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希橢圓形辦公室的所謂首腦會,從十時半歡迎儀式結束,到十一時十六分准許記者進入攝影並準行星方各兩人提問,總共不滿一小時;減掉翻譯時間,兩人各有二十幾分鐘可用,只夠照稿背誦,完全沒有意見的交換。
正如媒體報導,兩國在胡錦濤這次訪美是否「國是訪問」一點上,從去年八月吵起,幾乎惹得美國惱火。幸虧卡翠納颶風給雙方提供了下台階,將胡的訪美行程推遲到今年四月。要知道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強,與一百八十個國家有邦交,而人人都想到白宮做客,光耀鄉里。如果都讓他們如願,布希整天忙於送往迎來,哪還有時間處理國家大事?美國近年來在禮賓制度上力圖減少虛偽應酬,以「工作訪問」取代國是訪問,原因在此。
華府希望將胡錦濤來訪定位為工作訪問,並非有意阻攔或煞風景,而是認為如此可讓他到德州克勞福農場或華府附近的大衛營作客。兩位元首在無人窺伺,毫無拘束的環境下,可以暢所欲言,建立私人感情與互信,或許能有點意外的收穫。
平心而論,這種想法有理,只是中方不能瞭解,或因顧全中國傳統的「面子問題」不肯接受,才造成幾乎不愉快的僵局。
客觀地檢討,雙方只「會」而並未真「談」,必須歸罪於大陸外交體系領導階層的思想僵化,下情難以上達,白費許多力氣拚命為是否「國是訪問」去爭面子,卻可能輸掉了裡子。這不是說中共沒有外交人才,如前後任駐美大使的楊潔篪、章文重等應該都懂得兩種方式的優劣;他們何以不曾據理力爭,局外人就無從知道了。
既然雙方只重申各自觀點,臺灣也只能拿公布的資料來解讀。歡迎儀式中那些「凸錘」事件,如司儀誤將「義勇軍進行曲」稱為中華民國國歌,以及王文怡高聲抗議等,屬於花邊新聞或小插曲。臺灣沒有一家報紙把白宮南草坪歡迎儀式裡兩國元首講話,布胡會後記者會的致詞與答問,或午宴中兩人舉杯前的演說,作有系統的整理報導。同樣地,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演說時,這麼多號稱廿四小時播報新聞的有線電視臺,只有兩家轉播了開始幾分鐘,其後就全改成李全教被指控性侵楊小姐的鏡頭了。雖說有什麼樣的觀眾才有什麼樣的媒體,仍然令人失望。
外交部阿Q式的自我陶醉,以布希並未對臺灣說出重話來安慰國人,完全是避重就輕。這次布希總統雖然沒再像接見溫家寶那次,公開斥罵臺灣,執政者不應沾沾自喜,以為「終統」事件就此結束了。
胡錦濤不但在歡迎儀式上說他讚賞布希「反對」臺灣獨立的立場,在用詞上搶著先鞭(got in the last word);在晤談後公開記者會上,他又特別挑出臺灣問題,強調一中原則,聲稱絕不容許臺灣獨立,處處表現不能妥協的架勢。
白宮午宴結束前舉杯互祝時,胡的演說比布希的講話長了五倍。在季辛吉、章子怡、賴斯、姚明、倫斯斐和關穎珊等賓客面前,胡錦濤從抗戰時美國援華的歷史,談到廿七年前中美建交,再扯到今日兩國錯綜複雜的關係,點出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與大陸作為世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說兩國不但是「利害關係人」,更該是「建設性的合作夥伴」。最後引杜甫登泰山詩句比喻中美關係,雖有些肉麻,仍獲得不少掌聲。
細讀胡在耶魯大學的講詞全文,內容四平八穩,提出「以民為本、自強不息、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四項傳統,但如果他此行目的在於化解美國朝野對「中國崛起」的不安感,想博取一般老百姓友誼,說服力實嫌不足。替他起草的幕僚群雖知中國最早留美的容閎就是耶魯校友,卻不知耶魯曾在湖南辦過雅禮學校(Yale-in-China)。可見大陸的文化斷層現象,至今揮之不去。也因此在西雅圖、華府和紐海文的三篇演講,都有點八股味道。
當然,在次要目的亦即兩國「共同利益」部分,從反對國際恐怖主義,防治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到打擊國際犯罪等,胡錦濤所說的話,布希沒有不讚同的理由。而在經濟、貿易與技術合作方面,中共意在獲取更高級的技術與設備,美國也只聽聽,准或不準是將來的事。在國家元首層次,討論時無須涉及細節。至於美國真正關切的伊朗與北韓發展核武問題,兩人顯然沒有具體交換意見。
胡錦濤此次雖有唐家璇、李肇星、鄭必堅等新舊外交智囊人物隨行,這些人究竟資歷尚淺,在大陸嚴格的政治圖騰制度裡,恐怕沒有進言的資格。總結而言,這次訪美受限於面子問題,實質上看不出任何有意義的結果,收穫不大。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