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十二月十四日的這一天是應該被寫入歷史裡去的。薩達姆束手就擒,一身髒臭地讓美國軍醫揪著腦袋檢查虱子,抽取DNA,一下子讓全世界看了個目瞪口呆。這就是那個聳滿大街的畫像上舉著手臂或躍馬挺槍一往無前的中世紀阿拉伯勇士嗎?這就是那個總是在「凝重中透出喜悅」、自詡為「現代伊拉克締造者」和「當代薩拉丁」的殘民以逞的獨裁專制強人嗎?
蜘蛛洞裡活捉薩達姆
縱然有再豐富的想像力,也難以設想擁有幾十座豪華宮殿和鍍金廁所的薩達姆,會像老鼠一樣長期地躲在地下的洞穴裡。當美國士兵在狹小的蜘蛛洞裡扎到了他時,他開口所說的第一句話竟是請求美國士兵不要開槍打死他。除隨身攜帶的手槍外,地洞裡一無所有。地洞的上面是一座磚砌的農舍,屋子裡有一張單人床、一把椅子。
參與「紅色黎明」行動的一名美國士兵說,那裡凌亂不堪,氣味非常難聞。不止一位記者在參觀過他藏身的地點後搖著腦袋感慨道:薩達姆這幾個月來一直過著非常艱苦的日子。更有記者找出一九九○年拍攝的一張薩達姆「全家福」,相片上全家三代男女老少十二人中,男子除了薩達姆外都已死去,女人們則四處避難。
薩達姆具有戲劇性的結局引來軒然大波,完全可以預料。民主國家即使是對美國出兵伊拉克一直持反對或質疑態度的法國德國加拿大,幾乎都在第一時間對臭名昭著獨裁暴君的下場表示了歡迎。巴格達大街上,伊拉克人民載歌載舞鳴槍慶祝的場面讓人難忘。一個被薩達姆氰化鉀毒氣奪走了所有親人的庫爾德族婦女對著攝影機鏡頭說,「我要當面問問薩達姆,你這樣的殘暴到底是為甚麼?」
也有阿拉伯人奇怪薩達姆為甚麼沒有做最後的困獸鬥。他們說,薩達姆要別人為他賣命,自己卻沒有戰鬥的勇氣。當然,在世界壓倒一片的歡呼聲中,許多巴勒斯坦人也為薩達姆黯然傷神,更有不少伊拉克人發誓要為他復仇。
中國張召忠們與獨裁者惺惺相惜
閉上眼睛也能想見中國的張召忠們此刻正在忙甚麼,一個多月前,我在西安大清真寺裡問一位作禮拜的教徒請教伊斯蘭教義,那位先生循循善誘地向我闡述了一夫多妻現象的好處和合理性之後,又談到了對於本拉登和薩達姆的看法。他說,他們都是好人,真的,是有缺點的好人,他們一直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 ...... 彼情彼景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這位中國清真寺教徒的談話還使我想起幾年前的春節晚會上,一位著名小品演員念過的順口溜:
「累不累,比比長征老一輩。苦不苦,想想人家薩達姆。」
這兩句話當時風靡了全國,非常精妙地傳遞出薩達姆這一類專制獨裁暴君與所謂中國的「長征老一輩」以及體制內精英人物之間貌離神合的心心相印。
想想人家薩達姆薩,也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十八歲的他積極投身政治運動,二十歲加入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一九五九年,他參與暗殺當時的總理卡賽姆。十年後當選為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成為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總理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的職務,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在全國各地觸目可見的巨幅肖像和電視畫面中,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當屬他右手舉刀或朝天鳴槍的那些「光輝形象」了。
想想人家薩達姆,也是在政壇上縱橫捭闔、久經考驗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嚴密控制政權,在黨內展開大規模整肅以鞏固地位,上任第一天就處決了六十名異己。戰後的抽樣調查表明,僅在巴格達一地,就有約六萬餘人被薩達姆政權秘密處決,從一個被集體屠殺後又被掩埋的坑中就挖出了三千多具屍骨。他一刻不忘大搞個人崇拜與造神運動,歌功頌德之聲充斥在報章雜誌與廣電媒體。他還重建了巴比倫帝國城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牆上,供萬民敬仰膜拜。在倒臺不久前的一次「全民公決」中,他再次以百分之百的選票當選為伊拉克共和國總統!
披上華麗外衣依然是專制獨裁
想想人家薩達姆,更有著改革開放的歷史,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他就與時俱進了。利用伊拉克豐厚的石油資源收入,薩達姆領導伊拉克一個經濟計畫委員會,監督建造了一大批工廠、住宅樓、高速公路、機場和大學。數百萬的伊拉克人平生第一次穿上國際流行的時裝,品嚐進口食品,並且開上了日本、德國和法國生產的汽車。一時間,巴格達成了阿拉伯作家、藝術家每年節日聚會、召開會議的中心。數以千計的伊拉克學生靠著政府發放的獎學金,前往西方國家求學深造。國民經濟每年七啊八啊的增長,如果再穩定一二十年,說不定也申奧申世博並且發射阿五阿六甚麼的上天了!
獨裁,縱然披上再華麗的外衣,也還是獨裁。封鎖輿論監督,扼殺新聞自由,迫害異見人士,堅持一黨專政,都是獨裁專制最基本的特徵。可憐的倒是那些極力為獨裁者幫閑的無聊文人、知識精英們,他們在獻媚或調侃中卻忘記了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甘地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獨裁者在某段時間內貌似不可動搖,但最後他們都會被推翻。
從斯大林、毛澤東、佛朗哥、金日成、波爾.布特、齊奧塞斯庫、米洛舍維奇到薩達姆,將獨裁者送上法庭的努力一直沒有中斷過。薩達姆的結局也許是這些獨裁者中最苦最悲慘的一個,但也決不是最後一個。他那蓬頭垢面迷茫順從的神情將永遠留在後人的心目中,警醒著人們:苦不苦,想想人家薩達姆!
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冷熱:加拿大華裔作家)
--轉自《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