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有的事情看起來複雜,做起來卻很簡單。9.1%哪來的?不過是當局決策層簡簡單單的心理揣摩得出的自然結論而已,聽我給你說道說道。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率被外界戲為「七上八下」,就是老是穩定在7%、8%之間 (準確地說,是介於7.1%到8.9%)。可是,經濟發展本來就是變幻莫測的,幾年來國際大氣候更是大起大落,中國經濟怎麼可能就一成不變地穩定在「七上八下」呢?更有經濟學家把中共當局的統計數據拿來分析,發現漏洞百出,包括所有省份的增長率全部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荒謬笑話。
於是,這次要是繼續這樣的「七上八下」,外人一看就是假的,所以,決策層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別老是七幾八幾的,造假也得考慮外界反應,就是要有變化。
我們接著決策層的這個心理活動說下去。
既然不能「七上八下」,哪能大起大落嗎?不行,那是暴露社會不穩定。只能在7和8的附近找個數,能選擇的就只有6─7% 和 9─10%。
報6─7%?這說明經濟在下滑,政治上行不通,不利社會穩定,於是,只有鎖定在 9─10%上;
用9.5%?太高了些,畢竟去年有SARS和全國範圍內的大洪大旱;
報9%?一個整數9,討個吉利,行不行?不行,太湊巧了,一看就是假的。
所以,最佳選擇就是9.1%,黃金答案!給那些拿「七上八下」開玩笑的人一個迎頭痛擊,噎死他們!
9.1%就是這麼來的,是個心理活動而已,其實,過去的那個「七上八下」也是這麼來的。
筆者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參與過國家的一些大型宏觀經濟調控課題,對於增長率和各種經濟數據的運作情況有一些瞭解。那陣子國內很流行「數量經濟學」, 「經濟控制論」。老一代靠拍腦袋預測經濟數據的官員和文科出身的經濟學家受到冷落,而一大批有深厚數學和工程背景的科學家轉攻經濟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各大專院校,國家科委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系統所,甚至高尖端的航天部等單位都組織了很多人力,錢學森和原科委主任宋鍵等一大批科學精英全力支持,國家也大力投資。那時,當政的趙紫陽也指示說,沒有定量分析的經濟報告他不看。
很快,出現了很多的大型經濟數學模型,對中國的經濟進行多方位的定量研究,特別是當時還有很大份量的「計畫經濟」模式,理論上看起來很適合「經濟控制論」和「投入產出學」的教義。
本來是好事啊,一改過去中國老一套「政治經濟學」拍腦袋的陳舊模式,引入西方現代經濟理論,定性定量相結合,宏觀調控中國經濟。
人們很快就發現,再好的模型,原料是垃圾,出來的一定也是垃圾。這個原料主要就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年鑑和其他內部調查數據。
可笑到什麼地步呢,按照宏觀經濟理論構造的大型數學模型,如果用那些官方數據,用計算機一算,出來的結果離譜到你要跳樓的程度,完全沒有經濟含義,就是說,還不如那些拍腦袋的人拍得有譜。這些科學家們是半路出家,本身沒有堅實的經濟學基礎,最忌諱被拍腦袋的經濟學家說成不懂經濟,他們敢把離譜的數據結果拿出來嗎?比如說,今年GDP增長8%,拍腦袋的經濟學家掐指一算,就定個8.2%吧,你信不信?當然信。數學模型告訴你說明年會是負的50%,你信嗎?不信。
於是,出現一個什麼現象呢,有的數學家們先也來掐指一算,定個「信得過」的結果。然後,採用「逆向工程法」,倒推一些數據出來,再餵給數學模型,這一出來的結果就有經濟意義了;加上因為是數學模型算出來的,於是,這個結果又被賦予了「科學」的價值 (當然,我不是要否定科學家們的努力,罪在中共從中央到地方的無比虛假的統計數據收集系統)。
大家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七上八下」能維持這麼多年?
對於拍腦袋的經濟學家來說,總是在前一年的基礎上,看看當年的氣候情況,小小變化一下,這不會犯政治上的任何錯誤,所以,離不開「七上八下」;
對於從事數量研究的科學家們,面對一堆垃圾數據,如果真實結果偏離了「七上八下」,他們自己會覺得沒有信心,拿不出手,怕傳統經濟學家笑話,於是,通過各種辦法,也會搞出個「七上八下」的增長率來;
而對於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共來說,這個穩定的「七上八下」真是好,於是心照不宣地笑納,不是這個結果還不幹了呢,反過來又強化了具體估算的操作層人員,也拚命扭住「七上八下」不放。
年年如此,於是「七上八下」就成為了一種經濟模式。
這麼說吧,本來是純粹的經濟課題的「七上八下」,事實上早就脫離了經濟領域,同國家的統計數據根本就沒有了關係,而漸漸成為一種中國的政治文化了,甚至在往民俗文化發展。
外界不相信「七上八下」的人,常說中國農村如何窮,而維護「七上八下」的人,總說農民日子一直在變好。
也合該「七上八下」倒楣,中共國務院年初發布的「一號文件」還真揭示出了中國農民窮到什麼程度,情況有多麼嚴峻。
不過,與時俱進才是主流,即然外界懷疑嘲笑「七上八下」的聲音越來越大,今年黨中央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衝出「七上八下」的怪圈,報出一個9.1%,封了大家的口。
下一年的增長率再回落到8.8%,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