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唐塔的雄偉與秀美─西安大小雁塔

發表:2005-04-01 22: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中,有兩座以大小分別,且都以「雁塔」為名的,西安市 」大小雁塔」,其不僅是全國著名的佛教古塔建築,在世界上也頗具名氣。」大雁塔」是唐高宗在位時修建的。 相傳是唐玄奘自印度(天竺)取經回來後,仿印度雁塔樣式修筑的,故名為」雁塔」,作為從事譯經與藏經之處。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稱」小雁塔」,一直保存至今。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西安南郊,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大慈恩寺」內,建於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唐高宗),為追思母親文德皇后所建,因而以「慈恩」為寺名。一直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建築。

大雁塔晚於大慈恩寺14年建造。西元652年,玄奘為了保存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與佛像,於是向朝廷上表,提出請求在大慈恩寺建一座塔。唐王朝特令在寺內修建了」翻經院」,請玄奘法師擔任大慈恩寺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在中國佛教史上,大慈恩寺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玄奘法師親自督造的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建築」,塔為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有64米高。塔平面呈方形、角錐狀,磚結構呈現出木結構的斗拱風格是其特點。形狀和結構是西域式的。磚牆上顯出「棱柱」,明顯的分出牆壁開間。塔身為青磚砌成,塔的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則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形式。

初建時,塔的主體為五層建築,塔呈三角狀,磚表土心,有相輪、露盤。經歷50多年後,受風雨嚴重浸蝕,磚縫裂開損毀。武則天與王公們,將之改建為七層的樓閣式的中國式佛塔。據《題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若干年後,又因兵火之燹,最上面的三層毀壞。於是後人在七層處收頂攢尖,在塔體外又包砌了一層磚,就是今所見大雁塔的形狀。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以東側鐘樓內懸吊的明代鐵鐘一口,高三米多、重三萬斤,尤為罕見。塔內的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憑欄遠眺,長安風光盡收眼底。

說起雁塔,人們常連想到「雁塔題名」的典故。按唐代之習,若以墨書題名在塔壁上,他年若有將相,則以朱書之。明清時,「雁塔題名」之風氣又見興盛。當時的題名,文舉在大雁塔,武舉在小雁塔,約定俗成,歷時多年不衰。現今,明清時題名的刻石保存不少,有以史料價值見長,有以書法傑作為人稱道的,洋洋大觀。

除題名刻石之外,兩座雁塔還保存了許多碑刻,尤以大雁塔的石碑最為著名。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災,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的磚龕內,鑲嵌著唐初著名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都是為玄奘所譯佛經寫的。石碑側彫刻有蔓草花紋,圖案優美生動。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彫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經為慈恩寺創作過許多壁畫,可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底層四面的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有佛像、建築、圖案等。尤以西石門楣上的佛殿圖,線刻工藝精湛尤為珍貴,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在中國古建史上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雁塔塔身高大堅固,造型簡潔莊嚴,樸實大方,氣勢雄偉、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小雁塔

在西安城南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唐睿宗文明元年(西元684年),武則天以睿宗的名義,為去世百日的唐高宗所建立,初名「大獻福寺」。小雁塔的修建晚於薦福寺2年,史籍《長安志》卷七中明確記載:「景龍中宮人率錢所立」。「景龍」是唐中宗年號。顯然,小雁塔也不是官修的,是宮人集資興建。此時距大雁塔第一次改建僅僅3、4年。宮人又集資興建了薦福寺塔。高度雖比大雁塔低,但層數多達十五層。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西元707年),15級,塔高約45米。是典型的「密檐式磚構建築」,塔形秀麗。相傳,當年義淨法師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上表請求朝廷出資修建「薦福寺塔」。薦福寺本是唐中宗李顯的在藩舊宅,二次登帝位後,又重新令工部將寺大修了一番。皇帝李顯生性懦弱,凡事要問皇后的主意。皇后得知此事之後,令後宮嬪妃及宮娥、綵女都捐錢來修建塔,宮人們無不慷慨解囊,捐的錢建成了塔後還有剩餘。

塔內有一口人稱「神鐘」的大鐵鐘。鐘高4.5米,重達10噸,上鑄刻有「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太民安,法輪常轉」16字吉祥語。鐘聲清脆悅耳,鐘聲傳10公里外都能聽見。傳說,若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將親人的名字以及住處,寫在一張黃箋上,鐘聲就能把思念之情傳達給遠方的親人。

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神奇歷史! 西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將小雁塔中間部分,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隙。而時隔34年,西元1521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此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將此現象稱為「神合」。西元1555年9月,一位小京官名叫王鶴,在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聞了親自目睹這「神合」的「堪廣和尚」講這一奇事後,驚異萬分,便將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門楣上。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後來,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特性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筑成半圓球體,受地震時,壓力能平均分散,就像一個「不倒翁」一樣,所以,雖歷經70餘次地震,依然能巍然屹立。不能不令人嘆服中國古代先民能工巧匠們高超的建築技藝!

遠看大雁塔和小雁塔,兩座塔一大一小,很相像。大雁塔在挺拔中顯得更有雄偉英姿,而小雁塔卻在挺拔中露出幾分秀美的風采。皆是唐代精美的建築藝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