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4-05-25 21:43:00作者: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有關中國作家周梅森的報導說,批評界有人認為周梅森反腐作品的巨大成功,說明中國領導層比過去更能容忍公開的批評了,但是也有人說,中國的文學領域存在大片禁區,周梅森的反腐作品對於現行體制是"小罵大幫忙"。
刊載在《紐約時報》星期六的"人物側影"欄目裡的這篇報導的題目是:"牛虻式的作家批評中國的權貴,但從不出格"。英國19世紀末的小說《牛虻》塑造了一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針砭時弊的鬥士的形象,《紐約時報》顯然是借用這個形象來比喻中國當代反腐敗作家周梅森。
《紐約時報》這篇報導的主要內容,是批評界和周梅森本人對他反腐敗作品的成功的看法:批評界一派人認為,周梅森的成功表明,中國領導層對於公開的批評"越來越有度量了";另一派人則說,周梅森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對現行體制"小罵大幫忙"、"站在政府一邊,充當傳聲筒"、"向標榜改革的政府臉上貼金"。周梅森本人則辯解說,"我的人物都是省一級、部一級的高官;在中國當前形勢下,我不能再往上寫了,寫了也沒法出版。"
耶魯大學文學批評家蘇瑋表示,當代中國反腐敗作品的文學性乏善可陳,但是從社會批評的角度看,這些作品還是有價值的。
這位批評家說,對一部反腐敗作品來說,最重要的是對人性挖掘的深淺,而不是所刻劃人物的官職的高低。加拿大艾伯塔大學文學教授梁麗芳也說,反腐敗小說成功的關鍵在於揭示產生腐敗的"環境"。
周梅森說,"中國社會存在的衝突和問題以及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為當代中國作家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耶魯大學的蘇瑋認為,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他說,中國當代文學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開拓。
《紐約時報》的報導說,在中國,文學創作除了不能碰中央一級領導人而外,呼籲多黨民主是另一個主要禁區。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