個月後,商業部和中紀委派聯合調查小組去開封調查處理此事,當我作為小組成員跟著下去調查的時候,我再次驚訝地發現,條子仍然在批,與我們報導之前毫無區別。這就是說,當地政府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部門的上級領導,並沒有把我們報導的現像當問題。他們明明知道了也不去管--原來他們不管並不是因為不知道。官方理論中的領導顯然不應該這樣,這又是一種潛規則。
長話短說。我跟蹤此事達數年之久,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不是我最初想像的道德善惡問題,我面對的是大多數人處於一種利害格局中的尋常或者叫正常的行為,它基於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趨利避害的現實計算。不觸動這種格局,報導或調查通報乃至撤職處分,說好聽點也不過是揚湯止沸,在我的個人經驗中,由於揚湯的杓子太小太少,連止沸也辦不到。後來,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化肥供應增加,政府退出,市場放開,現在化肥供求起伏波動,時常過剩,市場的供求規則取代了官場潛規則。
化肥分配規則的演變和我的認識過程至此告一段落。但我隱隱約約地感到,潛規則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追究下去一定會有許多很有意思的發現。
五年前我脫離了官方單位,可以比較自由地支配時間了,便重新揀起了這個念頭,不久就開始讀明史。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讀過《史記》,就好像看小說一樣,遇到沒故事的「表」和「志」便跳過去。當記者後啃過《漢書》和《後漢書》,完全被亂七八糟的人名和事件淹沒了,感覺昏昏欲睡。我還趕時髦讀過《資治通鑒》,讀到後漢時就痛苦不堪,半途而廢了。出乎意料的是,心裏存了個「潛規則」的念頭,再讀起歷史來居然津津有味,滿目混沌忽然眉目清楚,我也一發而不可收拾。於是就跟朋友鼓吹讀史心得,又被朋友攛掇著寫下了這些文章,隨寫隨發,漸漸也有了一本小書的篇幅。我明白,不同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透過不同眼鏡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這些文章描繪的就是我戴上潛規則的眼鏡後看到的中國官場及其傳統。
這些隨筆大體都在講「淘汰清官」,解釋清官為何難以像公開宣稱的那樣得志得勢,為何經常遭遇被淘汰的命運,以致青天大老爺竟成為我們民族夢的一部分。「淘汰清官」只是我能排列出來的官場潛規則之一,其下層有許多小一號的潛規則的支撐。「淘汰清官」的上下左右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潛規則,那是我以後要繼續寫的。回頭看去,現有的這十篇隨筆,可以整理出如下結構:
講官吏與老百姓的關係:《身懷利器》、《老百姓是個冤大頭》,《第二等公平》。
講官吏與上級領導包括皇上的關係:《當貪官的理由》、《惡政是一面篩子》、《皇上也是冤大頭》。
講官場內部的關係:《擺平違規者》、《論資排輩也是好東西》。
把幾種關係混在一起講:《新官墮落定律》、《晏氏轉型》。
總結:《崇禎死彎》。
目錄就是按照這個結構排的,不過把混講的兩篇提到前邊了。
本書還附了幾篇潛規則之外的文章。潛規則在明朝的一個近義詞是「陋規」,寫多了這種東西,人也容易顯得「陋」,滿腦袋利害計算,算的還都是陳年老賬,全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道精神和理想為何物。我不想給讀者留下這種印象,希望本書和作者的模樣豐滿一些,便加了幾篇雜七雜八的文章,其中還談到雷鋒和人格理想。談人格理想的文章寫得比較早,如果現在動筆,用馮友蘭先生"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標準衡量,自以為還能高明一些,關於造化和迷信的那兩篇文章可以提供一點佐證。
我的電子信箱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