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國立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主治醫師、目前定居日本的邵曉東醫師表示,中國古代藏有許多精華,例如中醫,博大精深的內容,足以讓人學習一輩子。
《黃帝內經》為中國首次講述經絡存在的醫書,流傳至今,仍為醫家所重視。
他指出,在中國首本醫書《黃帝內經》就已說明經絡存在,並詳加解釋。此書是講述經絡與針灸最權威典籍。
邵曉東說,中醫最剛開始主要醫治手法是針灸,毋需花用大量金錢與配件,只需幾根針就可使病患痊癒;至於使用草藥,「那是後來的事兒了」。
關於臺灣中醫界所熱門探討的馬兜鈴酸事件,他表示,有的植物具有性質不同的毒性,中醫在開方時,多半會加上甘草以解毒。
邵曉東指出,中醫配藥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簡單;《黃帝內經》以後的醫學書籍雖已詳細講述方劑配製,但是中醫講究「辯證論治」,亦即針對個人病源與臨床症狀開出藥方;即使同一種病情,也要針對人的不同年齡與身體狀況調整藥量與藥物品種。
「中藥製法有嚴格規定,」邵曉東以有毒的植物為例,這種植物定以炮製去其毒性,才能使用。中醫得視方劑組合靈活運用,才會有最佳療效,並非按古書配方就一定藥到病除。
點選左欄「經絡」,即出現「十二經脈」流注圖,並以紅線跑出路線圖。十分有趣。
● 本次特展展出書目
東漢.佚名《黃帝內經》
約完成於東漢之際(約西元二世紀),書中內容假托黃帝與臣子岐伯、雷公對話,故名為《黃帝內經》。從基本中醫理論、病情描述、診斷治療,一直到養生、針灸皆有。內容主分為《素問》和《靈樞》,後者主講經絡。
東漢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為中醫方劑開山始祖,張氏所創方劑,至今仍廣為醫家應用。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東漢末(約西元三世紀),疾疫流行,張仲景家族二百餘人十年內死去三分之二,主症為傷寒發熱。仲景傷痛之餘,發憤著書,寫成《傷寒論》一書。此書為中醫方劑開山始祖。張仲景所創之方劑,至今仍廣為醫家應用。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
隋朝(西元605-617)太醫巢元方以歷來醫家對病源探討、病症描述著成此書。全書約有一千七百餘種證候,是現存第一部論述病因證候學的專書。
唐.孫思邈之千金方
孫思邈約於西元652年完成《千金方》一書,取「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之義,內容包括婦、兒、內、外、五官各科,總計232門,5300餘方,是現存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晚年又著《千金翼方》加以補充。他特別強調醫德重要性,認為醫者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救苦之心,平等對待所有的病人,闡明醫學教育的第一境界。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明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武林錢蔚起刊本
李時珍(西元1518-1593)有系統的記述各種藥物知識,並同時保存大量古代文獻,是世界藥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曾先後譯成多國語言,在國外引起相當的關注。
唐.李績等奉敕撰《新修本草》□日本影古鈔本
此書為中國史上首部官方修定、頒行藥典,共收藥物850種。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尤其吸收不少外來藥物,如龍腦、安息香、胡椒等等,顯示其時中外文化交流之繁盛。頒行後,很快傳入日韓兩國(現今日本仍存有唐天平三年仁和寺寫本),院藏此卷即是日本江戶時期據該寫本影鈔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