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致詞時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學習雷震先生對價值順位的抉擇,民族的情感便能在我們的文化、社會和政治生活中找到適如其份的位置,而不致受到干擾、或者凌駕當前我們仍需追求的標竿:也就是自由人權的維護、社會正義的伸張、以及民主憲政的堅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更積極團結臺灣,心手相連,大步的邁向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康莊大道!
總統也指出,雷震先生用他的一生、理念和實踐,告訴我們,在哪裡出生、從哪裡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是民主人、都是自由人,我們堅持民主、自由、人權,不分黨派、族群或貴賤。他相信,這也應該是「公益信託雷震人權民主基金」未來努力的方向。
總統指出,民主化是一條漫長而沒有終點的道路,只能往前,不能停歇。即使最先進的民主國家,至今也仍然努力深化民主、強化人權。在臺灣,狹義的民主化固然開始於八0與九0年代,但廣義的民主化過程則早在一九二○年代日治時期就已經開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以及眾多的社會運動團體,都為今天的臺灣民主紮下了堅實的根基。
總統表示,雷震先生是一位自由主義者,同時,也是一位民族主義者。像許多知識份子一樣,雷震先生在政治理念和民族情感之間,也有過困難的掙扎和抉擇。但他最後選擇了民主、自由、人權和憲政,而把自己的民族情感置於其次。為了民主、自由、人權與憲政,他在1972年發表《救亡圖存獻議》,建議宣佈成立「中華臺灣民主國」,實行民主政治,並且同步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新憲。他甚至表示反對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建立類似所謂大英國協的關係,也不贊成以所謂「自治領」的方式來界定雙方的關係。原因無他,正因為他把民主自由的價值優先擺在民族情感之前。他就像一位先知,早已看到當時威權的臺灣比起極權的中國,擁有有更廣大民主化的空間與機會。
總統並表示,在這裡講到這段史實,不是在為任何特定的政治立場來說話,而是在提醒國人同胞,雷震這種以自由、民主及人權為優先的認識及其實踐的可貴。阿扁並不否認,民族或族群的情感是人類可貴的情操,但如果我們能夠學習雷震先生對價值順位的抉擇,民族的情感便能在我們的文化、社會和政治生活中找到適如其份的位置,而不致受到干擾、或者凌駕當前我們仍需追求的標竿:也就是自由人權的維護、社會正義的伸張、以及民主憲政的堅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更積極團結臺灣,心手相連,大步的邁向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康莊大道!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