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一次傳位,歷史上有兩種見解:一種看法認為,宋徽宗趙佶眼見大勢不好,趕快主動讓位,把自己的兒子拉出來頂雷;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在內外交困之下,宋徽宗不得不退位,讓兒子出來收拾殘局。不管哪一種說法,著眼點僅僅在於宋徽宗是主動讓位還是被動退位上。
事實上,在這一點上爭論不休並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當時的情勢是大家公認的。即,此時的大宋帝國,在徽宗二十五年統治之下,已經由一座錦繡江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破船漏屋。
此時此刻,這一破船漏屋正在遭遇暴風驟雨。
宋徽宗趙佶生於公元1082年,即北宋元豐五年陰曆十月十日。
據說他降生之前,他的父親宋神宗曾經來到秘書省,觀看過那裡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畫像,對這位亡國之君的儒雅風度極為心儀,隨後就生下了宋徽宗。並且,史書很認真地記載說,在他出生時,他的父親宋神宗夢見李煜前來謁見。這使當時稍後一點的人們普遍傾向於相信:宋徽宗趙佶是由李煜轉世托生的(1)。
今天,熟悉中國文學藝術史的人,則會很容易地發現:南唐後主李煜和宋徽宗趙佶驚人地相似:
--他們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才華橫溢,文采風流;不同的是,在詩詞曲賦上,趙佶略輸文采;在書法繪畫上,李煜則稍遜風騷。
--在治理國家上,他們同樣弱智,同樣昏庸,同樣不管別人死活,只顧自己享受快樂,極其可惡;不同的僅僅是禍害人的程度與範圍而已。
--他們同樣是亡國之君。李煜的南唐國亡在了宋徽宗趙佶的祖先宋太祖趙匡胤手裡,趙佶的北宋帝國則亡在了金國女真人的鐵蹄之下。
--最後,他們的歸宿同樣悲慘不堪。李煜成為俘虜後,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妻子被趙家天子屢屢召去侍酒侍宴侍寢,成了真正的「三陪女」;宋徽宗被女真騎兵掠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邊時,除了年老色衰的之外,幾乎所有妻子女兒都被女真人瓜分,淪為姬妾;失寵後,再淪為奴婢侍女。
李煜落到趙家天子手裡三年。四十二歲時,在大宋都城開封,死於趙家天子一種叫「牽機藥」的慢性毒藥。當時,陰曆七月七日,正是牛郎織女渡過迢迢銀漢相會的日子,又恰好正是李煜的生日。這位皇帝詞人心愛的小周皇后被宋太宗趙光義召去侍宴後侍寢,妻子向他哭泣求救,他毫無辦法,只能萬分悲愴地寫了一首《虞美人》。在詞中,這位亡國之君並不敢發泄不滿,只是滿懷淒楚地懷念故國和往昔歲月: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太宗趙光義讀了這首情真意切的佳作之後,很不愉快,下令毒死作者。據說,他們使用的這種「牽機藥」是一種極可怕的毒藥。吃下去後,相當痛苦,使人的頭部向前抽搐,最後與足部拘摟相接而死,狀似牽機,所以起名叫「牽機藥」。
相形之下,與宋徽宗的祖先比起來,女真人顯得相當寬厚:宋徽宗在他們手裡活了九年。五十四歲時,在遠離開封萬里之外的大金國小鎮五國城,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省依蘭縣老 病而死。死前,這位天才的藝術家皇帝也寫過一首懷念故國與往昔歲月的詞--《燕山亭 北行見杏花》。這首詞準確地表現了作者的悲愴與真情,可能是這位皇帝的所有文學作品中最好的一首詞: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往昔的一切,就連做夢都夢不到了。其悲愴可以想見。可惜,就連在這樣的詞作裡,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作者的浪漫與輕佻。假如趙佶真的是李煜托生的話,他倒是確實為李煜報了亡國滅家的一箭之仇--讓趙匡胤開創的北宋江山斷送在他的子孫手中,這是中國人特別津津樂道的輪迴報應。
對於不太瞭解中國文學藝術史的人們來說,可能對宋徽宗知道的不是很詳細。但是,只要你讀過《水滸傳》,只要你熟悉那些梁山好漢,稍微一點撥,你就會知道,那位使整個國家奸臣當道、遍地虎狼、專門把好人逼上樑山的、在李逵口中坐在天子「鳥位」上的「皇帝老兒」,就是此人。
從現有史料上判斷,宋徽宗在當上皇帝之前,是一個多才多藝好學上進,相當討人喜歡的好青年,在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的口碑很不錯。據說,他從小就舉止不凡。當時的皇家貴戚子弟大多喜歡追逐聲色犬馬,唯獨宋徽宗每日沉浸在筆研、丹青、圖史、射御之中,這顯然是一些相當正派健康的嗜好。因此,到十六七歲時,他已經「盛名聖譽佈於人間」,就是說,不但知名度不低,美譽度也非常高(2)。
公元1100年,即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宋兆詰母綹縊握蘢誆∷饋4聳保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