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自打F4開始,男性藝人的女性化儼然成為時尚,並由此衍生了一個專有名詞---花樣美男。脂粉氣、奶油氣,對月感懷、傷春悲秋,成為男性藝人自覺的審美追求。在這種風尚和追求中,男性藝人群體呈現出集體弱化的傾向。
歷史的風雲變幻有時又似乎有跡可尋,輪迴的詭異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緊箍咒。男性女性化亦然,並非今日獨有。大約從晚明開始,社會審美趣味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女性化趨勢,並貫穿了整個有清一代。在明清多如牛毛的通俗文學中,男性主人翁大多被賦予了女性化的容貌,動不動便是「丰神綽約,態度風流。粉麵不須傅粉,朱唇何必塗朱。……雙眸炯炯如寒晶,十指纖纖若春筍。」當時士人筆下的「才俊」,多以「神清骨秀,體不勝衣」、兼具羞怯靦腆的女兒之態為美。即如曹雪芹之特立獨行,亦不能免俗於當時社會的主流審美趣味,一個賈寶玉,也是「天然一段風韻,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賈寶玉在大觀園裡以他女兒般的容貌和多愁善感贏得了幾乎所有年輕女性的愛慕,但以今人的眼光來看,這個娘娘腔的小男人絕不會是理想的婚姻對象。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有清一代,男性女性化的病態審美趣味有其複雜的社會文化背景,比如當時士人心理的壓抑、社會狎優風氣的盛行,等等。而今日男性藝人的群體弱化,對娛樂圈來說,同樣不是一個好兆頭。上世紀80年代,唐國強曾經因為被指為「奶油小生」而備感抬不起頭,他自稱花了好長時間才成功專型。孰料今日的男性藝人,又爭著要講究「細膩唯美」了。風頭正勁的所謂青春偶像劇,凸顯的正是一種雌雄同體的審美特徵。審美趣味的「復古」,昭示著娛樂圈病相已顯。是長久的安逸使社會不再需要有棱有角的英雄,抑或是一個新的女性崇拜的時代已經到來?
而事實上,「男色」應該與女權無關。
關西大漢綽鐵板唱大江東去,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美中蘊涵的是濟世情懷;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曉風殘月,更多的是個體的怡然自足。膚淺、聲色、實用是當代文化快餐消費的主要訴求,娛樂作為文化快餐的重要載體之一,自不免在這一訴求中充當急先鋒。
無論如何,陽剛之氣,陰柔之美,這是「天道」。逆天道而行,一個圈子的精神面貌,便不免顯出幾分病態。
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