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到夏令營去

發表:2004-04-29 18: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管理有素的美國主流公司機構,都有一套提升機構形象熏陶員工素質的企業文化,並有遠見卓識把人才培養作為最有價值的投資,其中一種有效方式,是經常請本單位的專家甚至花重金聘請外來專職培訓師對職工進行培訓。而美國有不少別具一格的成人培訓方式,例如以遊戲、表演、測驗、問答等方法來使人們認識自我特點並調動內在潛質。

  我就從這類培訓中受益匪淺。記得在一次員工培訓中,培訓師請大家站成一橫排,根據其指示選擇進退。比如有高等教育學位可前進一步,而如果你是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則後退一步。如此一番之後,大家的位置分出前後有別。此時教員說明:通常站在較靠前的具有較好的教育背景及其他條件,容易獲得成功;較靠後的則反之。

  這是個測試人們常規素質的有效而有趣的科學方法,但卻並非一個絕對公式。例如當時參加培訓的一撥人中職務最高的一位部門主任卻站在很後面,她是土著印地安裔,家中的首位大學生,但人家不是仍然在事業中作出成績進入管理階層了嗎?

  作為其中唯一的華人外來移民,我在學歷、家庭教育背景等方面有優勢,但在母語非英語等方面只能後退,最終處於中游地位。當時有個問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事後還專門詢問過教員。這個問題是:「童年時是否去過夏令營?」是者可進,否者需退。我當時猶豫了一陣,還是後退了一步。

  在我童年可以去夏令營的年齡,正趕上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取而代之的是下鄉支農、工廠勞動或軍訓拉練等接受工農兵再教育的項目。在那次培訓時我之所以猶豫,是思索當年那些政治性的校外集體活動是否能「冒充」夏令營的功用?

  美國的專業培訓師們不見得能理解中國當年的特殊情況,但他們對少兒時代的夏令營在人們成長中所起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因為調查發現,孩子們上學是接觸集體和吸取知識,但每個人需要體驗更多樣的環境,才能健康全面地成長。如果在童年時代能有機會離開學校的傳統環境體會另類不同的集體生活,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技能,會對孩子們有事半功倍的培養效果。美國也一直很注重推廣各種課外校外少兒組織、開展夏令營等活動,就是要為孩子們提供這類機會(也就是像如今中國所說的「素質教育」)。因此在那個評價人的能力優勢的測試中,「是否參加過夏令營」居然與「是否有大學學歷」同樣進退。

  許多成年者作為過來人大概有體會,童年時期在特殊環境中遇到的一件事,可能會給自己留下記憶終生的深刻印象,對自己的性格塑造和人生目標產生的影響,甚至比上好幾年學還重大。

  當年我們青少年時期在中國經歷的學工學農學軍乃至上山下鄉運動,也算體驗了特殊環境,因此至今也仍為我留下一些深刻的記憶。但那些充滿政治氣味和強迫性的教育方式顯然已被當今的時代所淘汰,在中國也不會再實行,更別說在民主自由的美國了。

  美國文化重視個性培養,也主張讓孩子們通過特殊環境經受艱苦磨煉,而不可過於養尊處優。因此很盛行讓少兒體驗寓教育於娛樂之中、又講紀律重安全的集體生活,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各種青少年夏令營了。

  作為一名家長,我來美國之後為自己的孩子找學校、找課外活動的過程頗多曲折,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和信息資源。在我專職從事少兒工作後,更常有華人家長詢問如何為孩子安排適合的課後校外活動,尤其是夏令營或假期節目,因為家長們年年都為如何讓孩子們度過課餘時間尤其是漫長的暑假而發愁。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或許對其他家長能有些啟發。

  新移民們來到美國後的生活工作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需求,開始為謀生而掙扎以求溫飽,然後向小康努力,再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在精神上也有進入主流社會上流階層的意願。為孩子選擇學校特別是課餘活動的過程也是如此。對許多家長來說,為孩子尋找課後和暑假活動,首先是為了「托兒」的實際需要,其次想讓孩子補習功課或多學點知識技能,最後才會追求娛樂休閑社交活動。然而,孩子們的興趣和成長需要卻不一定與家長們的思路合拍,他們往往首先需要快樂,再者是交朋友,然後學本事,而不太理解家長的托兒需求。對此,我也是通過多年親身經歷才逐漸明白的。

  我的女兒剛進小學時,咱家長還是打工讀書的留學生,但暑假不能把年幼的孩子扔在家裡不管,也想讓她參加有趣的活動並學點本領。女兒首次在美國參加的暑期活動是青年會(YMCA)辦的夏令營,雖然兩星期數百元的費用使我這窮學生家長發怵,卻還是下決心為她報名。讓我喜出望外的是,我們作為低收入家庭獲得了半價優待。也從而瞭解到,美國的許多非牟利少兒團體都能為有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資助,因此新移民家長哪怕收入有限,也不要因為怕花錢而錯過了讓孩子參加活動的機會。青年會的暑期活動以遊樂為主兼學別樣,內容豐富有趣,尤其利用該機構的體育設施,以游泳等運動項目見長,女兒玩得很開心,那也是她學游泳的啟蒙課。好幾年後,她還說那次暑期活動最好玩。

  但我那時與許多中國家長一樣,認為抓緊一切時機努力學習才是子女成龍成鳳的正經路子,更希望孩子利用暑假多學點知識,而不是光玩耍。因此後來幾年,我主要選擇上課性質的暑期班送孩子參加,甚至自己還曾協助華人社區團體辦過暑期學校,內容也是注重教孩子中英文、藝術、數學等等。儘管我和一些華人家長比較中意這類以學為主的暑期班,但我發現孩子卻並沒有對其留下深刻印象。雖然暑期班也會每週組織孩子外出遊玩,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室內上課,孩子們覺得這和平時上學沒太多差別,甚至有人抱怨好不容易放了假還得去上課,因此不想去暑期班。而且我從自己孩子的例子看到,一暑假上課的結果並不見得對其日後的成績有多少幫助,真還不如給孩子機會放鬆一下,等開學後再集中精力好好學習。

  我也送孩子參加過帆船訓練等非課堂性的暑期活動。但這些專項計畫通常每天只有不超過半天的活動,如果家長無法按時接送,想參加就有些困難。

  孩子長大一些,希望能離開家過真正的集體生活,我開始為她尋找住宿夏令營。她曾經參加過華人社區的少兒文化住宿夏令營,學習了不少中華文化藝術,挺有收穫。但孩子們抱怨說其管理方式太中國化,例如每天早上得早起「出操場」,還經常得集合聽領導「訓話」。這讓我想起自己少年時參加過的「軍訓」,咱們這輩中國人倒是能理解同胞們講求紀律的管教方法,但那卻不一定適合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

  我還曾通過一個社區機構報名,以優惠價格送孩子參加了在緬因州的一個住宿夏令營,我也到營地看望過。這個美國人辦的住宿夏令營另有一套管理方法,聘用美國各地甚至來自外國的年輕學生當輔導員,然而培訓與管理亦有不足之處。我女兒因不習慣而感覺不太高興,我還曾向該營地主任提過意見。但我卻通過這個夏令營見識了主流社會的豐富資源。不像華人社區辦夏令營暑期班得租借別人的場所校舍,那個風景優美的營地是由一對有錢的美國夫婦捐贈給一個非牟利機構的,因此每年都能舉辦自己的夏令營並開展多種活動。

  後來,我就更留意主流夏令營節目,當發現了女童軍的夏令營質量優異物美價廉,真後悔早些年不知道這麼好的機會,讓自己的女兒錯失了多年時機。此時我女兒已經快上高中了,托兒服務已不是我們所需,但我們家長和孩子都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集娛樂、教育、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女童軍夏令營,是符合我們需要的極好選擇。我女兒十四歲時頭一次參加女童軍夏令營,到位於新罕布舍州的營地住了兩週。

  儘管我的孩子以往參加過不少美國人或華人社區辦的暑期班或夏令營,但我們和其他家長感到女童軍的夏令營是管理最專業化的一個。首先,在孩子的報名被接受之後,家長就會收到一份詳細通知,提醒各類注意事項,例如需要帶什麼物品,從多少件背心短褲到生活雜物都列得清清楚楚,對營期內可能發生的情況也都做了預估,並囑咐家長孩子如何應對。營地沒有電視電腦網路,無緊急情況不可打電話,夏令營期間也不允許家長探望。但卻鼓勵家長給孩子寫信,尤其對初次離家在外住宿的孩子來說,很可能會想家,此時「家書抵萬金」。通知書特意提醒家長在營期剛開始就給孩子寄封信,而不要等收到孩子的信再回信,因為孩子最想家的時候往往是最初幾天。如果不是人家考慮得如此週到,我們這些缺乏經驗的家長還真可能準備不完善、應對不適當呢!

  家長和孩子還被要求分別填寫調查表,主要是瞭解孩子的個性特徵,如是否愛好讀書,願意不願意結交生人,是否善於在大庭廣眾前表現等等。這有利於夏令營輔導員事先瞭解孩子的特點,以便調動她們的潛能,又不要讓她們勉強作不願作的事情。填表過程也是考查我們家長是否瞭解自己的孩子,因為有時孩子和家長填出的表格大相逕庭。例如有的家長想讓孩子參加表演等出頭露面的活動,也以為她不會當眾怯場,但孩子卻明確表示不喜歡參加這類活動。這也可使家長們受到啟發和教育,反省自己是按孩子的特點還是以家長的一相情願去培養子女。這種極具專業性的預先調查,如果不是具有豐富的少兒管理經驗是提不出來的。

  我現在回憶起來,以前女兒曾參加過的那個美國住宿營,雖然其他物質條件也不錯,卻就是在針對孩子特點方面有欠缺。比如我的女兒比較內向羞澀,輔導員們卻像對其他孩子一樣,要求她處處主動出擊,否則很多活動甚至輪不上參加,這當然會使孩子感到不快樂。另外那裡的負責人和輔導員對種族多元化認識不夠,對待黑人、亞裔等少數族裔不甚公平,因此不開心的多為這些孩子。

  而女童子軍是個歷史悠久提倡種族包容的組織,具有豐富的課外少兒活動組織管理經驗。其夏令營也是聘請年輕人當輔導員,但必須年滿十八歲並經過嚴格考核和強化培訓。童子軍這樣的主要靠義工運作的團體,有一套非常切實可行的專業培訓方式,因此調教出來的輔導員和義工們個個訓練有素。女童軍活動及夏令營的目的就是要根據每個女孩的特點,把她們培養成有綜合生活能力的現代堅強女性,也就是提高「情商」。我認為自己的孩子缺少的正是這點,讓她參加女童軍夏令營也是期望彌補她的弱點。對孩子本人來說,當然也是野外露營和略帶野性的運動和生活更令其嚮往,因此她高高興興地準備行裝,迫不及待地離家去住宿夏令營了。

  抱著想見識見識女童軍營地的目的,我們全家送女兒前去夏令營。很驚詫這些強大的主流組織真是財大氣粗,其物質和人才資源是我們華人社團還無法達到的。那營地是本地女童軍分會擁有的地產之一,既環境自然野趣十足,又管理良好衛生安全。女兒和另外三名女孩同住湖邊的一個大帳蓬,而同一片林區內的若干帳篷組成一個「部落」,由數名年輕輔導員來管理二十多名少女營員。女兒當時參加的節目以帆船運動為主,並利用湖畔資源開展游泳、划獨木舟等活動,也有工藝品製作、表演、野外求生技能訓練等。女兒興奮得樂不思蜀。當她從夏令營回來時,雖然晒黑了皮膚,咬了一身包,但精神狀態特好,還結交了新朋友。處於心理成長關鍵時期的TEENAGER中學生們,經歷夏令營的集體生活,對他們認識社會、培養社交能力和思想的成熟格外有益。女兒自從接觸了女童軍活動並參加過夏令營後,變得日益開朗,增強了社交本事和領導能力。我作為家長,非常欣賞她的這些變化,這比她學習成績多得幾個A還有用!

  自到美國後,我們全家幾乎每年夏天都會約上朋友們外出露營,主要也是因為孩子們喜歡那種融入大自然的度假活動。而女兒在女童軍夏令營中可算享夠了露營之趣,以致後來我們再去露營時,她都能用上夏令營學來的技能:紮營帳、點篝火、野炊燒飯、撤離時清除垃圾、保護自然環境等等。我也由女兒的成長受到吸引和啟發和,參加了女童軍為成人義工提供的專業露營培訓,成了有執照的「露營教練」,也就是說有資格帶領女童軍的孩子們外出露營了(成人露營培訓別有樂趣,有機會另敘)。

  因為自己有過多年為孩子尋找暑假活動不易的經驗,我很體諒其他新移民和華人家長的需求與難處。因此願意把女童軍等主流兒童組織的夏令營介紹給亞裔社區更多的孩子,讓他們在少兒時代和其他美國孩子一樣充分享受平等的機會,而不要因為錯過了夏令營而像我們這些長輩一樣得在成長旅途上退後一步。

  家長和孩子們需要瞭解的是,童子軍等主流機構舉辦的很多少兒夏令營,不是總坐在課堂中上課,不是在有空調的房間中享受,更不是住豪華賓館。但那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環境,艱苦與快樂共存的集體生活,會讓孩子們學到許多在日常學校和生活中學不到的東西。作為現代家長,我還覺得送孩子去這種位於野外營地的夏令營的好處之一,是讓孩子能完全離開電腦、電視等e時代的魔怔一段時間,回歸到純真的大自然中去。

  曾有華人家長說,雖然她的女兒特想去野外住宿夏令營,但她是搞醫的,擔心被蚊子叮咬會染上「西尼羅」等病,因此不讓孩子去參加。遇到這樣有專業知識卻因嗌廢食的家長,真不知該說什麼才好。雖然沒有人能打保票絕無傳染病的可能,但就是把孩子鎖在保險箱中也不見得就不會得病,沒準反而更弱不禁風愛鬧病呢!還有家長說,連學校組織的登山露營等郊遊活動,他們都不讓孩子參加,因為覺得華裔孩子不如美國孩子強壯潑辣,生怕他們有危險。可如果從小到大都不給孩子鍛練機會,他們怎麼可能變得強壯潑辣呢?難道我們甘願意後代長成「東亞病夫」嗎?

  家長確實應該關心孩子參加夏令營的安全、衛生等條件,但卻不可採取迴避參與的消極方式。家長能作的,是主動查詢尋找可靠健康的項目,最好親自去看看營地條件,與負責人或輔導員談談。一般來說,歷史悠久的知名團體舉辦的夏令營和各類項目更為可靠可信,因其已有長期經驗和信譽。除男女童子軍外,還有男女青年會、四健會(4H)等主流少兒團體、以及市鎮公園娛樂局和一些學校團體也為不同年齡的少兒舉辦內容多樣的夏令營。有些暑期學校和夏令營注重強化才藝(如音樂、美術、體育)。華人社區也有暑期班甚至回國夏令營可供選擇。家長們在為孩子選擇暑期計畫時,需要考慮合適的時間、地點、內容、及費用,更需衡量主辦者的經驗、信譽與安全、管理等因素。

  曾有華人團體舉辦夏令營,請家長義工和高中生管理小孩子,但缺乏培訓與組織經驗。有一次舉行篝火晚會,大人孩子都興奮得往火堆裡添柴加料,不知誰扔進了易燃物,突然引起爆炸和大火,雖然幸虧易燃物量不多,沒造成嚴重人身傷害,卻給小營員們留下恐懼的心理陰影。這種人為事故在男女童軍等訓練有素的主流夏令營中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就算遇到天災意外,也有能力妥善對應。作為強大的國際性全國性組織,童子軍有合法的保險保障和嚴格的制度,那些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職工可能比家長們更注重安全、衛生、管理和組織,因而家長們可儘管放心。

  若從收費考慮,雖然一些亞裔社區的項目相對便宜些,卻沒有經濟補助資源。而資源雄厚的主流團體則能為有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財經補助、夏令營旅行獎助金等,很多組織對少數族裔還有優惠。而且非盈利少兒團體舉辦的活動本來就已物美價廉物有所值,華人家長不要因計較價格而耽誤了孩子享受快樂時光,低收入家庭或有特殊開銷而經濟緊張的家庭,也不要因經費問題而影響孩子參加暑期活動。

  大型主流少兒團體舉辦的活動之所以質量較高,還因為其有能力全面瞭解不同年齡兒童的需要,設計的節目針對性強又具吸引力。例如美國女童軍近年曾對11到17歲少女的興趣愛好需求等進行調查,發現11至13歲的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包括室外遊戲及露營、與朋友相處、改善自信心、參加體育運動等;13至15歲的孩子則嚮往離家周遊全國;而15到17歲時,孩子們還希望探索未來職業、參加領袖技能培訓等活動。女童軍就是根據這些調研結果為相應年齡的女孩制定投其所好的活動內容,從以戶外活動和交友為主的日間或住宿夏令營,到被稱為「目的地」的全國和國際交流項目,到探索大學與職業生涯提高領袖能力的培訓班等,有多種機會供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

  我覺得,每個孩子在十歲以前,起碼要參加過一次以戶外活動為主的日托夏令營,能夠每年參加更好。到十一二歲以後,就可以鼓勵他們參加住宿夏令營,離開父母的羽翼去經受鍛練。再長大些,還應支持他們跟隨集體游全國闖世界。

  我的女兒十四歲時參加了女童軍住宿夏令營後,成熟自立了很多。次年,我們就讓她參加一個中文學校舉辦的回國之旅。那個旅行團裡都是全家出動,只有我女兒和頭年與她在夏令營同住一帳篷的一個朋友,沒有家長隨行。我們兩家的父母都覺得,經過夏令營鍛練的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見世面了。兩個十五歲的女孩便獨自跟著旅遊團,在半個月裡遊覽了小半個中國。後來她還參加過童子軍等少兒團體辦的全美代表大會,住在大學宿舍,吃在大學食堂,提前體驗了一番大學校園生活。這些經歷對孩子學會獨立並自己照顧自己很有幫助。

  有些華人家長,直到孩子長大不得不離家去上大學或工作時,才發現孩子的自立能力較差。問題表現在孩子身上,根源還在家長,往往是父母對孩子從小照顧保護過多,而不給他們獨立鍛練的機會,使子女不會交友、不夠潑辣、依賴性太強,成年以後這壞習慣想改都難。也使不少亞裔學業技術拔尖,綜合素質卻不足,因此在能力水平上得退後一步。

  有遠見的家長,應從小注重培養孩子全面發展,就該鼓勵孩子多參與學校以外的多樣化活動。而送孩子參加夏令營是極好方式之一,無論哪種夏令營或暑期活動,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培養、知識積累、 「情商」提高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孩子們在暑假中最感無聊的,是整天悶在家裡無所事事。他們應該趁假期走出家門和校門,體會豐富多彩的生活、快樂而不尋常的經歷,才能以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投入新學年的學習,也能對他們日後的成長有正面促進作用,在人生道路上前進一步!

寄自美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