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3-12-16 18:53:00作者:hanyctz
前人讀史書,常慨嘆人生之無常,故有「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下士 時,若是當日便身死,一身真偽有誰知?」一詩。今天我讀中國近現代史,諸要人生平歷歷在目,看今日史書對諸公所作評論,此種感慨甚於古人。
(一)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被尊為「國父」,為國共兩黨、海峽兩岸、全球華人所景仰。國民黨自不必說,共產黨方面,毛澤東同志稱之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每年天安門的重大活動都要懸掛孫中山先生的畫像。而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一再表示願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
但是,假如孫中山先生不是死於1925年呢?而是死於1927年或者1928年呢?國共關係會怎麼樣呢?
之所以我進行這種假設,是因為我在讀李銳的《廬山會議實錄》時,看到了毛澤東的一個觀點,說兩次國共合作都是互相利用,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對待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真實態度。而孫中山先生在和越飛的《孫越宣言》中也談到,「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可使此項共產主義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形存在之故。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意」。看過了這兩段文字我們是不是可以設想孫中山先生的兩種結局,要麼像蔣汪一樣實行分共,要麼像孫夫人宋慶齡一樣秘密加入共產黨,成為中共的同路人。不過,無論這兩條道路他選擇哪一條,恐怕也取得不了後來的尊崇了。
但我從孫中山先生的話中感覺到他選擇第一種的可能性恐怕要大一些,如果真的是那樣,今天我們的教科書上來描述孫中山會是什麼樣子呢?「漢奸賣國賊、勾結軍閥、作風敗壞」……
(二)汪精衛
讀汪精衛的刺殺攝政王未果的時寫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何等豪邁!何等氣魄!如果因此被清廷所殺,其地位和影響又豈是喻培倫、林覺民諸君所能比肩?偏偏清廷故作開明姿態,僅判終生監禁。清廷的寬大,卻毀掉了汪精衛一生的英名。
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出自於汪精衛之手,更奠定了其接班人的地位。作為國民黨內著名的左派代表,如果汪精衛死於「七一五事變」之前,還可以獲得廖仲愷一樣的名聲。那樣的話,不知道今天的歷史書的編撰者該怎樣侃侃而談如果汪精衛還活著,國共合作會怎麼樣。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高喊「攘外必先安內」,而汪精衛卻主張積極抗日。這個時間汪精衛曾經遭到過一次暗殺,如果汪精衛死於此時,也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了。
後來的情況我就不再說了。我很多次在想,卻一直也沒想明白,一個年輕時慷慨激昂「引刀成一快」的革命俊秀,最後怎麼會演變成一個大漢奸了呢?我看過很多解釋,卻一直不能讓我信服,期望能有大家之點一二。
(三)毛澤東
如果毛澤東死於1956年之前,他或許會取得孫中山先生一樣的地位,那時候他取得了輝煌成就,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知識份子都是那麼由衷的尊敬他。如果死於那時候,此後中國人無論哪種觀點都會引用毛的一兩句話作論據,以示自己才是毛澤東的正統傳人。
不幸的是他活到了1976年,在他執政的最後歲月裡,一個運動接著一個的運動。反右派、反「右傾」、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
他成功地把自己推下了神壇,破壞了很多人的革命幻覺。
(四)鄧小平
給小平同志設兩個點吧。
如果文革一開始就受衝擊而死掉的話,今天的他最多能取得彭德懷的地位。
如果他死於1989年之前的話,他也可以成為孫中山,成為各派勢力景仰或利用的對象。有人可以從他提倡過政治體制改革來盛讚他的開明;有人會因其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和清除精神污染來表明他堅強的黨性。
一切的變化都因「六四」而定格,雖然後來又有了所謂的「南巡」。
(五)胡耀邦
這位在知識份子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前總書記,因其病逝引發了一場風波。
胡耀邦同志的葬禮規格之高,顯然超過了一名政治局委員的應有的規格(據說是小平同志要求用常委的規格)。總書記致悼詞,總設計師出席葬禮,也算是極盡哀榮。
但誰能想像如果他是死於「六四」之後呢?這位以開明著稱的領導人究竟會怎樣來看待這場學生運動呢?這場學生運動還會不會演化成一場悲劇?不得而知。
(六)兩個群體
直到今天,每當我看到在解放戰爭期間,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專制獨裁統治時馬敘倫、雷潔瓊等等民主黨派的代表的英勇鬥爭時,仍然為他們的精神所鼓舞,依然要向他們爭取民主的鬥爭表達我十二分的敬意。國民黨反動派窮凶極惡殺害了聞一多先生,使他成為了我們的一面旗幟,而有幸活下來的民主黨派的代表們卻失去了當年的英勇,為今人所詬病。真不知道他們活了下來是幸福還是悲哀。
那是一個文化昌盛的時代,那是一個誕生了諸多文學天才的時代,看看這一串名字吧: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葉聖陶……
除了魯迅先生外,其他巨匠都活到了新的時代。然而他們所有的代表作,都完成於20世紀的20--40年代,在他們接受了更科學的創作觀後,卻失去了創作的靈感。
回首二十世紀的這些著名人物的生平,還是感慨萬千,欲辯無言
(一)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被尊為「國父」,為國共兩黨、海峽兩岸、全球華人所景仰。國民黨自不必說,共產黨方面,毛澤東同志稱之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每年天安門的重大活動都要懸掛孫中山先生的畫像。而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一再表示願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
但是,假如孫中山先生不是死於1925年呢?而是死於1927年或者1928年呢?國共關係會怎麼樣呢?
之所以我進行這種假設,是因為我在讀李銳的《廬山會議實錄》時,看到了毛澤東的一個觀點,說兩次國共合作都是互相利用,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對待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真實態度。而孫中山先生在和越飛的《孫越宣言》中也談到,「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可使此項共產主義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形存在之故。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意」。看過了這兩段文字我們是不是可以設想孫中山先生的兩種結局,要麼像蔣汪一樣實行分共,要麼像孫夫人宋慶齡一樣秘密加入共產黨,成為中共的同路人。不過,無論這兩條道路他選擇哪一條,恐怕也取得不了後來的尊崇了。
但我從孫中山先生的話中感覺到他選擇第一種的可能性恐怕要大一些,如果真的是那樣,今天我們的教科書上來描述孫中山會是什麼樣子呢?「漢奸賣國賊、勾結軍閥、作風敗壞」……
(二)汪精衛
讀汪精衛的刺殺攝政王未果的時寫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何等豪邁!何等氣魄!如果因此被清廷所殺,其地位和影響又豈是喻培倫、林覺民諸君所能比肩?偏偏清廷故作開明姿態,僅判終生監禁。清廷的寬大,卻毀掉了汪精衛一生的英名。
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出自於汪精衛之手,更奠定了其接班人的地位。作為國民黨內著名的左派代表,如果汪精衛死於「七一五事變」之前,還可以獲得廖仲愷一樣的名聲。那樣的話,不知道今天的歷史書的編撰者該怎樣侃侃而談如果汪精衛還活著,國共合作會怎麼樣。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高喊「攘外必先安內」,而汪精衛卻主張積極抗日。這個時間汪精衛曾經遭到過一次暗殺,如果汪精衛死於此時,也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了。
後來的情況我就不再說了。我很多次在想,卻一直也沒想明白,一個年輕時慷慨激昂「引刀成一快」的革命俊秀,最後怎麼會演變成一個大漢奸了呢?我看過很多解釋,卻一直不能讓我信服,期望能有大家之點一二。
(三)毛澤東
如果毛澤東死於1956年之前,他或許會取得孫中山先生一樣的地位,那時候他取得了輝煌成就,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知識份子都是那麼由衷的尊敬他。如果死於那時候,此後中國人無論哪種觀點都會引用毛的一兩句話作論據,以示自己才是毛澤東的正統傳人。
不幸的是他活到了1976年,在他執政的最後歲月裡,一個運動接著一個的運動。反右派、反「右傾」、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
他成功地把自己推下了神壇,破壞了很多人的革命幻覺。
(四)鄧小平
給小平同志設兩個點吧。
如果文革一開始就受衝擊而死掉的話,今天的他最多能取得彭德懷的地位。
如果他死於1989年之前的話,他也可以成為孫中山,成為各派勢力景仰或利用的對象。有人可以從他提倡過政治體制改革來盛讚他的開明;有人會因其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和清除精神污染來表明他堅強的黨性。
一切的變化都因「六四」而定格,雖然後來又有了所謂的「南巡」。
(五)胡耀邦
這位在知識份子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前總書記,因其病逝引發了一場風波。
胡耀邦同志的葬禮規格之高,顯然超過了一名政治局委員的應有的規格(據說是小平同志要求用常委的規格)。總書記致悼詞,總設計師出席葬禮,也算是極盡哀榮。
但誰能想像如果他是死於「六四」之後呢?這位以開明著稱的領導人究竟會怎樣來看待這場學生運動呢?這場學生運動還會不會演化成一場悲劇?不得而知。
(六)兩個群體
直到今天,每當我看到在解放戰爭期間,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專制獨裁統治時馬敘倫、雷潔瓊等等民主黨派的代表的英勇鬥爭時,仍然為他們的精神所鼓舞,依然要向他們爭取民主的鬥爭表達我十二分的敬意。國民黨反動派窮凶極惡殺害了聞一多先生,使他成為了我們的一面旗幟,而有幸活下來的民主黨派的代表們卻失去了當年的英勇,為今人所詬病。真不知道他們活了下來是幸福還是悲哀。
那是一個文化昌盛的時代,那是一個誕生了諸多文學天才的時代,看看這一串名字吧: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葉聖陶……
除了魯迅先生外,其他巨匠都活到了新的時代。然而他們所有的代表作,都完成於20世紀的20--40年代,在他們接受了更科學的創作觀後,卻失去了創作的靈感。
回首二十世紀的這些著名人物的生平,還是感慨萬千,欲辯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