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夫一妻制」還能撐持多久?

發表:2005-05-20 20: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夫一妻制本身在進行著一場艱難的陣地防禦戰,那些恩恩愛愛、忠貞不渝的「配偶」們,不知有多少已經中彈挂花,只不過「輕傷不下火線」。越來越多的人至少在意識上、觀念上對一夫一妻制劃出大大的問號:「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要說一夫一妻制是正規軍,那麼各種野路子、雜牌軍、游擊隊、預備役如雨後春筍;要說領取執照合法經營的單偶婚姻是正規作戰,那麼各種地道戰、麻雀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聲東擊西」、「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偷襲戰、遭遇戰......演繹著百態千姿。古代一部分詭奇兵法在「情場」搏殺中大顯身手。

於是,一夫一妻制本身在進行著一場艱難的陣地防禦戰,那些恩恩愛愛、忠貞不渝的「配偶」們,不知有多少已經中彈挂花,只不過「輕傷不下火線」。

放眼望去,「先富」們許多臨陣逃脫,許多還成為顯赫的叛軍將領;後輩晚生高舉「新新」和「小資」的幡子,似乎無意堅守戰鬥崗位;鬧得中間力量亦有所分化,心猿意馬,情亂神迷。問題是,雖然總體上居高臨下,佔據有利地形,但看看價值裂變,綱紀紛崩,主流意識形態已然難辨涇渭,信仰體系有點像「找不著北」的軍事地圖,越來越多的人至少在意識上、觀念上對一夫一妻制劃出大大的問號:「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一.挑戰直逼每個人的生活選擇

千萬別以為這問題很學究氣,以為只適合於社會學、倫理學等等專家學者進行忠於職守的專業探討。花心老公一句話就可直抵此問題的「現實意義」:「告訴你,一夫一妻制是違反人性的!」於是,糟糠之妻只剩下欲哭無淚的份兒。

然而,挑戰可並非光是赤裸裸的現實,而是有「理論依據」的,其一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達爾文進化論,其二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往遠了說這兩者有內在聯繫,往近了說兩者又是互為援軍的兩股力量。其三就是不少人「難得明白」地運用的「人性」論:一夫一妻制壓抑人性,違反人性。

當然,這「其三」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大量婚內性生活難以避免地走向枯燥乏味,而婚外的性刺激長期「保鮮」,有點像家用電器在城裡消費疲軟,在郊區或偏遠地區緊俏走紅,形成巨大反差。

什麼事兒在社會實踐中跟時尚沾邊,再加上「理論依據」的助陣,就有點意思了。所形成的挑戰力量,不在於讓人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理性地接受,恰恰在於迷迷糊糊地影響了人,造成揮之不去的心理暗示,還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思維、心態和行為。

「一個丈夫一個老婆,這玩意兒合理嗎?合時代潮流嗎?」

如果一夫一妻制已經不符合人性,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只是靠道德法律在維繫,只是習慣勢力的延續,對偶婚姻如果只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古老建築,總有一天會蘇東社會主義一樣坍塌,那麼,我們是否應當與時俱進?是否應當冒險超前?

疑問、困惑,常常並不是中性的,並不是考量本身。很可能潛移默化地轉為某種衝動、某種期許,某種情變、某種自我原諒或慰藉,某種自我縱容或推動......

二.一夫一妻制歷史並不長

人類進化的歷史說明,一夫一妻制的確立與生產方式密切相關。今天考察社會演進,用單一的決定論是偏頗的,用任何一元決定因素來解釋「歷史發展規律」都有以偏概全之嫌。然而,將時光倒退到原始,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顯然更為突出和根本,因為當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與其他生物類種之間的競爭關係尚且十分重要。直到今天,一夫一妻制存在延續的依據已然多元化,但生產方式作為影響因素之一,仍然是無法輕視的。

母系社會,是"一妻多夫"的時代,女性不僅可以有許多"丈夫 ",而且處於核心和掌權的絕對權威的地位,這種歷史其實很長。父權制推翻母權制並取而代之,有點像今天的「拆遷工程」。--母系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被直接挪用過來:依然是生育優勢和生產優勢。面對歷史如此的昭示,我們應當明白一點:一夫一妻制不是人為設計的產物,而是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產物。

有人認為一夫一妻制是歷史上愚昧和野蠻的產物,現代文明是對其否定力量。甚至有人舉例說:中國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因而強大,清末一夫多妻被「革命」,而一夫一妻制的實行造成國家一蹶不振與落後挨打。--這種說法,實在為一夫一妻製造成冤案。羅素說:「人類的文明史,主要是一部父權漸漸衰落的歷史,在大部分文明國家中,恰恰在開始歷史記錄之先,父權即已達到它的頂峰。」於是,一夫一妻制的確立和現代文明誕生之間的內在聯繫,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排除的。

三.人類自身繁衍也是生產活動

正因為人類自身繁衍也是生產活動,而這種生產活動決不能由單個的人獨立完成,也不能由同性的人完成,必須由男女的結合才能完成。打破原始原始共有制的「罪魁禍首」是剩餘財產,更是勞動的人。正是由於人的勞動能力的提高造成了財產的剩餘,同時也使智力達到了對於「勞動力」的認定。一方面,自己生的勞動力為自己創造財富服務,另一方面,剩餘財富「肥水不流外人田」。單偶家庭成為雙重的生產單位。

四.一夫一妻制與私有制

正因為一夫一妻制在一定生產方式的關照之中,所以設想一夫一妻制在某一天坍塌,只能是一廂情願。

公民個人,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主體,單偶制家庭,是當今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這與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密切相關。

當今世界上,人類社會的私有制方興未艾,這是一夫一妻制最雄厚的基礎之一。最自私的人也是必有一死的人,而越是自私越是關注私有財產的繼承問題。即使發達國家徵收高額遺產稅,但遺產、家族、血脈、事業、著作權......等等必須有定向延續的生命期待。無論生前死後,只要子嗣、繼承、血緣關係不可能煙消雲散,一夫一妻制就是必然的。或者可以說,一夫一妻制不僅僅是由男女結成夫妻的關係所決定的,也是由縱向的代際關係所決定的。

一夫一妻制與所有制之間已經聯姻而成穩固的「一夫一妻制」,只要所有制依然方興未艾,就無法「休」掉一夫一妻制。更重要的是,私有觀念已內化地發散為子嗣觀念、親子觀念、家庭觀念、繼承觀念,就連夫妻之間的「忌妒」心態,也有私有觀念濃重的影子。

當今生育觀念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動搖一夫一妻制的因素,但其作用十分有限。因為第一,經濟發展的畸形和貧富差距的擴大還不可能使更多的人輕視生育;第二,競爭的加劇既使競爭主體多元化,也使「家庭作為競爭主體」強化;第三,繁衍的需要作為社會基本需要的地位是無法從根本上動搖的。

五. 公有制不跟一夫一妻制過不去

那麼,為什麼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公有制的中國,不僅沒有打破一夫一妻制、實行「共產共妻」,反而更乾淨利索地實行一夫一妻制呢?因為,單偶制家庭不僅是生產單位,也是最基本的消費單位。或者說,在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的經濟鏈條中,單偶制家庭都是基本單位。因而,即使是「一大二公」,也要以此為基本的「社會細胞」。儘管人民公社、國家企業事業單位、政黨團體等等高度統一,「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但是誰也無法取代生兒育女這件事,也就是說社會需要繁衍。越是強調「公」,越是需要「平均主義」,你可以一切生產資料歸公,還可以搞公共食堂吃「大鍋飯」,但是你不能把男男女女全部集中起來重新分配來個「性愛大鍋飯」--因為一男一女配對兒,本來就是是最平均的。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康有為的《大同書》,古今中外設計烏托邦的人都或多或少挑戰一夫一妻制,但是,如果連中國人民公社時期都沒有向一夫一妻制開刀的話,想人為打破一夫一妻制的努力,就別再費心思了。

私有制跟一夫一妻制不結仇,公有制也沒跟一夫一妻制結下什麼梁子。剩下的就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和非洲大陸了,可那裡也在發生演變,非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基本上屬於「邊緣化」。

六.單偶結合是家庭的核心框架

一夫一妻制不僅是一種性愛的、情感的婚姻模式,也是一種佔據主流地位的家庭模式,即夫妻配偶是家庭的核心框架。近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使家庭形式有了很大變化,在一夫一妻制基本結構不變的基礎上,家庭變小,聯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轉變。同時,也出現了子女各自成家以後,只剩下老年夫婦生活在一起的「空巢」 家庭、夫妻不主張生育子女的「丁克」家庭、夫妻之間分居的「單居」家庭、母親與子女或父親與子女組成的「殘缺」家庭,等等。但是,核心框架不變,一夫一妻製作為家庭模式的主流地位不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中國古詩中的名句,表明戰爭歲月裡漂泊流浪者對家的思念。「我想有個家」、「說句心理話,我也想家」、「常回家看看」......,許多膾炙人口的當代歌曲,唱出了人們想家、愛家、戀家的情懷。人出生在家庭,自幼生活在家庭,上學時依靠著家庭,外出時思念著家庭,成人後還要建立新的家庭......。家庭,是每個人生長的搖籃、心靈的港灣、生命的依托。而家庭,依然是以單一配偶為核心框架支撐的、姻緣與血緣的基本組合。

七. 為「一夫多妻」張目決不明智

中國歷史上事實上的「一夫多妻」,是有條件的,第一是極權專制,第二是等級格序,第三是太監、戰爭、徭役、戍邊、農奴。可以說,實事上的一夫多妻制與實事上的奴隸制相輔相成。性權不平等,對性權的大量剝奪,在主流「意識形態」中鍛造強大的性壓抑和性禁錮的鎖鏈,是嬪妃如雲、妻妾成群、二房三房等等的社會條件。

何況,一夫多妻的「夫」,對於「妻」實行所有權和壟斷權、實現主子欲和宰制欲,以女性物化、非人化為條件,即以女性的權利和人格極為低下為條件。同時,大批女性的「奴婢」,必然在社會宏觀上伴隨著大批男性的「奴隸」。即使在西方,在擊潰皇權、神權、領主或莊園經濟的過程中,擊潰性禁錮,「性慾解放」和「性權解放」在一定階段並行不悖,「性權解放」甚至更為實質。

有的朋友,尤其是在網上,嚮往或「倡導」一夫多妻制,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八.生物學類比行不通

有人認為,一夫多妻,有生物學的「依據」。比如哺乳動物多是「一夫多妻」,比如獅子的「一夫多妻」造就了該物種的強大。也有人認為:一夫多妻符合「市場競爭原理」,強者多妻,是競爭的結果;而一夫一妻,則是「計畫經濟」和「平均主義」的產物。這種說法的荒謬,在於兩中說法內在地相通,都是將生物學現象簡單類比而套向人類社會。

適者生存決不是強者生存、優者生存,以強、優的姿態而體現「進化」就離滅亡差不太遠了,已經有科學家以此種眼光解釋恐龍滅絕。適者的「適」,包含自然選擇的意思。達爾文指出:「自然選擇的作用只在於保存那些已發生的對生物體有益的變異,它不能引起變異,也不是一種神力。『選擇'一詞並不含有有意識的意義,正如人們說萬有引力控制著行星運行時,『控制'一詞不含有有意識的支配一樣。」一夫一妻制在人類社會性發展中,絕非任何有意識的選擇和控制的結果,任何大思想家、政治家都無法宣稱自己對一夫一妻制的產生、確立有設計專利。

中國傳統社會存在實事上的「一夫多妻」,必然導致性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壟斷,同時伴隨著生育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壟斷,與之相伴隨的宗法式的「土豆系列」拉近了繁衍過程中的血緣關係,決不利於「優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達官貴人、大款富豪、名星巨腕......寧有種乎?相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許多優秀人才的成功與青少年時代的吃苦關係密切。靠所謂「優秀人物」--實際上是「娶」得起多個「老婆」的(養得起多各「二奶」、「三奶」...... 的)「育種」,不僅難以優化人口,反而極易「一代不如一代」。

順便說一句,歷史上簡單類比達爾文進化論,鼓吹人種、種族優劣的不是沒有,但給人類文明帶來的不是什麼進步,而是災難。

一夫一妻制有雄厚的社會基礎,有不只一個取向的價值維護力量,有「多元化」的思想流派支撐。也有很著名的學者說將來一夫一妻制必然崩潰,必然被更「先進」 的「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所取代。這種說法,實際上還是出於一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將來怎麼啦?一夫一妻制再不完美,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至少,作出一夫一妻制從主流模式上下崗的預測,是沒有什麼依據的。即使在肯定是比較遙遠的未來,其他的什麼「制度」會出來,一夫一妻制也應在多元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有人喜歡發散、流轉,有人喜歡終生相伴、相依為命;有人喜歡同性戀,有人喜歡異性戀;有人喜歡非確定性,有人喜歡確定性;有人喜歡性慾導向,有人喜歡情感導向......,為什麼一定要「崩潰」?為什麼一定要「取代」?......這些針對一夫一妻制的提法,既不符合自由主義,也不符合保守主義,是想充當偉大設計師的人的空幻思維的反映。

(權雅之/西祠胡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