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5-10-14 18:54:00作者:
德國大選後持續三週的政治僵局,在各大政黨磋商後,終於在本週達成協議,組成聯合政府。這個歐洲大國出現了政權更替,基督教民主聯盟(聯盟黨)主席梅克爾將擔任下屆總理,連續擔任德國總理七年後,施若德正式宣布不在政府任職。新政府難免會調較其外交政策,這將影響國際政治局勢,其中中國也難免受到影響。
據亞洲時報報導,根據各黨派達成的協議,聯盟黨除了將掌有總理和內閣秘書長兩席職務外,還會佔據國防、內政、經濟、教育、家庭、消費者保護和農業等六個部長職位,聯邦議院議長也將由聯盟黨人擔任。落敗的社會民主黨將得到外交、財政、勞工、司法、衛生、交通、環境、經合發展八個部長席位。
報導指出,梅克爾與施羅德在外交範疇上的多個重要觀點有很大的出入。在跟美國的關係上,施羅德立場反美,對伊拉克戰爭的反對立場尤其堅決。梅克爾卻非常親美,她極力支持美國出軍伊拉克。
不少分析都認為,在梅克爾領導下德國將回覆聯盟黨前主席科爾執政時的親美政策,這將直接影響新政府的對華政策。
施羅德在執政的七年中,幾乎每年都到中國訪問,在國際問題上絕少配合美國,向中國施加壓力。但不少觀察家認為這情況將會改變,梅克爾極有可能在某些問題跟美國聯手對付中國。
最明顯的是人權和民主問題,由於聯盟黨建基於基督精神,標榜人權和民主,而梅克爾本人又出身於民主運動,若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不採取批判立場,將很難向選民、甚至是她自己交待。
另外,在對華軍售問題上,施羅德主動提出解禁,歐盟各領導人去年十二月大致上同意在今年六月份前解除禁運,後來礙於美國向歐盟施壓,威脅稱若歐盟解禁,美國可能對歐盟實施制裁,故解禁問題至今仍在磋商中。
在這問題上,德國新政府極有可能轉向同情美國,不再支持解除對華禁運,沒有德國在歐盟內展開遊說工作,中國短期內獲歐盟各國解除軍售禁令的機會顯得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