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初,79歲高齡並患有帕金森等多種疾病的教皇,在繼3月的中東朝聖之旅後,又一次前往種族仇恨和戰火頻燃的是非之地中東。此前的朝聖之旅,他的目的地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因為聖子耶穌生活於此、殉難於此。這是第二位羅馬教皇踏上朝聖之旅,也是破冰之旅。
耶路撒冷也許是世界上最有爭議和最血腥之地,為爭奪它的聖戰至今仍然硝煙瀰漫。最早誕生於此地的猶太教的命運最為悲慘,遭受了基督教和伊斯蘭的長期迫害,聖殿多次被燒燬又多次重建,整個民族差點付出種族滅絕的代價,直到二戰後才重返家園和重新建國,徹底結束了漂泊四方的浪跡生涯。但是,歷史遺留的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衝突之解決,似乎還遙遙無期。而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從伊斯蘭教誕生起就一直延續到今天。中古時期,基督教發動了四次十字軍東征,直接起因就是公元1070年土耳其佔領了耶路撒冷。之後又經歷了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現在,雖然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由於內部的政治、經濟的紛爭而已經與西方修好,但是利比亞操縱的洛克比空難,伊朗製造的人質危機,伊拉克挑起的海灣戰爭,以及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使阿拉伯的某些國家仍然以聖戰為號召,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基督教世界。在此背景下,教皇的中東之行也是危險之旅。從他踏上中東的土地起,每一行程都戒備森嚴。
然而,教皇是遵循《聖經》的箴言來到苦難之地的:「你們要紀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紀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他紀念苦難中的人們,不是來挑起爭端的,而是以寬容、和解、懺悔和愛的精神來彌合裂痕的。在此之前,作為朝聖的準備,他在2月25日訪問了伊斯蘭教徒佔全國人口的90%的埃及,在記者會上呼籲以和解的對話超越宗教仇恨,並且代表20億天主教徒與伊斯蘭最大的教派遜尼派領袖進行了對話;他的朝聖之行,其中心議題是中東和平、宗教和解、聖城使用等問題,他分別會晤了約旦國王、巴以雙方的領導人,參觀一座大屠殺紀念館,並前往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還討論怎樣改善彙集在耶路撒冷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關係。他的敘利亞之行,也發表了真誠懺悔與呼籲和解的演說,他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舉行露天彌撒,呼籲基督徒和穆斯林相互諒解、尊重與和平共處;他前往倭馬亞清真寺,在聖徒施洗約翰墓前禱告,與當地穆斯林領袖見面並共同宣讀一份禱文。他不僅成為首位踏足清真寺的教皇,首位踏足清真寺的教皇,而且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天主教領袖和穆斯林領袖在一起禱告;最後,他前往戈蘭高地祈禱和平,擁抱一位敘利亞少女。
但願教皇的中東之行,真正成為一次「破冰之旅」,能夠開一個好頭,化恐懼為信任、藐視為尊重、仇恨為互愛,武力對抗為協商對話,從而使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對21世紀的預言作廢。
在中東之行所到的伊斯蘭國家中,教皇無處不在懺悔歷史上天主教對異教徒的不寬容和迫害,表示對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歉意,他以謙卑的自省與寬容的姿態,一路上播散和解的種子與愛的福音。正如他曾公開承認宗教法庭對異端者的審判是錯誤的,並為伽利略正名一樣,也如同他為歷史上的信仰殉難者封聖一樣。既沒有忘記對殉難聖徒的追記,並以此表示對世俗政權壓制信仰自由的抗議,更沒有忘記對以信仰的名義施加的迫害和仇殺的反省。
教皇的中東之旅,所到之處,無不受到超過國家元首的隆重接待,他的一言一行無不成為各大媒體的要聞。與全世界對這位開明教皇的尊重相比,中共政權與中國人卻表現出令人羞愧的不友好和冷淡。在去年的封聖事件中,中共發動御用宗教組織對教皇進行攻擊,而對今年舉世矚目的教皇中東之行,報導極為有限,平面媒體幾乎沒有,三大網站的新聞加在一起不超過八條。
儘管就在他訪問敘利亞之時,巴以之間仍然時有戰火燃起,但是當將近八十歲的老人彎下多病之身,在雨中親吻以色列的孩子時,當教皇站在耶穌的殉難地向伊斯蘭表示懺悔時,當他置身戰火不斷的戈蘭高地祈禱和平,擁抱一位敘利亞少女時,宗教和解的一個新時代便宣告開始。老人的姿態,是為了使十字架不再成為受難和仇恨的標誌,而僅僅成為對上帝之愛的信仰的永恆象徵。他的和解姿態,就是對聖地最虔誠朝拜,對上帝之愛最好的踐行。
但願老人的虔誠之愛,能感動仍然陷於宗教及民族的紛爭之中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
2001年5月26日於北京家中
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