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文章所主要討論的五大關係,所對應的都是當前中國社會所面臨焦點問題: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國家安全面臨強烈的挑戰、政治改革落後於經濟改革(法治、民主的滯後)、意識形態出現真空。文章針對這五個大問題都進行了詳細的探討,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備的綜合理論體系。
在經濟上,潘岳呼籲轉變現行的經濟發展思路,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在制度建設上,潘岳主張在健全法治社會,同時附以德治提高公民素質;在政治上,大聲疾呼加快民主化進程,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在意識形態上,主張發揚民族精神,鼓吹民族主義,建立"中國特色的環境文化"以對抗具有普適性的西方環保主義。通觀全篇,強烈的公民國家主義(有人將潘岳的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不確切)色彩躍然紙上,一套政改思路呼之欲出。
不能說《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是潘岳披著"環境"外衣的政改報告。潘岳在文章中充分表現了對於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的憂慮,對環境問題的探討也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只不過,潘岳並沒有孤立的看待環境問題,而是將其納入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的視野之內,成為其理論體系的一環。"環境文化"不過是進入文章主體內容的引子而已,這篇文章實質上是關於未來中國改革方向的一整套政治戰略思維。正如網上的一篇報導所說,潘岳的理論探索仍然在繼續,而且納入了新的內容。這也就是潘岳文章傳遞給我們的第二層信息。
在談論潘岳的這篇新文章時,我們不能忘記一點,今天的潘岳已經從中共的權力中心淡出。潘岳的這篇文章,不是以一名能夠影響高層的理論家的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的環保系統的幹部身份發表的。同時,這篇文章並非上呈高層的內部文件,而是發布在公開媒體之上。文章中充斥的大量無意義的政治口號或許是其古怪性的由來。
儘管如此,但以一個副部級幹部而在公開媒體上暢談自己的政見,這在中國的政壇上並不多見。結合十六大以後"胡溫新政"的種種表現,以及大陸民間"民主化"呼聲的不斷高漲的大背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大陸高層的言論自由正在逐步放寬,今後的中國政壇,將有越來越多的潘岳出現。這,也就是潘岳文章傳遞給我們的第三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