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說,先施投資上海兩戰皆北,主要原因除了上海零售百貨業競爭日趨激烈以外,還在於先施的大本營設在香港,主營業務多在海外的先施公司,對於上海市場的環境缺乏瞭解,也缺少專業的經營隊伍。有人擔憂,先施地利的歇業只是上海便利商店行業洗牌的序曲。
報導指出,香港先施實力雄厚,也曾聞名滬上,歷史悠久,曾在近十多年間兩度重返上海市場,但均以失敗告終。之前是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貨,接下就是如今的先施地利。
去年10月,先施百貨掌門人還曾專程赴上海力挺先施地利,並表示打算未來一年內再開三百家店面,市場總規模將達四百家,如今先施地利卻悄然歇業。
報導引述上海業內人士分析,缺乏一支專業經營和管理便利店的隊伍「是先施地利的軟肋」。當初先施選擇以便利店的形式重回上海,主要是看重上海人口密度高,加上便利店當時還是新生業態,具有發展前景。但在開業以前,對上海市場的前期調查研究工作比較倉促。
這位人士分析,規模經營是便利商店的特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先施在上海市場主要採用加盟經營的方式。按照以往的成功經驗,加盟的前提是自身的品牌已有一定影響力,且擁有完整、成熟的配送、經營系統,可是先施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去年上半年先施地利的鼎盛時期,曾達到門店二十家,加盟店七十五家,但多數的加盟店沒有規範的管理,更有甚者,總部無法滿足供貨需求,導致門店紛紛自行向別的商家進貨,在質量、價格和服務上都無法做到統一和規範。因此,先施本身實力沒有問題,但經營便利商店卻是生手。
分析人士說,儘管再次敗陣,但先施敢於承認失敗的勇氣和出局後規範的後續工作,都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有人評價先施很君子,該賠的賠,該還的還,對於加盟店人員的安撫和安置工作也進入了程序。
不過,也有人擔憂,先施地利的退出只是上海便利店行業洗牌的序曲,今年底至明年初,還有一些規模比先施大的便利商店將要出局。而經營缺乏特色,盲目擴張規模,將是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不過,與先施不同的是,一些上海本地大規模便利店一旦歇業,將要面對更為嚴峻的失業問題。
報導說,近年來上海的便利店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目前已超過四千五百家,有些街道僅百米內就同時出現兩家同一品牌的便利店,不少店都過份追求「量」的增加而缺乏「質」的提升。
根據海內外已有經驗,成功的便利商店或是有針對地提供商品,或是有明確的顧客定位和特色服務,有了一定的品牌基礎後,才有規模可言。但目前不少上海的便利店卻走了相反的路。
上述資深人士透露,在接下來的「洗牌」過程中,上海現有的便利店還將面臨「海外軍團」的挑戰。先施走了,百佳馬上要來了。
百佳曾經在上海有過經營連鎖超市的失敗教訓,這次一定是有備而來。而在亞洲最著名的7-eleven也有意到中國市場分一杯羹。這些老牌便利店基礎雄厚,更有豐富的專業經驗,使得這一業態更大規模的競爭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