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裡,揮金如土似乎是美國人的本性。美國一直被認為是冒險家的樂園。美國立國雖然只有二百多年,但從早期歐洲移民算起至今,美國已有近四百年的發展歷史。來自於世界各國的移民,在美利堅這片沃土上相互融合,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
在美利堅這個國度中也聚集了世界上最多的億萬富翁。這些富翁每一個人的發家史都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傳奇色彩十足的故事。雖然這些人只佔不到美國總人口的1%,但他們的成就、消費水平、甚至是言與行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不知道省錢的社會
事實上,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強調個人奮鬥,強調創新,崇拜成功和崇拜英雄的社會。同時,美國也是一個毫不掩飾、視追求財富為天經地義的國度。美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之一就是大眾消費。它使得美國缺少了對貴族、對等級制度的過分保護。只要有能力、有錢,任何人無論其社會地位如何,都能享受到在其他國家只有貴族和特殊群體才能享用的東西。
也正是如此,外人才會把美國推斷成「富得流油」,遍地是黃金;美國人則是大手大腳花錢,隨意買東西,沒錢靠借貸也能過好日子,寅糧卯吃也不發愁的一群人。總之,美國似乎是一個不計成本、不講究儲蓄賺錢、不知道省錢的社會。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蘇之間的「冷戰」是把美國人變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費群體的原動力。「冷戰」期間,人們擔心蘇聯隨時會發動核戰爭,與其說攢錢為那可能看不到的將來,還不如盡快地享受人生,不要等到核炸彈落下來了,才後悔不已。
冷戰結束之後,核戰爭的威脅和恐懼感消失了。進入90年代,美國逐步展開個人投資,存錢為養老,買東西要挑選的教育。在電視的廣告中,人們經常可以聽到一首採購歌。歌詞的大意是:要記住母親的話,買東西一定要比價錢,要多跑幾家店,貨比三家。諸如此類的廣告,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滲透到人們的心裏,變成了人們的消費準則。
與此同時,很多雜誌和報刊上也在不斷地比較同一牌子產品,在高檔店付高價買的,和在低檔店便宜買的有什麼不同。媒體的分析報導顯示,二者質量和樣式基本一樣,差的恐怕只是價錢。看到這樣的分析,有哪一個消費者願意再作冤大頭,一定要跑到高、中檔店去花冤枉錢。
沃爾瑪的神話
儘管90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個時期,但是美國人卻逐步地學會了省錢,成了不降價不買,專跑廉價店的消費族。花小錢辦大事,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享受,用最小的投資控制最大的財產成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點。
以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為代表的廉價航空公司的湧現,異軍突起,給不景氣的美國航空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網路的快速發展也為人們買東西省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購買商品,申請貸款等等,都要先在網上查詢調查,把價錢和條件都比較好了,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美國沃爾瑪公司(Wal-Mart)是2002年和2003年連續兩年被《財富》雜誌評為世界500強第一名的大公司。沃爾瑪在這兩年中的銷售收入,每年都保持在2500億美元左右。沃爾瑪是1962年在美國阿肯色州成立的一個零售店公司。沃爾瑪能夠在這40年間迅速成長,創造出神話般的發展奇蹟,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迎合了美國消費族想省錢的需要。
沃爾瑪的發展策略是先南方後北方,先小城鎮後大城市。美國南方各州的經濟總的來講,比北方要差一些。沃爾瑪首先在南方建連鎖店,店面龐大,商品種類多而且價格便宜,贏得了南方消費者的歡迎。
起初,沃爾瑪的商店都建在遠離大城市的地方,所以大城市裡知道沃爾瑪的人並不多。直到90年代,沃爾瑪才開始大規模地向大城市擴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附近開設大型零售店和大型類似批發倉庫式的銷售店。當城市居民意識到沃爾瑪的存在時,沃爾瑪已經遍佈四處。
一般來講,零售商店的生存力有一定的限度。經過一段時間,零售店或因為擴張過度,或因為商品價格過高,或因為商品不對路,或因為經營不善,而不得不關門。沃爾瑪向大城市發展的時候,恰好是美國人開始學會省錢、從廉價店裡挑選商品的時候,兩者不謀而合。再加上,沃爾瑪店面新又大,店內燈光明亮等等優勢,使得沃爾瑪很快就成了消費者購物的首選店之一。由此,沃爾瑪一躍成為美國,甚至世界上銷售額最大的公司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沃爾瑪的成功多少應歸功於全球化,歸功於廉價的中國商品。從中國和其他國家進口的物美價廉的商品,是沃爾瑪能夠在價格和質量上打敗其他零售店公司的基本保證條件,沃爾瑪的成功也為公司的創辦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現在沃爾瑪公司創辦人家族的主要成員都名列於世界億萬富翁的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