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4-03-31 23:43:00作者:
關於中國援兵緬典的內情,至今官方不願公開,主要考慮與緬甸「淵源流長」的友好關係。
「文革」期間,國際共運走向尾聲,毛派勢力更顯弱小,故北京不惜代價,竭力爭取兄弟黨。毛周公開否定劉少奇「三和一少」的外交路線,使劉周等人精心培育、發展的中緬關係全面破裂。當時緬共分裂出以德欽巴登頂為首的、名號為打括弧的(馬列)共產黨,積極開展矛頭指向奈溫政府的武裝鬥爭。毛週一方面向世界反覆申明「中國在國土以外任何地方沒有一兵一卒」,一方面不願放棄勢單力薄的緬共盟友,故採取讓雲南的知識青年通過「內部消息」自願以個人名義加入緬甸人民解放軍。
「文革」期間,國際共運走向尾聲,毛派勢力更顯弱小,故北京不惜代價,竭力爭取兄弟黨。毛周公開否定劉少奇「三和一少」的外交路線,使劉周等人精心培育、發展的中緬關係全面破裂。當時緬共分裂出以德欽巴登頂為首的、名號為打括弧的(馬列)共產黨,積極開展矛頭指向奈溫政府的武裝鬥爭。毛週一方面向世界反覆申明「中國在國土以外任何地方沒有一兵一卒」,一方面不願放棄勢單力薄的緬共盟友,故採取讓雲南的知識青年通過「內部消息」自願以個人名義加入緬甸人民解放軍。
當時知青到邊疆無出路,無發展,在毛理想主義的感召下,走上了自以為支援世界革命的光輝大道,結果在不可能勝利的歷史背景下,白白死了人。生還者回到大城市後,不願意說起這一段慘痛的歷史,精神上留下了創傷,日後都與廢人相差無幾。可惜的是參戰者都是挑選出各方面都優秀見長的好青年,因為到緬甸的「出國」恰似入地獄。曾有知青初到邊疆就往緬甸逃跑,幾天後自己又悄悄回來,原來沒到過外國不知道,那邊更苦。無謂的戰爭、殘酷的死亡情景,使有志的青年理想徹底破滅。
而毛周支持下的緬共因派系紛爭、思想混亂,掌握槍桿子的開始傾向於蘇聯,最終不服從德欽的領導,迫使毛周停止提供其所需的一切物資,還把他們在叢林游擊活動情況通過柬共、越共,故意暴露給奈溫政權,作為兩國關係和解的見面禮,可憐那些因散佈在叢林地帶,無法及時通知撤回的、不受中國方直接指揮的上海、北京等地知識青年,在政府軍的圍剿下屈死成冤鬼。
德欽是個卑鄙的投機分子,老姦巨猾。毛周鄙視他,但只得利用他這個一國黨魁首腦,還為他養老,生怕他掌握著中國政府的把柄,即一旦泄露將大失中共臉面。為維護與這小丑的共同利益,維護與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緬甸之友好關係,直到鄧小平時代,1989年緬共殘餘在拿到中國送交的贖金之後,還把德欽丟回中國邊界。此時緬共唯一的「革命」,是與前來反毒的政府軍交火。德欽結局是孤零零死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