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兩段歷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國的面積與整個歐洲大致相等。中華文明的發展水平在三代時要落後於古埃及、古巴比侖、古希臘,與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經過春秋戰國的大發展,躍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樣,歐洲中世紀的愚昧、落後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經過近代五百餘年大發展之後,成了整個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這兩段歷史也有不同之處,除了歐洲近代史由於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顯著之外,春秋戰國時代經過幾百年的強弱分化,最後演化出一個超強個體--秦國,來統一六合四海;而歐洲近代史同樣經過幾百年的演化,卻一直維持著某種程度的平衡,始終沒有超強個體的出現。其原因何在呢?我認為,不是因為阿爾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為萊茵河、多瑙河的壯闊,而是因為歐洲固有的「勢力均衡」的思想和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勢力均衡」和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所謂「勢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衡制約,宗教與世俗勢力的平衡制約,國家內部各階層(包括國王、教士、貴族、市民、農民等之間)的平衡制約,以及同一階層內部的分權制約等等,不讓其中一方的勢力獨大,大家互相牽制,這已成為西方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表現在歐洲史上的國際關係上,哪一個國家力量過大,哪一個國家表現出過強的慾望,就會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歐洲史上,多次發生過國家集團之間的大混戰,從17世紀的德意志30年戰爭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止,參戰國家在五個以上,甚至十多個、幾十個的大型國家集團大混戰至少有六七次,在這些戰爭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兩個國家集團的力量總是差不多相等,換句話說,如果出現一方明顯壓倒另一方的情況時,通常就會有其他國家加入到較弱的一方。還有一些戰爭,本身就是為了制約某個力量過強的國家,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克里木戰爭等。而一旦戰爭分出勝負之後,戰勝國集團中某個有可能撈取最大利益的國家,又會遭到戰勝國集團其它國家的聯合抵制,這也決定了每一次大型國際戰爭之後的和平會議,都是錯綜複雜的。
歐洲的小國向來有極強的生命力,這與西方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在一次次戰爭過後,先後有一些夾縫中的小國獲得公認的中立地位,從17世紀的荷蘭、瑞士,到二戰後的芬蘭、奧地利等。所謂公認的「中立」,就是說如果有大國膽敢入侵它們的話,這個大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之所以加入到協約國集團作戰,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德國公然入侵中立小國比利時,這直接造就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結局。
在歐洲,有些袖珍國家,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摩納哥、安道爾等,這些微小的國家歷經幾百年仍然在頑強地生存著,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難以見到的。
相比之下,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就缺乏這種平衡制約的思想,通常是一個國家成為霸主,馬上就會有一班尾巴國追隨。春秋戰國時代國際間的平衡只會是幾個霸主之間力量的平衡,這與歐洲扶助弱國打擊強國的平衡是不同的。
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西北部是一個島國--英國,東部是深不可測的東歐大平原,由一隻雄壯的北極熊--俄國佔據著這個地帶。正是這兩個國家的存在,造成了歐洲不能夠統一。
英國是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最積極維護者,長期扮演著鋤強扶弱的光榮角色,誰力量過大就打擊誰。而俄國有著遼闊的大後方,敗了可以不斷後退,可以花費比對手多出數倍的代價來打一場消耗戰。
在歐洲歷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經扮演過爭霸者的角色,但他們偏於一隅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更多的作為。曾經強大的奧地利帝國雖然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但他只是一個內部分崩離析的雜和體,經過打擊終於土崩瓦解了。在歐洲大陸的中心真正有稱霸實力的國家只有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確也產生過有志於統一歐洲的野心家--拿破崙和希特勒,他們也的確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但這兩個霸王的共同特點是,首先是海上英國的存在使他們無可奈何,然後當他們對俄國(蘇聯)發動最沈重一擊的時候,他們自己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既然英國和俄國的存在使其他國家不可能統一歐洲,那麼這兩個國家本身呢?英國的島國身份決定了它的島國文化特徵,儘管它的海軍勢力曾長期雄霸於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陸軍勢力在19世紀之前一直只是歐洲二流水平。那麼俄國呢?說實話,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美洲新大陸的存在,讓歐洲歷史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下去的話,那俄國是最有可能統一歐洲的國家。俄國與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非常相似,都是從落後的「蠻夷之地」崛起,都通過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強國之路,都有著廣闊的大後方,都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但軍事超前發展等,更為關鍵的一點,俄國不受歐洲文化中固有的「勢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遠填不了的領土慾望。實際上,彼得一世和葉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訂過雄心勃勃的吞併全歐的計畫,只是因為時間所限,還來不及實施。二戰過後,如果不是因為來自新大陸的美國的制約,從蘇聯產生出一個「秦始皇」來已經為期不遠了。
還有兩點,我認為也和歐洲不能統一成一個國家有很大關係:
一是新大陸的存在,將歐洲各國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慾望引導到新大陸去冒險了,從而減輕了歐洲國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點,自從1789法國大革命以後,歐洲各國民眾的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到1848革命以後,歐洲各國先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權力轉移到議會手裡,民眾的意向對國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說,民眾不像君主那樣具有不斷征服和擴張的野心,他們更關心的是國內的建設。
中國歷史,是一個從分裂到統一,到統一程度不斷增強、範圍不斷擴大,中央集權不斷加深的幾乎「單向發展」的歷史(中間雖有反覆,但總的趨勢不變)。而與中國面積大致相同的歐洲的歷史,則是統一與分離兩種趨勢此消彼長,時而統一的趨勢佔上風,國家數量減少,時而分離的趨勢佔上風,國家數量增加,兩種趨勢長期共存,誰也吞滅不了誰。這是中國歷史與歐洲歷史的顯著不同之處。唯物主義哲學的「矛盾的兩個方面」、中國「合久必離、離久必合」的樸素觀念在歐洲歷史的演變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證。
當然,二戰後歐盟的出現和不斷發展,使和平統一歐洲成為可能。也許,好多年後,當「歐洲聯邦」將出現在世人面前,那時侯,歐洲人民的集體意志,就成了統一全歐的「秦始皇」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