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我步入二年級的門檻,才漸漸感覺到,讀書對我來說,將不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壓力。錢鐘書先生說:「化忍受為享受,是精神對肉體的最大勝利。」我則相反,一直以來的享受,倒快變成了忍受。
這種感受主要來自於讀博士的壓力太大。
首先,發論文--僧多粥少。學校要求博士生在讀期間,必須在核心期刊發兩篇論文,或者在權威核心期刊發一篇論文。如果在讀期間沒有達到上述要求,則畢業時只有畢業證,沒有學位證。上幾屆已經有好多師兄師姐因為這個原因,只能帶著畢業證走出校門。公開發表論文是應該的,這是對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學校有這個規定可以理解,學科進步人人有責,然而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中國有多少大學,擴招之後,每個大學又有多少研究生,而核心期刊和權威核心期刊總共才有多少?再細分到一個專業領域內,權威核心期刊就那麼幾家,想組成個北斗七星都難。能在上面發論文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和學術界的泰斗級、重量級人物,我們想在那裡發論文真是自不量力。核心期刊數量倒是多一些,可是還有那些普通導師呢,他們還有評職稱做課題的任務,也要求發論文。這些老師已經在領域裡面有了一定的影響,就是這樣,他們發一篇論文都不容易。託人找關係的事情早就是公開的事情。等輪到我們這些後生晚輩,還哪裡有地方?
其次,論文選題--人多地少。現在學術界呼喚擺脫平庸,畢業論文選題要發人所未發,要求有重大創新和突破,要求有新意。問題是,現在從事同一領域研究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想像中的程度。就像種地,土地面積就那麼點,人卻越來越多,連壟溝裡都種上菜了,邊角地都開墾出來了,還哪有我們下腳掄鋤的地方?重大創新,真是難上加難。現在我們這些進入開題階段的同學,整天想的就是創新、重大創新,簡直都快做病了。一個一個的,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差披髮行吟澤畔了,生活多麼美好,都已經離我們太遙遠。真是「幸福的人個個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了」。
再次,讀博士的動機和目的也有幾種,一類是在職的,他們一般年紀較大,因為有固定收入,也不必為畢業去向擔心,而且一般都是因為在教學上有不足,才選擇來充電。他們有積累、有基礎、有方向,所以相對比較適應。麻煩的是,他們身兼數職,學習時間一般不能保證。再者就是像我這樣應屆上來的,開始還覺得自己年紀輕輕就能讀博士,心裏挺驕傲,等到真刀真槍開始上戰場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優勢少到只有年紀小這一點了,說起來這壓根算不上什麼優勢。應屆生細分一下,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真的喜歡專業,比如我,讀博士最主要是因為喜歡,所以學習起來心裏壓力相對還算小,只是疲倦,但還不至於厭倦,但是現在也已經快受不住了。另一種是功利目的,上博士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但是現在博士畢業,就業形勢根本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甚至相當糟糕,而這些人當初選專業多半是出於實用考慮,所以學到最後都產生厭倦情緒,內心裏牴觸當然不能學得好,隨之而來各方面壓力都很大。
其實,我想每個人來讀博士,不論出於什麼目的,能到這個程度,主觀上都希望能做到最好。但是目前學術界狀況也比較混亂,有些時候,寫畢業論文和發表論文,不是單純個人努力就能解決的,各種形式的學術腐敗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有個師兄說得對,應該把教學和科研人員分開,大家各司其職,才能提高效率出成績。難道就不能讓我只是因為喜歡而來讀博士麼?現在才明白,所謂博士是「第三種人」是什麼含義,並不是說讀博士怎樣,而是說讀博士這一階段,所要承受的壓力,會讓人變得比較可怕。
說實話,我很想好好學習,而且我一直也在努力地好好學習,我最大願望就是能夠按時畢業,做出一份讓自己和老師都滿意的論文,但是我仍然擔心,我或者不能順利畢業,或者兩年之後,我做出來的仍然是學術垃圾,浪費紙張。如果真是那樣,那我現在還在這裡做什麼?我這不是浪費我自己的生命麼?我的青春,我生命當中最美麗、最有創造力的年華都留在校園裡,我所付出,與我的所得,不能成比例,我不能在我喜歡的東西裡找到樂趣,我的興趣就要變成我的負擔,那麼我這樣做到底還值不值得?
我不知道對專業的興趣還能幫我還能堅持多久,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動力能讓我支撐下去。我很鬱悶,而同樣鬱悶的同學說出一句經典的話:「讀博士把人變成鬼,博士畢業把鬼變成人。」
由於連日來埋在專業課的書山裡,我幾乎失語,感覺連作文都不會寫了。上面這些文字,看起來都零零碎碎的,自己讀起來都彆扭,我已經找不到能順利流暢表達自己思想的詞語了,我幾乎語無倫次。如果你看不懂,就當我什麼都沒有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