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州棕櫚灘郡的鄧肯中學,每天下午都一幫12歲到14歲的孩子,同一門難學的語言--漢語較勁。這幫孩子似乎在同漢語展開一場激戰,但獲勝的好像總是這門難學的語言。
一位名叫科貝(Chelsea Kirby)女孩臉上寫滿了發愁的表情,說:「太難學了,尤其是那些符號。」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的(NPR)文章說,科貝所說的那些符號,指的就是漢字,只能用漢語拼音組成拼出漢字,而這些拼音又帶著不同的音調,音調的變換也意味著字意的不同。
這些孩子的漢語教師付老師(Parkhee Fu)一邊解釋一邊打比方說,Ma這個字,即是媽的意思也是馬的意思,只是根據音調的變化而含義不同,「你們都不想把媽媽叫錯了吧」。
既然這樣「彆扭」,為什麼這幫孩子還要學習這門以難學而著稱的語言呢?一些孩子們回答說,來上漢語課純屬「偶然」,因為他們以為這是門好學的語言。也有同學說,自己也不知道究竟為什麼要學漢語。但一位快12歲的名叫里特納(Pedro Rittner)的學生說,「我認為這個課程非常好,因為漢語是個熱門語言。現在,像銀行一樣的業務都把工作轉到中國,所以學習漢語將成為一個真正的優勢。」
里特納所在公立學校就是全美眾多普及漢語教學計畫的學校之一,這所學校的李校長(Joseph Lee)介紹說,去年全美國共有1.6萬多孩子開始學習這門被15億人所說的語言--漢語,所以,「我們現在就得迎頭趕上」。
李校長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本《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弗裡德曼(Thomas Friedman)所撰寫的《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的暢銷書。弗裡德曼花了一年工夫並親自到印度班加羅爾與中國上海等地考察,得出中國和印度正在挑戰美國的結論。對美國商界來說,中印兩國都成為注視焦點,是「機遇」和「挑戰」相結合。
弗裡德曼在書中說,中印兩國和美國「不在低層,而在高層展開競賽」,兩國正在「人才建設」上迎頭趕上美國。他在矽谷經常聽到「B to B」(Back to Bangalore)和「B to C」(Back to China)的信號--高科技人才正在不斷從美國返回班加羅爾和中國。文章說,弗裡德曼的評論或許正在推動美國的漢語教學,一些教育家確信,學習漢語將會給美國學生帶來一種優勢。
擁護美國公立學校開設漢語課的人指出,美國汽車製造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汽車製造業在中國市場與規模較小的韓國汽車製造商展開競爭時,他們很快就失去了優勢。美國亞洲社會教育項目負責人列文(Michael Levine)指出,韓國人的優勢不僅僅是在文化上,而且在語言上和其它方面在與中國人做生意時,都給了他們許多優勢。列文說:「這並不是說他們的產品如何好,而是他們在生意上進行了精心的準備。」
為此,華盛頓已開始在漢語教學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參議院已通過一項議案,將向漢語學習項目撥款10億美元,並幫助培訓新的漢語師資力量。但現在來看,華盛頓這些措施還無法滿足學習漢語的需求。芝加哥一些學校已無法等待華盛頓遲遲無法到位的資金,已有3000多名學生開始學習漢語。其中許多孩子都拉丁後裔,他們一邊學習西班牙語,一邊學習漢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日前舉行的全民教育高層會議上指出,「漢語熱」正在世界範圍內持續升溫,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達到3000萬,共有 1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有漢語課程。這種勢頭有增無減,學漢語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年齡最小的僅8歲。
但漢語熱的興起,也有不少人對美國公立教授這門「沒有多大用處」的語言持懷疑態度,一些學生的家長也對此很到非常困惑。一名佛羅里達州的學生家長表示,她對兒子學習漢語掌握這門外語的技能感到「很懷疑」,「坦率地說,我看不到在哪些地方能用上漢語,即使中國已變成了一個大國,但那裡所有人都會學英語。我相信中國都能講英語。」
其實,目前中國學習英語的人數據估計應該在1億人左右。一些對美國學校教授漢語的批評者強調,美國學校更應該更重視數字和科學教育,其理由是:語言來來去去,而那些基礎技能卻總是必須的。不過,芝加哥負責漢語教學項目的戴維斯(Robert Davis)則反駁說:「即將將來不去中國的摩羅托拉工作,我們也要求我們的學生瞭解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再者說,學習漢語也會讓這些學生開開眼界。」
文章最後說,然而,對於一些學生家長來說,他們可不想只是讓孩子開開眼界,他們已有更遠大的「抱負」。他們已雇佣了一些能講漢語的保姆,來照顧他們的嬰兒,希望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一個好開頭,好讓他們提早進入這個已被稱為「中國人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