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此次試驗的意義,美國海軍司令部認為這是「軍事造船業所必需的」,因為美國海軍造船業研製人員至今仍在使用二戰時期的計算數據,「顯然已經不能符合現代要求」。這個解釋固然在理,但在本人看來,美國海軍拿「美國」號航母當靶子使,背後的深遠意義或許還不止這些。
首先,二戰後,美國航母艦隊就再沒遇到過什麼對手,這10多年進行的戰爭都是以航母戰鬥群為攻擊平臺,欺壓幾乎沒有還擊能力的國家。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航母戰鬥群抗擊現代立體、全方位、多波次飽和攻擊的能力如何,在美軍內部一直存在爭論。而這次試驗或許可以用事實和數據來結束辯論,冷靜地審視其航空母艦在現代化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問題。
其次,在軍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攻擊武器的提升仍然高於防禦性武器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多尚未在實戰中檢驗但卻是針對航空母艦的新武器的出現,讓美國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前蘇聯軍事戰略家曾提出,航母戰鬥群在海上抗不住陸基先進遠程武器和水下、空中、水面的高速密集攻擊。例如,前蘇聯研發的「日炙」導彈便以攻擊美國航母為「己任」,一旦航母進入其射程,那麼可以說「根本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而航母一旦被擊沉,不僅損失巨大並對戰役直接影響很大,而且對官兵的心理和士氣的影響也很大。
第三,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的決策者們認定,21世紀的下一場真正大型戰爭,特別是「危 及美國航母」的戰爭將發生在「西太平洋地區」,因此,美國非常有必要先行一步對航母在未來的西太平洋戰爭中需要加強之處展開研究。
航母是美軍實施「前沿存在」、實行遠洋作戰任務的核心力量,是美國干涉國際事務不可或缺的工具。美國總統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們最近的航母在哪裡?」對於應對西太地區未來可能發生衝突的方案中,美軍同樣未能跳出這一定勢思維。比如說不久前美國空軍司令部戰略規劃辦公室副主任在「美國企業協會」內部研討會上公然叫囂武力介入西太衝突,炸沉一切敵方軍艦,他所稱的利器是駐日本沖繩的美國空軍,同時承認也不可能沒有航母。
美國如果介入萬一發生的西太衝突,必然會動用航母。而靠近西太的美國的航母則可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險。臺灣媒體認為,靠近西太的美國航母有七大致命弱點:一、目標大,兵力多,難以隱蔽;二、防空網路存在漏洞,易遭攻擊;三、艙面設備易受損,自身事故隱患多;四、作戰消耗快,後勤補給依賴大;五、防禦超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能力弱;六、缺乏對付水雷的有效措施;七、對潛攻擊能力相對較弱。這七大軟肋成了美國航母介入西太衝突最大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覺得研究航母的弱點,已經變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