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他性前提基礎上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給自己奠定了未來幸福的基礎。修煉界講德大福大,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做了好事,不是積德了嗎?積下了的德,就是這個生命未來福份的源泉。
這是從這個角度講,換一個角度講,遵守道德也是獲取幸福的必要條件。
其實,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在一定範圍內的慾望滿足是幸福,超出這個範圍就是刺激,從而導致空虛,最後還是陷入了痛苦中。而道德恰恰起到約束人的不正當慾望的作用,在這一點上,道德同樣使人獲得了幸福。
比方說,拿吃來講,人們吃葷的,吃素的,吃咸的,吃甜的,吃酸的,吃辣的,等等等等。當生活水平達到了隨心所欲的滿足吃的慾望後,人們開始不吃剩的了。把剩飯剩菜倒掉,每頓都吃新鮮的、可口的,不順口的同樣遭到拒絕而拋棄。其實,這時人們開始損德了,只是一時還看不出來損德後的利害關係。因此,吃剩的東西照扔不誤。慢慢的,人們開始尋求吃刺激的東西了,什麼鴨子舌頭啦,耗子爪啦,貓尾巴啦,等等,這時已經不是吃味道了,而是吃虛榮心了,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擺闊氣派為主了。一直發展下去,甚至吃活猴子的大腦,以致專門吃嬰兒胎盤,美其名曰:補養身體。所以,社會上甚至出現專門為生產胎盤而懷孕的女性一族。看看,這不是明顯的導致社會道德敗壞嗎?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道德的下降,隨之帶來的,不止在吃上下功夫,穿的也開始講究了,什麼這個狼,那個鳥,這個鱷魚,那個烏龜的名牌都掛在身上。致使不少人趾高氣揚,挑剔,再挑剔的吹毛求疵。
生活自動化、電氣化、現代化、潮流化等等,不一而足。內心的狂躁,目空一切的狂妄,不亞於奢靡的帝王。
勢必而來的,就是進一步滿足兩性刺激。追求新鮮的,尋求浪漫的,朝三暮四的扯三拽倆,哥呀妹呀的,顛三倒四。整個人倫被徹底拋棄。
幸福嗎?冷靜下來回味一下,空虛。夜深人靜時,極度的空虛,在靈魂深處莫名其妙的無法排斥。
丟掉這些,踏踏實實的生活,兢兢業業的工作吧,做不到,浮躁的靈魂無法適應恬淡了。
為什麼?因為心靈已經擺脫了道德的束縛。開始就是從無節制的基礎上,慢慢發展到了窮奢極欲。尋求刺激的要求是剎不住車了,滿足慾望的心裏是不能自持了。
而傳統道德講究的,恰恰是自律、節制、節儉、有序。從大處講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謙。具體來講,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敬婦順,朋友信義。生活上以勤儉持家為主,杜絕奢靡浪費。
同時,傳統的道德強調,吃苦耐勞,樂天知命。這些東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
比方,從生理角度和心理感受上來講,人對良性刺激也是有上限域值的,在一定的範圍內的感受是快樂,超出這樣的感受就是刺激,以致是痛苦。而且,人們生活中都體驗到,任何一種單一的生活內容,都最終導致人們的厭煩。所以講,生活需要調劑。其實,說白了吧,人類沒有痛苦,也就體會不到什麼是幸福。如果在高層次上的法理來講,這是相生相剋的理造成的。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其實是獲取幸福感受的根本。
而人類的本能是,迴避痛苦,追求幸福,這樣,無限度的追求那些被人類賦予了所謂幸福內涵的東西,就成了人們的必然。最終難免不是對慾望的放縱。而這樣發展下去,又走入了另一種痛苦的深淵。
而傳統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讓、節儉、吃苦耐勞,恰恰能夠避免人陷入那種無度的縱欲之中。是調劑人生活,是使人精神充實的有力保障。而樂天知命,使人能夠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拋棄了無謂的慾望得不到滿足而帶來的煩惱。
可見,傳統道德與人類幸福是息息相關的。
相應的一個社會現象是,許多家庭優裕的青年,往往是生活在空虛的縱欲中,其實,就是拋棄了傳統道德,帶來的一個必然。
也不知為什麼,一向以吃苦耐勞、尊長愛幼著稱的中華民族,幾十年來,對下一代的教育中,很多都以極盡能事的溺愛子女而為之,助長了當今的許多中國的青年人放縱慾望,為所欲為,吊兒郎當。這不能不說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