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回眸 第11集-論經濟發展策略的失誤

發表:2005-08-16 18: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希望之聲報導)

明居正:我們回頭看到盤撥農業的部分,我們提到說任何的國家從農業社會轉上工業社會,他首先要有一個讓農業成長的過程,這成長的過程時間多長?沒有一定。比較短的大概五年到六年,臺灣就是這樣子;比較長的話十五年到二十年也不足為怪,就像日本在大正天皇的時候就是如此。

那麼也就是說,任何國家要去發展工業以前,他首先要累積資金;而身為農業經濟,他累積資金的來源,基本上就只有盤撥農業。所以盤撥的結果,就是農業得了幾年的好景發展之後很快就被盤撥,然後後面會壓的非常慘,但農業仍然強固到一定程度,等到農業的部門錢拿出來之後,就要投進工業裡面去了。

各位看到這我們有兩個選擇,從農業部門抽出來的錢可以投進輕工業,可以投進重工業;一般來說,投進輕工業的才有成功的機會。我們來看看這個部分:所謂輕工業我們也叫做民生工業,或者叫做消費工業。

什麼叫民生工業呢?簡單的說就是這東西一做出來,他的產品是老百姓平常生活馬上用得到的,譬如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育樂馬上可以用得到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它有幾個特色,第一,它需要的資金比較少,需要的技術層次也比較低,我們叫做進入門檻低,所以一般民間可以負荷,而且更重要一點就是它生產週期很短。我作一支鉛筆的時間可能不要一天,作一個茶杯的時間不要一天,一天可以做很多塊肥皂,做好之後馬上就進到市場,所以生產週期短;然後進入到市場速度很快,它變現的時間也非常快。

換一句話說,這些商人和廠商呢他收回資金的時間也比較快,那麼對他來說非常合適,需要的錢少、然後需要的技術低,回收的比較快,民間進來投資比較合適。那麼這個發展過程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呢?同樣的,比較短的。比較幸運的五、六年,七、八年;比較長的話一、二十年也非常正常。尤其到近代以來,我說的是第二次大戰以後,這五十年來大部分時間都縮短了,所以通常十年左右他就到達一個高峰,也就到達一個瓶頸。

我們注意到從一五計畫開始,中共選擇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重工業優先,其次是輕工業,其次是農業;這和我們講的比較成功的經驗,農、輕、重、尖的這種發展策略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我們再接著談,如果說他選擇的是農、輕、重、尖的話,我們剛剛談到輕工業發展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當它到達飽和的時候,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瓶頸?

我們現在回來看一看,那麼我們剛剛提到這個輕工業,也叫做民生工業,他的產品出來之後就立刻進入到市場,所以運作一段時間之後,國內的市場會被帶的繁榮興盛,飲食、交通或是其他的民生都慢慢的開始復甦,然後老百姓開始有錢了,廠商或商人開始有錢了,所以國內市場逐漸的熱絡,然後逐漸的飽和,在熱絡跟飽和當中,經濟發展的瓶頸開始出現。

這瓶頸表現在什麼地方呢?這瓶頸表現在當經濟發展到這個時候,這些廠商就是說我因為生產的非常有成效,然後我的產品很受歡迎,所以我需要擴張,我如果需要擴張的話,我需要更多的資金,我需要更多的材料、原材料;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我要添蓋廠房,除了我自己的部分之外,我還需要這個社會環境的配套。

比如說,馬路或是這個運輸的道路要變的更加通暢,運輸的工具火車、汽車、飛機或是輪船數量要夠大,而且要夠穩定;相關的設施,道路、橋樑、港口、機場乃至倉儲的設備都要能夠一應俱全。

換句話說它是個整體上升的過程,那麼瓶頸在這裡就出現了,原來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沒有這麼好,他對於倉儲、車輛、交通、港口的要求沒有這麼高,甚至資金的要求也沒有這麼高,但是一旦國內市場飽和的時候剛才講這些現象,就出現了嚴重不足的這個問題。

那麼港口、橋樑、原材料等等這些供應,它跟剛才講的輕工業或是民生工業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第一,他需要的資金高的多,第二,它需要的技術門檻高的多,第三,就是如果說我要投入生產的話,生產週期非常長,我蓋一條馬路、修條橋等等或蓋一個港口或蓋一個飛機場,需要的時間短則兩三年,長則十年八年,都常有的事情,所以回收的期間比較長,民間的實力比較不夠,不能做這件事情。

但是民間的實力不夠,需求在,那怎麼辦呢?只好政府出面做,或政府出面帶頭來做。他去修橋、補路,然後買飛機、建造港口等等,他來做,在大陸這個稱為積建工程。所以當民間的市場飽和了,這積建工程達到瓶頸的時候,政府就來介入了,這個時候走到重工業。

所以從農業走到輕工業,現在走到重工業,那麼重工業要發展多長時間到達一定的水準呢?也沒有個一定。一般來說十年、八年跑不掉,長則二、三十年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就這樣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一層層這樣子墊高,等到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可以發展尖端工業了。

我們所謂的尖端工業,我們回顧過去五十年來看,有很大的變遷,在1950年代的尖端工業是家電產品,像電風扇、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冷氣這都是比較高檔的尖端工業。隨著人的科技進步這些慢慢就不再是尖端工業了,我們繼續生產,但技術降低很多,因為我們進步了;這時候尖端工業或許變成了石油化學工業;然後再來的尖端工業變成了電腦工業或相關的行業;再來是資訊業。

走到現在的尖端工業一般就是資訊業、通訊業,或者是基因工程這些相關的東西。我們在過去幾期談到臺灣的發展經驗,臺灣基本上就這樣走過來的。

在50 年代進行了土地改革,相對和平,所以有個將近十年不到的時間農業很快發展起來,政府這時候開始盤撥農業,開始抽比較重的稅,拉大了剪刀叉。把這錢抽來之後一個相對廉能的政府,決定說我把這個錢很快的投進輕工業跟民生工業去,所以臺灣經濟應運而生,當時又配合了國際市場的繁榮,所以臺灣開始從進口替代,走到出口擴張,這樣發展起來,這樣一步步墊高了整個經濟,創造了經濟奇蹟,所以臺灣是這樣走過來的。

那麼現在回過頭各位就會明白我說的意思了,爲什麼大陸當時選擇的這條發展道路是錯的,因為他當時的發展狀況跟各方麵條件跟臺灣非常接近,大家會講說中國大陸是個大國,他走的道路跟臺灣不一樣,不是的。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或者說這個其他的國家,有些國家也都是相當大的國家,我們從人類經驗可以看到,不管你國家大小,除非你產石油、銅礦或鈾礦什麼很特別的東西,你能夠用這個很快的工業化,否則的話你都必須走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這條道路。

我再說一遍,走農、輕、重、尖不保證成功,但是不走農、輕、重、尖幾乎保證失敗。所以我們看見東歐各國採行共產主義,採取史達林的模式,以重工業為優先的這種發展策略通常導致失敗,而失敗最慘痛的部分通常在於農業,一個軟弱的或是說脆弱的農業,是沒有辦法長期支撐工業發展的。

所以經濟發展策略的錯誤我們在中國大陸身上、在東歐國家身上,乃至蘇聯身上我們看得非常清楚。那麼比較不幸的就是中國大陸走的是共產主義的道路,對一五的成功或是所謂的成就他的詮釋錯誤,誤以為走重工業的道路、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對發展經濟是有幫助的。

所以再這樣走下去,然後到了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再重複了錯誤,我們可以看見應該講說是錯上加錯。經濟發展是有它的規律的,違背這個經濟發展的規律就會被懲罰,違背得越厲害,懲罰就越嚴重,我們在後面的發展就可以看到了。

那現在讓我總結一下:第一,我們回頭看,過去採取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式去發展經濟通常不成功,但是不採取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式,你走了農、輕、重、尖也不保證成功,但是背離了農、輕、重、尖幾乎保證了失敗。中國大陸不幸的開端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我們今天這節目到這邊就要告一段落,歡迎大家下一禮拜同一時間繼續收聽我們的中原大地世紀回眸,我們下次再會。

各位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明居正。歡迎大家來收聽我們這一期的《中原大地世紀回眸》,我們在過去幾集當中曾經用過一些篇幅討論,如果當年中國大陸走的不是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道路,他走的是臺灣的道路,那中國大陸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做了很多的假設,也做了很多的推演,當然我們的結論就是如果當年中國大陸走的是臺灣的道路的話,他今天會是一個富強康樂而民主的社會,最重要的就是發展過程當中,他不需要付出這麼慘重的社會代價,在經濟上面甚至在人民上面都不需要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今天我們就進一步來看中共當年他選擇這條發展道路,他到底有什麼問題?

在今天我想集中談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看待一五計畫,也就是第一個五年計畫;第二就是從一五計畫以來它的整個發展策略,尤其是經濟發展的部分,它是怎麼鋪展開來的?他有什麼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共官方的說法,一直講說一五計畫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計畫,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去鞏固內部,我們也談過比如說五大運動,各位看九評共產黨裡面就談到這五大運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思想改造、正反、三反五反等等;這個階段是鞏固政權的階段,鞏固過後他就開始真正要進行經濟建設。所以第一個五年計畫嚴格說起來是比較晚了,他從 1953年到1957年被通稱是第一個五年計畫,這五年計畫的由來基本上是蘇聯式的模式,也就是蘇聯他採取了這種五年計畫的方式去推展計畫經濟,中共就亦步亦趨的跟著走了。

這五年計畫推展下來,蘇聯幫他提供了一部分的技術,提供了專家,也提供了一部分的資金。發展的重點在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中共很明白說的。我們從投資總額也可以看出來,在當時五年計畫的總投資量來說,有41%投在重工業,所以它的比重算是相當的高。

一五計畫推出來之後,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中共講說有很高的成就,我們現在就用中國官方的數字來看一看,他們所謂的成就是什麼樣子的?這個數字就是中共官方所說的這五年計畫的成就,從上面我們可以看見工業的成就,它這五年下來我們的成就是成長了98.3%,每年的平均成長率是百分之十幾點多增長率;然後在農業的部分,五年下來是23.3%,年平均成長率是百分之四點幾。

從這個數字各位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工業成長率遠遠高於農業成長率。我們來看看這個數字,這組數字他說明瞭一個問題是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中共會講說我工業投資的多,所以成長得多。當然不錯,可是中共官方另外有一套說法,就是各位比較熟悉的說法:第一、這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第二、是由於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一五的計畫假設是成功的話,他真的是由於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嗎?不是的。我們這裡不是要幫中國共產黨潑冷水,我們是要把事實還原來看看這個計畫所謂的成就究竟在什麼地方?

稍有一點歷史背景的朋友你們回想一下,中國過去治亂循環兩千年,在這兩千年當中,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個朝代末期的時候都出現了比較大的暴亂,通常是農民運動或是農民革命。

一旦這個社會秩序崩潰的時候,經濟就沒辦法發展,人民流離失所或者死於戰爭;等到戰爭打完了,新的朝代重新建立的時候,他通常採取一個政策--修養生息政策。也就是政治上不太驚動大家,給大家比較大的活動空間,讓大家重新去好好過生活。

在過去農業時代裡面,一旦好好過生活的時候經濟就會慢慢恢復,一恢復首先是農業的部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歷朝歷代,兩千年來基本上都是這樣子。他的特色就是因為那個時候是農業經濟為主。那麼這個時候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看見,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面,我們有對日的戰爭,短則八年長則十五年,完了之後又有國共的戰爭,中間幾乎沒有經過休息,所以前後接連了大概二十年的戰爭,中共現在終於把國民黨打敗,把國民政府打到臺灣之後,他在大陸是應該給老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

所以如果他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的話,經濟自然就會恢復,所以這個一五計畫的成功,嚴格說起來不是一五的成功,是大戰之後的恢復。但是共產黨在這裡有沒有主導性呢?有主導性。他的主導性就表現在他把恢復的重點不是擺在農業,擺在工業而且是擺在工業當中的重工業。所以他產生的結果,就是農工業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扭曲,或嚴重的不平衡。

我們再回憶一下我們剛看的數字,工業發展成長98.3%,農業這四五年下來成長23.3%,中間的差距是四倍多,如果反過來的話可能好一些,也就是如果農業成長百分之九十八點幾,工業成長百分之二十三點幾,這樣會導致一個好的結果。

就是後面如果經濟要再發展的話,那麼他有一條比較強壯的農業的腿在支撐著他;反過來說現在中共因為採取了蘇聯的模式,採取了史達林的模式,然後把大部分的資源配置在工業上,甚至是重工業上,當然也配置了資源和農業,跟農業發展相對弱的多,這種農工失衡,就導致了後面經濟發展進一步的這種失敗,他跟臺灣經驗相差,距離就越來越大了。

我們剛剛談到在中國大陸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他就採取重工業優先的策略,那麼後面的發展更是如此。這套策略我們跟別的國家相比是一個不好的策略,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錯誤的策略 。

我們剛才提到中國大陸的發展策略是重工業、輕工業然後農業;我們有說到別的國家它比較好的發展策略,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跟尖端工業,叫做農、輕、重、尖。

我們如果把過去將近兩百個國家,將近兩百年來的發展策略,我們做個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這兩百個國家裡面,真正經濟發展的比較成功的,一般而言,差不多三十個左右,這當然不包括產石油的國家,那麼產石油的國家他是一支獨秀,石油工業發展的非常好,但其他部分不一定發展的好,也就是他國家整個工業化的基礎並不夠。

那麼我們一般所謂比較好的這些經濟體,它是內部的經濟發展,它是配套成型的。內部市場跟外貿成一定的比例,對外的依賴不會過重,然後國民所得到達一定的數字,然後平均分配也相當的好,到達這些指標的我們稱為經濟發展的比較好的。

所以在這兩百年當中,將近兩百個國家裡面,比較成功的只有三十個國家,這三十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比較好,通常都是走農、輕、重、尖這條道路;我們並不是說你只要走了農、輕、重、尖就保證成功,我們不這麼說的。

我們說的是,如果你採取農輕重尖的話你有成功的機會;反過來說,你走的不是農輕重尖的話那你應該是不會成功的。從過去很多國家案例,我們這兩句話基本上應該站得住腳。

那麼先讓我們進一步看看所謂農、輕、重、尖它是怎麼走的?任何國家要發展工業或者進行工業化、進行現代話,他首先要有一個比較堅強的農業基礎,第一步他要進行土地改革,基本的方向就是把土地從國家的手上或從大地主手上拿出來然後分給老百姓,造就自耕農,然後提高他們的生產誘因,然後農民願意去生產了,農業的產量慢慢的提升了,這時候政府再投資金下去,改善水利、改善稻種或是麥種,或改善農作物各種的抗蟲的能耐,抗寒的能耐等等,然後改善水利,做這些事情。

到達一定程度之後,他的產量會逐步提升、逐步提升,這時候政府開始抽稅了。政府對這方面抽稅,他的目的是要從這裡拿出資金來,然後投進工業裡面去,這是任何國家要走上工業化當中,它有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

大陸的朋友如果對馬克思的理論有一點點瞭解的話,他說的就是是最早資本積累的過程,有時候稱為原始的資本積累過程,所以對一個農業國家來說要累積資本他沒有別的來源,他只能從農業部門來,所以他用剪刀叉的方式、用重稅盤撥的方式去盤撥農業,然後最後把錢擠出來,擠出來之後投進工業去。

(待續)

(據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中原大地世紀回眸節目錄音整理)(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