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紀中葉,原在中亞大草原一帶出沒的匈奴人在伏爾加河外出現,首先征服了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阿蘭人,然後大舉向東哥特人領地進攻,推翻了東哥特人在頓河和德涅斯河之間建立的帝國。約公元376年,他們擊敗居住在現羅馬尼亞一帶的哥特人,到達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邊界,由此拉開了中古歐洲史上持續了二百多年的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匈奴人似乎個個是天生的騎兵,他們常年像膠粘在馬背上一樣,酷愛騎馬打仗。匈奴人的騎戰具有高度的機動靈活性,經常像旋風般吹來,轉眼就席捲而去。凡是被他們的鐵蹄踐踏過的地方,必定留下一片廢墟,大量人口被殺,財物被劫奪一空。
匈奴人到來之前,東哥特人從未和騎兵交戰過,也沒見過如此迅猛的攻勢。在匈奴騎兵排山倒海的打擊下,東哥特人落花流水般地向西逃竄,直至多瑙河邊。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些逃亡者又沿途打擊西哥特人的部落,把他們連根拔起,驅趕到更向西的地方。
很快,在西哥特人逃竄的路線上,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像滾動的雪球,接連不斷地向西湧去。匈奴人的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給驅動起來。
在匈奴人的攻擊下,大量日耳曼人蜂擁逃向西方,以期在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西哥特人後來經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色雷斯一帶避難。令羅馬人懊悔不已的是,這些湧入的西哥特人對羅馬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和隱患,也為後來的羅馬帝國滅亡埋下了禍根。
匈奴人在給予歐洲第一次沈重打擊之後,便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以匈牙利平原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一個匈奴帝國。入侵歐洲的匈奴王是阿提拉,他是匈奴最偉大的統治者。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征服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公元432年,各匈奴部族的領導權集中在魯奧的手裡,公元434年,魯奧死後,他的侄子阿提拉擊敗了其長子布萊達,繼任匈奴最高統治者。
據歷史記載,阿提拉雖表面粗野,但內心卻被多年的外交、政治和軍事角逐磨煉得十分細膩。阿提拉為人狡詐,野心勃勃,其殘暴凶狠程度使整個歐洲都在他面前發抖。他的兵鋒殺到哪裡,哪裡就意味著血流成河。歐洲人稱他為「上帝的鞭子」,把他看成是專門來懲罰人類的煞星。
公元441年,阿提拉對巴爾幹半島東部實施了一系列致命的打擊。匈奴人摧毀了多瑙河畔的許多城市。數年之後,當羅馬使者經過此地時,仍可見岸邊纍纍白骨,城內屍臭熏天。此後,高盧地區許多城市都未能免遭厄運。他們侵佔了多瑙河地區之後,於公元442年被著名的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擋在色雷斯一帶。
公元443年阿提拉再次發起進攻,長驅直入帝國腹地,擊潰了東羅馬帝國的主力軍,兵鋒指向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萬般無奈之下與阿提拉訂立和約,阿提拉強迫東羅馬帝國支付6000磅黃金,並將每年要繳納的貢金增加兩倍以上,即以後每年向匈奴人納貢2100磅黃金。
公元445年,阿提拉害死兄長布萊達,成為匈奴帝國的獨裁君主。
公元451年初,匈奴大軍渡過萊茵河向西挺進。這時,羅馬大將艾提烏斯與西哥特國王提奧多里克一世達成合兵抗擊匈奴的協議。匈奴人的鐵蹄踏過比利時,橫掃高盧北部的阿拉斯、梅斯等地,這些城市均化為一片廢墟。阿提拉親自率領大軍猛扑高盧中部要鎮奧勒利亞尼,一連五週猛烈攻城,就在守城的羅馬軍隊即將崩潰之際,羅馬後期最偉大的統帥艾提烏斯率領羅馬軍隊主力與西哥特聯軍趕來救援,及時擋住了匈奴大軍的攻勢。6月20日,兩軍在沙隆平原上相遇。
這裡是南下高盧縱深地區的一個大缺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阿提拉工於心計,想藉著平原之勢,利用騎兵優勢把艾提烏斯及其聯軍一舉殲滅在此處,然後順勢南下,一舉攻下羅馬。他把部隊分為左、中、右三部分,採用中間突破的戰術,親自率領匈奴主力居中路,左、右兩路則由匈奴軍及其附庸的混合部隊構成。艾提烏斯先按兵不動,待他看出阿提拉的戰術後,便把羅馬步兵方陣置於中間,而將羅馬騎兵與西哥特軍部署在兩翼,並相應地做了兩翼進擊的部署。
大戰開始不久,阿提拉見戰鬥呈膠著狀態,便令中路的匈奴騎兵全力衝陣。憑藉騎兵的優勢,匈奴軍在苦戰中稍稍佔了上風。在這關鍵時刻,指揮作戰的西哥特王提奧多里克正縱馬馳驅,突然從自己隊伍中飛來一支標槍,擊中他的要害,他翻身落馬,不幸被亂軍踩踏而死。他的戰死激起了西哥特人的憤怒和決一死戰的決心。西哥特軍像殺紅了眼一般拚命戰鬥,從側翼發動了猛烈的衝擊。傍晚時刻,匈奴人漸漸招架不住,羅馬與西哥特聯軍反敗為勝。阿提拉見情況不妙,便藉著黑暗的掩護衝出重圍,狼狽逃回用戰車圍住的營地。根據歷史記載,這次戰役雙方死傷達165000人。沙隆之戰是阿提拉這條戰無不勝的「天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慘敗。有人評論說,正是艾提烏斯在公元451年沙隆大戰的勝利使西羅馬帝國免於滅亡,否則歷史將可能改寫。
公元452年,阿提拉經過休養生息,死灰復燃,入侵義大利,劫掠包括阿奎萊亞、帕塔維翁、維羅納、佈雷西亞、貝加莫、米蘭在內的許多城市。由於天災和瘟疫,這才迫使匈奴大軍的鐵蹄未能踏平整個亞平寧半島。
阿提拉在連年征戰中,每踏平一個城市,都要搶掠大批的金銀財寶。到公元5世紀中葉,匈奴帝國已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當時世界上最豪富的大帝國,匈奴王阿提拉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大權勢與最多財富的人。有人統計,在這近十年裡,僅東羅馬上貢給匈奴王的黃金就達21000磅之多。由於匈奴人一直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習慣,不事建築,沒有更多的開支,而阿提拉又有收藏珍寶的嗜好,因此匈奴人從各地掠奪來的金銀和珍寶大多保持著原有的形態。「匈奴王的珍寶」早已是聞名於世的一筆巨大財富。而且阿提拉厲行嚴酷的專制制度,其臣民稍有不合其意者即遭嚴懲。因此在匈奴王國內部,他的珍寶除他本人和極少數親信之外,根本無人敢過問,更無人知曉其所在。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年之後,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死去。據說是來自東羅馬的新娘給他暗下了毒藥。他死之後,匈奴人把所有參與埋葬阿提拉遺體和寶藏的工人全部處死,沒有給後世留下一個活口。世人都不知道阿提拉的墳墓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那巨額的珍寶藏在哪裡。
此後匈奴帝國一蹶不振,漸漸淪落滅亡。但是,一個有關阿提拉的陵墓和寶藏的故事卻漸漸流傳開來。人們傳說,在東歐平原的某個不為人知的偏僻山區,隱藏著阿提拉的秘密墓穴,而舉世聞名的匈奴王的寶藏,就埋藏在那地下墓穴之中。但是,它又埋藏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