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易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貼,說了一下事情的經過以及歷史上關於空城計的一些說法和事例。大致說法是:歷史上空城計是有的,曹操的一例和文聘的一例都算作空城計,這早有人說過。還有人說最早的「空城計」,發生在公元前666年。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篇》,也列舉了《南齊書•高祖紀》、《舊唐書• 良吏傳》和《北狄傳》的三個空城計例子。等等。偏偏只有《三國演義》上寫的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
東南一簫本來對靠演義之類學習歷史的人非常佩服(他們不用青燈獨火苦啃幾千萬字的25史就能通曉歷史,能不佩服乎!),現在才知道還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他們自以為25史倒背如流,卻不知自己毛病在何處。套用《金瓶梅》裡王婆的一句話,叫做:能見40里外蜜蜂拉屎,出門卻叫癩像絆了一跤--原來覷小不覷大也!
事實上正如易先生和那位網友所說,雖然歷史上諸葛亮沒有使用過空城計,但空城計在歷史上確實有,(連智能abc漢語輸入法裡,鍵入kcj三個字母,馬上就能跳出空城計三字,可見其影響不小也。呵呵,一笑),而且還不少見。東南一簫願意不揣淺陋,將之梳理一下:(易先生所說的曹操的空城計和那位網友說的文聘的空城計,在易先生的博客上已說得很清楚,在下就不多嘴了。)
公元前666年的「空城計」,是這樣的:東周惠王11年,南方大國楚忽發大軍,兵車六百乘,在令尹子元的率領下,浩浩蕩蕩殺奔鄭國而來。鄭國君臣聞聽此訊,一時間十分慌亂,有說楚國太強大了,打是打不過的,只能和它議和;有說硬打肯定是不行的,只能堅守請別國援助;有說趕快走往別城吧,暫時避開這些野蠻人再說。唯有宰相(當時鄭國稱正卿)叔詹雍容地說道:怕什麼,楚人有幾根肚腸,俺都知道,俺自有計破他!於是叔詹一邊派人火速向鄰國求救,一邊不慌不忙地安排佈置。當楚國先鋒一路勢如破竹殺到鄭國城下時,忽見鄭國城門大開,只見城中百姓來來往往,平靜自如。城內城外竟不見一個士兵。楚國先鋒見此,不知鄭國在搗什麼鬼,自己先鋒部隊人不多,可不敢貿然。連忙吩咐離城五里下寨,等待大軍到來。等令尹子元來到,聞聽此事,登高一望,忽見鄭國已經城門緊閉,城頭上旌旗林立,甲士如雲,劍戟耀眼。楚人大吃一驚,第二天又聽說齊國、宋國、魯國都出大軍來援助鄭國了,楚軍只得回去。
陋史氏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空城計」曰:「泛指掩飾力量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故此,真正的空城計應該是城內基本無兵或者兵力相對於敵人十分微小聊勝於無。而當時鄭國雖然不及楚國強大,但都城內力量卻並不空虛(相對於楚國前鋒部隊,尤其如此)。其大開城門,無非是在城內埋伏士兵,想誘楚軍先鋒進城耳。當楚國大軍一到,城門馬上關閉。故此,此事只僅僅有一點空城計的外皮,或者說,給後人提供了真正實施空城計的一種模式,其本身還難算空城計也。
再看錢鐘書先生《管錐篇》裡舉的三個例子:
公元430年(宋元嘉七年),宋文帝劉義隆派大將到彥之北伐。初期大勝,宋軍收復了黃河以南的所有土地。後來卻大敗,到彥之狼狽南還。(陋史氏按:元嘉北伐,是晉室南渡後南朝希圖收復北方的最大規模一次行動,惜乎正逢北魏強大,軍事戰略又有誤,導致先勝後慘敗,從此南人不敢窺北。後人讀史至此,往往擊節長嘆!辛棄疾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正詠此也。)北魏軍隊乘勝打到山東,直到濟南城下。當時濟南太守叫蕭承之(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的老爸,故此事列在《南齊書•高祖紀》裡)。北魏數萬大兵殺近城邊,而整個濟南城裡只有數百士兵。蕭承之見事情緊急,連逃跑都來不及,趕緊叫士兵都隱蔽起來,然後大開城門。有人說道:敵人那麼多,關緊城門都不一定有用,這不是玩兒命嗎?蕭承之笑道:正因為關城也沒用,只能這樣賭一把了。結果北魏兵果然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而走。
唐高宗時,有個叫崔知溫的人任蘭州刺史。一次,有黨項人三萬餘眾來進攻蘭州。城內兵力極少,部下十分恐慌,不知該怎麼辦。蕭知溫見此,也無他法,只能舍命博一把了,於是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黨項人見了,怕有埋伏,不敢進兵。結果其他將軍率兵來救,於是大破黨項。
另一件事也與此相似:唐高宗麟德年間(公元665年),有個叫李謹行的人,驍勇善戰,以戰功當上積石道經略大使。一次,吐蕃軍隊十萬人入寇湟中。李謹行手下兵士大部分都樵採去了,城裡基本沒準備。忽然聽說敵人大至,李謹行趕緊命令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見狀,也懷疑有伏兵而不敢進。
陋史氏按:錢鐘書先生治學嚴謹,舉這三件事為空城計,完全當之無愧也。
東南一簫翻閱史書,發現吾們老祖宗腦子真正發達,膽量也真正像姜維一般--比鬥還大(當敵人鋪天蓋地殺將過來時,沒有膽量的人逃都來不及,哪敢大開城門啊!),其他竟然還有不少人也用過此計。特此摘錄一下,供同學們增長歷史知識,也給易中天先生增加點參考材料。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浙江出了夥以孫恩為首的農民造反派,到處攻城略地,殺官屠民。朝廷派軍隊前往鎮壓,後來當上皇帝的劉裕當時只是一名下級軍官,隨軍前往,屢立戰功。公元401年,這夥造反派打到浙江海鹽。劉裕在海鹽筑城守衛,雖然又多次打敗他們,但城內兵少,敵人屢敗屢戰,劉裕感到不出奇計,終歸眾寡不敵。於是,一次戰鬥下來,劉裕命令趁夜間,把城頭的旗幟全部撤下,士兵全部隱蔽起來。第二天早晨,暴徒又來攻城,卻發現城門大開,城上只有寥寥幾個老弱病殘士兵,有氣無力地站著。農民造反派還算有頭腦,先問一聲:劉裕那小子呢?城上回答:他怕死你們了,昨晚趁黑帶兵偷偷跑了。這會兒大概已經在上海大世界泡咖啡了。城下一聽大喜,想這下可以發財享受了,紛紛不顧一切地搶進城來。埋伏在城門內的劉裕突然領軍奮起猛擊,大敗敵軍。孫恩這才怕了劉裕,狼狽而去。
一百年後的公元503年,南朝已是蕭衍建立了梁朝。這一年,北魏發兵大舉南侵。當時,有個叫馮道根的人,受命擔任南梁太守。馮道根到任之初,就下令趕緊繕修城牆,並四處派出偵察兵瞭解敵情。人們笑他:你何必如此緊張,似乎敵人就要來侵犯一般。馮道根正色道:老話說,小心地提防,勇敢地戰鬥,你們難道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知道麼!誰知,城防還沒修完,北魏大軍兩萬餘人已攻近城下。當初笑馮道根的人一見敵人的聲勢,全都嚇得膽戰心驚,面孔變色。馮道根卻嘻嘻一笑,命令大開城門,自己便服登上城樓。見敵人亂哄哄一片,還沒擺好陣勢,馮道根急令精銳將士二百人出城猛擊,大破敵軍。北魏軍隊見初戰不利,城中又如此狀態,害怕有什麼詭計,趕緊退卻。馮道根又抓緊時機,出兵尾擊,結果竟成功地擊退了北魏人的此次南侵。馮道根也因此聲譽大起,成為梁朝的一代社稷重臣。
李元軌,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四個兒子,封為霍王。史書說他多才多藝,文武雙全。李世民曾拉著這個小弟弟嘆道:你智勇過人,可惜現在天下太平,你無用武之地啊!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久已臣服的突厥人突然起兵反叛,一時唐軍大敗。突厥大軍打到定州城下。當時李元軌擔任定州刺史,見敵人來,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突厥軍隊畢竟缺少文化,沒見過如此陣勢,也不知道漢人歷史上有那麼多虛張聲勢的事例,以為必有詭計。於是當門而止,窺探半天,不敢進攻,最後在半夜裡悄悄溜走了事。
史上最後一件空城計是在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當時唐朝已亡,天下大亂,南方吳、吳越、楚、蜀、閩等小國齊立,互相攻打。這一年,吳越國派兵二萬攻擊吳國的信州。信州城內只有區區幾百兵力,刺史周本見眾寡懸殊,根本不能打。於是乾脆命令大開城門,又在門內挂幾幅破布遮掩,又命令在城樓上擺下幾桌酒席。然後率領手下文武僚佐(可憐這幾個僚佐肯定嚇得面無人色)登上城樓,一邊奏樂,一邊飲酒賦詩。任下面箭如密雨飛來,一個個安坐不動,顧自行酒作樂。吳越兵見如此陣勢,以為必有神人相助,竟然不敢再打,雖然圍住城池,卻中心恐慌,終於悄悄在夜半溜走。
綜上可見,如果算上公元前666年鄭國叔詹那件,吾國歷史上用過的空城計事例剛好十件(呵呵,可見國人歷來喜歡用十計數,如十大景點、十大事件、十大將軍、十大……並非空穴來風也,連這空城計都剛好湊上了它,冥冥中豈非有定數乎)。而且所有空城計的模式基本相同:城內兵少,而敵人大集,於是大開城門。想那冷兵器時代,攻城向來十分艱苦,無論打不打得下,代價都十分昂貴,哪有這種好事,開著城門讓你進去?於是攻者反而狐疑起來,然後害怕,最後一走了之,還自以為得意:老子豈會上你賊當,讓你開著城門騙鬼去吧!這情形和一隻老鼠站在鼠籠前十分相像:籠門大開,裡面一塊香肉。老鼠狐疑半晌,想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還是三十六計,溜為上計!沒想到兵法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真正得意的卻是弱者也。只有那孫恩一夥人不信邪,以為城裡美女財寶在等我,頭腦一熱之下,上了劉裕的大當。有點創意的是李謹行:別人都是偃旗息鼓,肚子裡鬧鬼,他卻是建旗伐鼓,惑人眼目。最有創意的是那周本:又在城門口張掛布幔以疑神疑鬼,又在城樓上奏樂飲酒以示閑暇,惟獨缺少了一個兩旁童子侍立,自己焚香操琴,否則羅貫中必不敢再如此描寫,則《三國演義》將少一精彩情節也。
宋朝以後的一千年,史上再未有關於空城計的記錄。想來大約是史書上記載既多,人們也認清了它的實質,攻城的人知道這百分之九十九是真的和空城一般,再不怕被人忽悠;守城的人也知道這樣干風險實在太大,再沒人敢於捨身一博。但它真正的歸於消亡,應該和宋朝的「靖康之難」有關--靖康二年,金兵再次打到汴京城下。宋欽宗趙桓聽信了大臣之言,任用「神人」郭京禦敵,想用天兵天將戰勝敵人。那郭京大開城門,率領「神兵」亂打一場贏得「神兵」死亡殆盡後,悄悄溜走。金兵不信邪,見城門大開,不管三七是二十一還是四十八,猛然衝將進去。於是東京陷落,二帝被擒。從此大開城門以嚇唬敵人的空城計就成了只能欣賞不能使用的昨日黃花矣!
歷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