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這麼不可信,各份報告所得信息不對稱的呢?〈焦點房地產網〉指出,信息不對稱,正是房地產暴利的源泉。市場經濟中信息越透明,交易的價格就越接近真實價值,然而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卻嚴重人為的背離了這個規律。房地產商們為了掙更多的錢,不停的挖著各種陷阱,造出了數不盡的數字黑洞。文章從以下五個方面揭示了房地產業內編造假數據的情況。
探秘一 :偽造資料來「套錢」
一位不願透漏姓名的開發商介紹說,房地產企業一般都具有高達70%至80%的資產負債率,他們敢以1000萬元的資金建造1億元的項目,以1億元的資金建 造10億元的項目,其它資金全部來自銀行。開發商針對國家和銀行的各項規定,來制定自己的對策。比如通過特殊渠道和銀行有關人員取得聯繫,打聽銀行內部消 息,修改資產負債表,以達到貸款的目的。
開發商通過抵押批文和樓盤從銀行獲取建設資金後,接下來就是用「假按揭」套取更多資金。典型操作手法是,蒐集員工的身份證或一些不知情的人的身份證,簽訂虛假售房合同,然後和真合同混在一起從銀行獲得按揭貸款。
探秘二 :虛列成本很普遍
開發商在向物價局申報售價時也是動盡了腦筋。物價局有關人士稱,虛列成本,有意抬高報價,這是很普遍的事。比如某樓盤的開發商向物價局申報的價格是每平方 米7000多元。經過重重刪減,最終核定的價格不到6000元,這被砍掉的每平方米1000元的成本是什麼?集資、贊助費,甚至違規罰款等不相干的費用也 都被開發商納入到「合理成本」中了。而且開發商在商品房申報定價上的黑洞還遠不止這些。
探秘三 :大多數開發商都逃稅
偷稅漏稅也是開發商發財的重要手段,現在一個項目一兩億的資金很平常,幾十億的項目滿大街。這要繳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那得交多少啊,這裡面的數字黑 洞應該沒人能算出來。2003年某市地稅局稽查分局耗費半年時間,對88戶房地產企業進行了稅收專項檢查,竟然發現87戶有偷漏稅問題。
曾經在中國建設銀行從事投資研究工作的李清明分析說,目前,開發商在繳稅過程中主要存在六個問題:一、在扣繳個人所得稅時普遍都存在少計稅收入;二、預收 款不繳稅或延遲申報納稅;三、項目連續滾動開發,項目決算期又有意無意地滯後,導致成本難以理清,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難以確定;四、借合作建房政策偷 稅漏稅;五、故意遺漏土地增值稅和印花稅;六、繳稅時能拖就拖,欠著不繳。
探秘四 :造假「樓盤銷售進度表」
一位在地產開發行業混了近10年的人士說,售樓處裡挂的樓盤銷售進度表您可千萬別相信,那都是開發商精心設計出來的,不管消費者什麼時間去看,表上永遠是 密密麻麻貼滿「已售出」的字樣,實際銷售情況卻差遠了。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顯得自己的樓盤十分走俏,而且還可以等「大客戶」上門,避免遇到團購整層或數層 的大客戶時無法提供相應的物業。一般被開發商標為「已出售」的大多都是較好的房源,這樣萬一「大客戶」沒來,還可以留到現房或准現房時加價出售。
探秘五 :吹虛「房展會成交量」
大家所參加的房展會中也有很多貓膩,每次房展會結束,主辦方都會公布成交量,這個成交量是怎麼統計出來的呢?一位親身經歷過的同行說,每天快閉館的時候, 工作人員就會挨個攤位問今天的銷售情況,參展人員如果照實回答說今天沒有,工作人員就會說:「沒有?那怎麼成,編一個,隨便編一個出來。」參展人員: 「那,那就……」(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