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輝煌的憤青事件
街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
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詫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
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以上是汪精衛27歲時謀刺清攝政王載灃被捕後在監獄中寫下的一篇慷慨悲歌的詩,他早年的確曾經是一位神情激昂,意氣飛揚,少年得志的英雄。
單舉一例,汪精衛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革命,最為引入注目的就是參與了刺殺清政府肅秦王,在當時可謂是標準的憤青傑作。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 1908年冬季,革命已經進入最困難的時刻,六次武裝起義相繼失敗,大量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此時梁啟超等保皇黨乘機攻擊革命黨的暴力革命,批評革命黨領袖是唆使別人送死而自己謀取名利的「遠距離革命家」。27歲汪精衛作為同盟會中堅分子,正值年輕力盛,血氣方剛,一方面出於對保皇派勢力譏諷的回應,另一方面出於維護孫中山先生黨內的威信,在此情況下,汪精衛站了出來,主動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家」。 汪精衛在行刺出發前著有《致南洋同志書》,其中的一段話, 「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在當時的革命軍中,被流傳為佳話。汪精衛的刺殺以失敗而告終,被捕入獄,海內外對孫中山同盟會的看法大為改變,梁啟超的「遠距離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們重新樹立起了對革命黨同盟會的信心。可以說當時同盟會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衛犧牲自己的烈舉挽回的。如果當時汪精衛被清廷處死,歷史告一段落,汪精衛毫無疑問要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憤青英雄,永遠載入史冊,然而歷史卻與汪精衛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二、民族緊要關頭的「右派」精英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是汪精衛由一個標準憤青走向「右派」精英的「分水嶺」。從主戰派到主和派的轉變,汪精衛被烙上了「右派」精英的烙印,最典型的就是其本人的「曲線救國」思想,這種思想將「右傾」精英的所有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
1、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汪精衛認識不到的日本侵略本質。汪精衛出逃河內後,曾發出過全國通電(眾所周知的艷電)。在通電中汪精衛向全國通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求。」回顧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前後,應該說中國的民主革命與日本有著極大的淵源,但是孫中山先生對日本的侵略歷史非常清醒,而作為孫先生的追隨者的汪精衛卻受到他自己思想認識的侷限。孫中山對於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割地加賠款事件,對於日本的侵略本性有著充分的認識。然而做為總理信徒汪精衛何以如此天真幼稚呢?抗戰初期汪精衛的國家職務是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主持簽訂過「何梅協定」,「凇滬停戰協定」等一系列對日交涉條約。他在交涉中應該十分清楚日本政府的態度,再加上有偽「滿洲國」既成事實的具體例子在前,汪精衛仍在「艷電」中竭力為日本侵略者表白。這到底說明瞭什麼呢? 這就是他典型右傾機會主義者視野短淺幼稚,對敵人心存僥倖的怯懦表現。
2、對抗戰的悲觀態度缺乏民族自信心。抗戰初期,中國在日寇凌厲的軍事打擊下大片淪陷國土,人民被大量屠殺,軍隊更是被成建制的殲滅或擊潰。必須承認,當時的日本在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戰爭準備等諸多領域都比中國強很多,日本自認為強大,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公然發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同時在國際上,「不堪一擊,很快屈服」也是列強對於中國抗戰前途的共識。汪精衛出逃之前對抗戰持悲觀態度。他認為「抗戰必敗,抗戰必亡」,極力宣揚其「曲線救國」思想,自認為這是中國存亡必須選擇的唯一一條途徑,而且在當時的中國,也被一些人奉為精英理論,廣為推銷,他根本沒認識中國人民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蘊藏的巨大潛能。我認為這是他典型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在對雙方力量(尤其是潛在力量)對比中,過高的看重了敵對力量而過低都看低了自己力量的悲觀主義表現。
此時的汪精衛渾然不覺的被烙上了「右傾」精英的烙印,開始了他在賣國路上的一系列表演,而最終淒然死在了當時的敵對國家--日本的懷抱。
三、漢奸路途上的不歸之客
從標準憤青,再到「右派」精英,那麼又是一種什麼力量將汪精衛推上了漢奸的不歸之路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汪精衛自己為自己潑下了濃濃的筆墨。
1、保守封閉的思想觀念。國民政府不管是蔣派還是汪派,在「內憂外患」觀念上如出一轍,「先安內後攘外」也是汪精衛在民族生死存亡緊急關頭的思想理念,然而比蔣更加出類拔萃的是,汪精衛在這個時候拋出了獨樹一幟的「寧可亡國也不亡主義」觀念,這裡的「主義」即指「民主,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亡國當然指的是中國的滅亡了。我的看法是,孫先生的「三民主義」是為了什麼?它是為了救中國,為了使中國強大,亡了國,這三民主義還有什麼用?果然,日後在汪與日本的談判中,日本一再明確表示「三民主義是支那反日、排日力量的源泉,新政府不能公開讓它做為建國的口號。」汪偽政權的建國綱領立即就變成了 「和平反共救國」,多具有諷刺意義啊。當時汪精衛很反感「單純抵抗論」,他認為「在野的勿唱高調」,說中國現有軍備與日本相比「等於弓箭與機槍」,如果貿然與日本宣戰,「必將演成義和團之第二」,日本方面果然鼓掌歡迎,紛紛叫好,汪的漢奸形象終於樹立起來了。
2、日本「梅工作」統戰謀略的成功誘降,這也是最終導致汪精衛晚節不保的客觀原因之一。可以這樣說,抗戰前夕日本方面的統戰分化工作十分卓有成效,這個工作對於日本來說比增加了日軍10幾個師團的力量還更有現實的意義。日本出於對中國的野心,幾乎對中國所有政治勢力都下過功夫。「桐工作」主要是針對蔣介石,「知白工作」,因由土肥原負責,又稱「土肥原工作」,也相繼做垮了許多中國政壇上許多政客的抗日思想,其中也穿插了軍統在抗戰中間諜戰的一個側影,這裡就不多說。而這些所謂「工作」的條件內容是什麼呢?就是日本單方面畫了一個餅,並稱其為「和平運動」,這些餅同樣也被高高的掛在了汪精衛的眼前,日本方面稱其為「梅工作」,日本的「和平運動」許諾的內容就是 「從中國撤軍」;「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日中經濟互相提攜」,最為成功的就是針對與汪精衛的「梅工作」。簡單的說,日本對汪精衛的誘降是煞費苦心的,然後呢,他們也為汪主席做了一個結實的繩套,然後就由不得汪精衛做主了。繩套一點一點收緊,最後汪主席想喘氣就要跟日本商量了。日寇開給汪精衛的條件一開始很寬鬆,從梅工作的許諾到《日華新關係調整要綱》,條件一天天起了質的變化,汪精衛此時已經感到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簽訂了賣身契約的汪精衛是個什麼狀況呢?沒有吧辦法呀,他就只能在中國如火如荼抗日救國的背後,暗自流淚,他開始感到自己離漢奸的確是不遠,可憐。
3、性格缺陷在處理黨內矛盾的意氣行為。將汪矛盾深刻而不可調和,在這裡我不想扁斫汪精衛的個人人格,權力之爭不完全就是利己之爭。將汪在黨內都一向標榜為總理信徒,都自認為有繼承孫中山先生遺願的決心與能力。通過蔣汪對抗的對抗歷史還可以看出,汪性格的缺陷造就了他另外一個缺點。即在對抗中缺乏連貫性和堅定性。汪多次「出賣」他的盟友(唐生智應該深有體會),在面對軍事打擊和政治誘惑下站不穩腳跟,時常出爾反爾。這使蔣介石多次輕易擊敗他。當失敗後,汪採取的措施往往都是憤然出洋,不是法國就香港。等國內又出現反蔣勢力的時候他才回中國參與,所以汪對蔣的對抗總是在「從零開始」。這是導致他對抗失敗和日後成為漢奸的一大原因之一,權力的角逐,汪精衛逃到河內另起爐灶,國民政府領導全民抗戰關鍵時刻,他起到的作用就是分化與削弱了抗戰的領導力量,客觀上,起到了一個漢奸的作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