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出生的胡錦濤,在一九六四年四月入黨,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河川樞紐電站專業,七十年代曾任甘肅省建委秘書,八○年代開始任甘肅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後又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一九八五年後先後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第十二屆中央後補委員、十三屆中央委員,從十四屆開始擠身政治局常委,到十五大已經算資深常委了。
從工作實績講,胡錦濤並無驚人之舉。在貴州三年多,貴州還是窮;在西藏三年多,西藏還是亂;況且中國大陸正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他這方面的經驗遠不如東部沿海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上海等地諸侯;從派系實力看,沒有多硬的靠山後援;論思想水平,他沒有發表什麼震 聾發聵的創見……胡錦濤""火箭式""使許多政治分析家跌破眼鏡。
明鏡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一書,引用美國政治中的""隔代繼承現象"",指胡錦濤並不是江澤民所指定的接班人,而是他的政壇""祖輩 ""包括鄧小平、陳雲、宋平在內的中共元老們,起了更為關鍵的作用,即中共的""第二代領導人"",在指定了""第三代領導人 ""的同時,也隔代指定了""第三代領導人""的接班人。一個流傳極廣的說 法是,在籌備十四大時,醞釀中央領導層的人選期間,鄧小平曾經說過 ""我看胡錦濤這個人很不錯。""所以胡錦濤也被視為中共
""隔代繼承""的 超級王儲。
中共建政後,上上下下樹立過無數的英雄模範典型來讓人們遵從,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一九六三年樹立的雷鋒。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當時都出面題詞,致使這個""對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的二十二歲汽車班長,家喻戶曉,成為中共治下最重要的政治圖騰。這個典型是當時胡耀邦主政的團中央和解放軍總政治部一起推出的,而與當時全黨全國掀起的""學習毛主席著作""運動相扭結,一浪高一浪,成為後來毛澤東大搞個人崇拜,順勢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前提。時過二十年,胡耀邦經歷過殘酷的""文化大革命"",有了很多深刻的反思,但是對於樹立典型,以典型開路動員群眾的政治機制,思想上卻沒有多少變化。
王兆國、胡錦濤上任後,一方面緊鑼密鼓地安排班底,另一方面就是全國範圍內耙過去篦過來的尋找典型。在他們心目中,這個典型,得是鄧小平前一年所說過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有理想,當然是共產主義理想;有道德,即公而忘私,助人為樂;這兩條,與文革前並無二致;第四條是有紀律,即要顧全大局,聽從指揮這是針對當時某些青年對現實不滿,時有越軌的現狀而來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條有文化,這或許可以說是六十年代與八十年代的最大區別中共當權者感覺不能再搞毛澤東的愚民政策,知識在一旦程度上是搞現代化建設所必須的。當然這一條得有其他三條管著。
問題是,這樣的典型,踏破鐵鞋無覓處。團中央排列權衡和比較了當時從各條線索摸上來的模範人物,發現理想、道德、文化和守紀律,往往""極難""並存相信共產主義那一套,又先人後己,舍己為公的,文化卻不高;在青年中享有威信,急功好義,在業務上又很有成就的,卻往往遇事有自己的主見,不是那麼聽話,對於共產主義教條愛問個為什麼。幸好,得來全不費功夫。山東團省委推薦的殘疾女青年張海迪被團中央選中了。她是少見的""四有""全佔上的青年典型,只有一條不足,她是一位高位截癱瘓者。小時候患了不治之症被永遠鎖在輪椅上的張海迪,後來自學了好幾門外語和針灸,僅在農村為農民治病,而且還自己翻譯和寫作了好幾本書。團中央選中她,很重要一個因素是聽說她在山東大學作報告時,上千大學生完全被她征服,佩服得五體投地那幾年的大學生,可是讓中南海的領導人傷透了腦筋,他們居然還有能為之折服的人!
這一炮果然打響,三月份團中央命名張海迪為""優秀共青團員"",舉行表彰大會,把張海迪興師動眾請到北京開大會作報告;五月份,鄧小平、葉劍英、陳雲、鄧穎超等八位元老都應團中央請求為張海迪題詞,黨中央還專門發了中共中央紅頭文件,要求全黨學習張海迪。本來胡耀邦也躍躍欲試擬為張海迪題詞,授意團中央也去請示趙紫陽,好一起題詞,但沒想到趙紫陽提議只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題詞,胡耀邦也就不好單獨題了。
王兆國,胡錦濤乃至團中央,本來與軍隊都沒有多少關係,這對於他們未來從政,當然是不利因素。雖然陳昊蘇和何光鳧都是從軍隊來的幹部,但是他們與王、胡關係不是十分融洽,王兆國與胡錦濤很難利用他們這條線與軍隊搭上關係。而前述王兆國對待從軍隊來的宋德福那種態度,更是相當失策。不過,團中央抓住了一個好很的機會與軍隊搭上線,就是宣傳學習張海迪熱潮。當時部隊也宣傳了一個模範空軍某部""幾十年如一日學雷鋒做好事""的油庫主任朱伯儒。團中央邀請朱伯儒與各省市模範一起參加紀念學習雷鋒活動二十週年的座談會,將之從軍內推到了社會上;而團中央所樹立的典型張海迪,也恰好適合部隊向青年士兵進行宣傳教育的需要,多次被請到部隊作報告搞活動。宋德福當時就是具體組織張海迪到 部隊的負責人之一。團中央與總政治部便互相配合,團的報刊用了大量篇幅宣傳朱,部隊也對宣傳張海迪不遺餘力。在團中央負責此事的胡錦濤就與軍隊開始建立聯繫。後來,張海迪這條命也是軍隊救的她住在部隊賓館,在呼吸驟停發作時,解放軍醫護人員趕來搶救及時,才倖免一死。宣傳張海迪,是王兆國、胡錦濤這屆班子最大的一次手筆,也可以說""共青團派""最重大的一項政治資源。發現和樹立這樣一個轟動全團和全國的堪與雷鋒雙峰並峙的特大典型,王兆國、胡錦濤可以說在中央領導眼裡大大地得了一分!抓住這個典型之後,王兆國與胡錦濤就將自己的命運與這個典型緊緊捆在一起了。
張海迪其人本來並沒有那麼強的政治色彩,她自己作為一個重度殘疾青年,見過父親在政治鬥爭中所經的風雨,由於隨父親下鄉和後來進城之後與待業青年來往,在生活底層掙扎,因此瞭解一般老百姓對時下政治囗號的反感;後來她曾經對記者說過不希望多提她如何爭取入黨。這說明她對於一個典型如何能讓老百姓接受不致遭到反感和排斥,還是有一種直覺把握的。但是後來隨著她的命運變遷,越來越騎虎難下、身不由己;而隨著地位的提高,她自己也越來越""識相"",自覺配合當局首先是團中央和山東省委對她的塑造。
一九八三年的春天還沒有過去,正當全國學習張海迪典型如火如荼之
時,最開始報導這一典型的新華社記者,發現一些疑點,例如張海迪參加全國高考的分數,並非她在演說中所講的為四百二十四分。於是他們寫了一份內參向上匯報。當時團中央第一書記王兆國看到後大發雷霆,竟訓斥新華社那幾位記者,""張海迪是你們發現的典型,團中央正在宣傳,全國反映強烈,你們自己現在又否定,出爾反爾,還背著團中央往中央寄,你們這樣做,是想幹什麼?""不僅如此,他還馬上打了電話給新華社負責人,表示了強烈不滿。但是團中央也曾收到過好幾封從山東寄來的匿名信,揭發張海迪的演講有許多不符事實。團中央儘管不信,但是又擔心查無實據、卻事出有因;萬一真有點影子呢?也擔心如果寫信人寄到別的單位,如山 東省委,甚至寄到黨中央,上面追問起來,怎麼說?於是就向中央書記處胡啟立和郝建秀作了匯報,後來又向胡耀邦專門請示。
當時張海迪宣傳已進入了熱火朝天的階段,可中央和團中央均舉棋未定。胡耀邦指示團中央,與山東省委聯合組成調查組,再次仔細深入地核實張海迪的關鍵先進事跡,在全部落實、拿到過硬材料的基礎上,就如何宣傳升級,向黨中央提出請示建議。胡耀邦說""張海迪宣傳要經得起現實的檢驗,還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要像六十年代初期團中央和總政調查雷鋒事跡一樣,板上釘釘,四腳落地。""團中央遵旨組織了八九人""學習宣傳張海迪調查組""之所以用這個名稱,是擔心這麼一重新調查,肯定會引起基層的議論,以為張海迪這個典型
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前面冠以""學習宣傳""字樣由王兆國親自挂帥擔任組長,他當時正患腹膜炎住院治療,無法前往,於是由團中央宣傳部剛提拔的副部長江洪和中國青年報記者部主任丁鋼兩位副組長領軍;山東省委也組成七人""學習宣傳張海迪調查組 "",達到山東省委濟南、張海迪原來生活工作過的地區和莘縣,進行聯合調查。
這次調查,誰也沒想到會遇到完全預料不到的情況。儘管多數先進事跡得到核實,但也有的事例查無根據。有的身世說法無法證實例如她的高考分數確實未曾達到那麼高,張海迪一九七四年夏天的自殺經過多人有多種說法,甚至對於張海迪童年究竟是否""沒有上過一天學"",也無法找到確鑿的人證、物證、旁證。這都罷了,對調查組宛如晴天霹靂的卻是,查到莘縣縣委事先派人調查的幾份材料,證明被團中央任命為""優秀共青團員 ""的張海迪,竟然沒有加入共青團的原始記錄!
張海迪在農村那一段時間的團支部書記和委員,除了一兩人嫁到外村之外,仍在村裡的,分別寫證明說未曾在他們擔任團的職務期間負責張海迪入團;張海迪自己介紹的她的兩名入團介紹人,一人遷往外地找不到,另一人寫材料稱並未介紹張海迪入團;張海迪檔案袋中沒有每個團員入團時都應填寫、並經介紹人填寫、團支部書記簽字、上級團委批准的入團志願書,只有一份當張海迪隨父母由十八里鋪公社轉到莘縣縣城三年之後, 轉移團的關係證明,但公社團委存底的檔案恰恰又沒有轉關係的原始存根 。
兩國調查組感到極為棘手,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商討。誰都能估量這一消息傳出去的後果在全國青年學習張海迪白熱化的高潮中,不啻一顆重磅炸彈,王兆國和胡錦濤等團中央新班子會臉上無光,威信掃地,很有可能被黨中央和元老痛責為""工作粗枝大葉,樹立虛假典型,造成極其重大的不良社會影響"",他們兩位的政治前程說不定都得劃上句號。
到底該怎麼辦?調查組當時爭論激烈,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主張隱匿不報,只限於調查組成員知道,對外嚴格保密。第二派則認為,紙難包住火,應該向兩個調查組的主管機構團中央和山東省委匯報。山東省委調查組持前一種意見,大概他們久經官場,見多了欺上瞞下的勾當,而且山東省委作為雄踞一方的當地衙門,工農商學兵各個行業都要抓,青年典型宣傳在他們的全局中佔不了多大份量;山東省委書記蘇毅然和省長梁步庭又都資格不淺,此事果真要""穿幫"",擔不了多大責任,最多也就是調查組長做個檢討而已。
而團中央調查組中後一種意見更佔上風這麼大規模、這麼高規格地宣傳一個青年典型,在團中央來講就是押上了全部信用,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從王兆國、胡錦濤到調查組副組長江洪等都是剛剛提拔、指望著前程似錦的第三梯隊,經不起這種差池。聯合調查人員反覆爭論,最後山東調查組拗不過團中央調查組,勉強同意派代表連夜回京向團中央書記處匯報。聯合調查組負責人要求在匯報中一定要""全面、慎重""一句話,對這一爆炸作情況的嚴重性要設法減弱、消解。
當時王兆國仍在住院,但是對這麼非同小可的事情,胡錦濤絕對不敢自己作主。他主持了書記處會議聽取調查組代表匯報,並立即與王兆國通氣。王與胡都感到這一情況事關重大,權衡利害,還是得硬著頭皮告訴黨中央,否則責任沒負負;但向黨中央匯報得精心推敲說法。正如胡錦濤那位出名的同鄉、近代學術大師胡適所說,歷史是一位百依百順的小姑娘,只看你如何裝扮她了!
經再三推敲囗徑後,他們向胡啟立和郝建秀作了匯報,囗氣輕描淡寫,也免不了也檢討幾句自己政治上還不大成熟,工作中有了疏忽。對此事則認定為由於當時尚在文革期間,團組織在恢復之中,管理較為混亂,又因時間較久,有關知情人遷居難尋,因此未能找到張海迪入團原始材料;但根據公社團委的記載,應認定為團員。
稍有頭腦的人都會明白,他們的說法經不起推敲說是""文革期間管理混亂"",但別人的檔案資料都在,井井有條呀!說是""知情人難尋"",又沒出中國,真要想找怎麼會找不到?但是這一認定,被胡啟立和郝建秀等中央領導人認可因為他們也深知如果真要查下去,可真是吃不了兜著走了!這件事,就在從下到上的層層匯報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團中央指派何光鳧和宣傳部長魏久明帶著中央的尚方寶劍趕到了山東,莘縣縣委書記當著兩級調查組負責人的面,撕掉並燒掉了那幾份證詞,並由他們安排縣裡官員重新向當事人取證,弄來新的證詞那當然是能夠證明張海迪確實入了團的,至少是不那麼強烈的反證。
這件事,胡錦濤當時是怎麼想的,無由得知。不過至少可以證明他對"" 事實要服從政治需要""這一條是爛熟於心的。這一次宣傳先進典型,是共青團傳統政治思想工作的華採樂章,也是傳統政治思想工作的完結篇。他們承了上,再也無法啟下;從那以後,再也組織不起來規格如此之高、規模如此之大的先進典型宣傳學習活動了後來的團中央負責人宋德福、李克強,再也不敢作次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