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壇也有個無名氏抄貼了一篇關於梟龍的介紹,這篇文章倒是平實得多,沒有說誰誰在震驚,也引用了一些技術數據。不過,說他抄貼並不冤枉,此君在本壇一直就是抄貼各種「輝煌建設「的報導,這些建設報導其實就是連中國各個網站都在不斷批判的「政績工程」 「爛尾工程」 ,此處有記錄在案。不過梟龍的介紹是出自中共軍工部門的廣告,那麼無名氏也就不必動腦筋,換句話說,無名氏本人未必明白自己所抄貼出來的東西意味著什麼。
不管別人震驚不震驚,瞭解一下中國國產的新機型不會有壞處。此處把梟龍與殲十並列,是因為兩者息息相關---都是成都飛機公司的產品,一母所生,其設計思想出自同一血統。兩者是一先一後出生的兄弟,是空中的」最佳拍檔「----「你幫我搵錢,我幫你清倉」 。
所謂梟龍這裡指的是梟龍4型,所謂梟龍出世就是指梟龍4型出世,因為前三型不值一提,是實驗機,根本不能上天作戰。如前所述,基於搶佔出口市場的目的,宣傳梟龍就是當前中國軍工的重要任務。
梟龍簡稱FC-1,J-10簡稱J-10。
FC-1計畫源於1988年,當中,以色列人幫忙不少。IAI以色列航天工業集團已經間接承認是由以色列LAVI戰機團隊提供幫助,當時雙方協議要求保密。其中可以確認的是,其中以色列提供了許多美國F-16的技術給中國,以換取中國的美金,因為這件事,美國對以色列十分不滿。這技術其中包括起落架系統、惠普F100引擎〈即後來仿製的中國國產太行發動機〉、機體結構與油箱加量配置、駕駛座艙設計包括計算機飛行操控系統、機翼線傳飛控系統。
計畫後來中止了,1992年重開。不久,巴基斯坦願意加入,產品多數向巴基斯坦出口,於是後來FC-1的研製就被看成是中巴合作的成品,外國投資佔到整個『梟龍』研製費的一半。中國歷來的戰機研發都是靠吃國家大鍋飯,FC-1的研發是第一次以客戶為目標,以市場為動力,盡量少動用國家資金的嘗試。如果說FC-1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恐怕也就在這裡了,這為以後中國戰機的開發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
戰機的設計,受到許多相互衝突的因素的影響。比如要節省燃料,增大航程,就要減輕機身重量,但是減輕機身重量,同時就意味著減少飛機的載彈量,犧牲了戰鬥力。一架飛機不可能兼顧所有的方面,具有所有的長處,於是歷來都將戰機設計分為兩個範疇:制空和制地,或者稱為高空低空,高端低端。
所謂高空,就是奪取制空權,掩護己方的艦隊和地面機械部隊長驅直入,因此高空戰機強調長程奔襲,強調高速----迅速進入和迅速脫離,強調高空格鬥能力。所謂低空,就是攻擊地面和海面目標,真正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因此強調低空性能,強調火力。
這樣,設計飛機往往就是高空低空成雙設計,兩者作「最佳拍檔「----麥嘉和許冠傑,比如美國歷來使用的F-15和F-16,現在開始使用的F-22和F-35。對於中國來說,就是FC-1和J-10了。但是,FC-1和J-10這個配對並未最後決定,因為FC-1也可以與殲八(J-8) ,或者蘇-27配對。
但是,這樣的設計思想顯然存在著問題,那就是浪費,最好就是兩機合一,能同時具備高低空性能。隨著各種先進的複合材料的產生,先進航電設備和先進發動機的研發成功,兩機合一逐步成為可能。美國軍方已經宣布,以後的戰機不再成雙設計了,並大力發展無人戰機。美國這種設計概念已經開始影響到中國軍方的戰機設計了。
看過二次大戰太平洋美日海戰電影的人,一定為那壯觀的海戰場面而激動萬分:幾十架日本神風自殺飛機圍著美國航空母艦輪番攻擊,而艦上的美國水兵則在飛機的呼嘯聲中手忙腳亂地用高射炮還擊。但是從今天現代化戰爭的角度看來,當年那種壯觀的海戰只不過是兩個原始巨人在做愚蠢的肉搏。
在今天的日本人看來,根本不必使用那幾十架螺旋槳的玩具飛機去做無謂的犧牲。雷達是照遠不照近的,只需派出幾架具有低空突防能力,能貼近海面飛行的輕型戰機,各自帶上幾枚超音速對艦導彈,就足以把航空母艦打成馬蜂窩。
FC-1就是這樣一種低空戰機。
FC-1整體設計的性能定位在准第三代戰機,或者如我上述的,是勉強擠入三代機。FC-1已經具備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和一定的隱身能力,因此即使把FC-1歸入三代機也不算太過抬舉。但跟同用途的美國戰機F-16A/B的改進型F-16C相比,FC-1的航電設備、外挂能力和航程等等性能,仍然低了一個層次。
FC-1設計上吸收美國的F-16C。比如座艙布局,摒棄了歷來複雜的機械指針式儀錶板,安裝了三塊大型多功能液晶顯示屏,能夠集中顯示飛機上裝配的幾十臺設備的real time data。而正上方的平視顯示器,將有關飛行的最重要參數通過投影的方式,打在了飛行員視線前方的玻璃片上,使飛行員無須低頭就可以獲得信息。不過,在美國最先進的戰機上,這種顯示是打在飛行員的電子頭盔上的,不論飛行員的頭如何轉動,隨時像看電影一樣,看到全部參數。
FC-1的設計流程是TOP-DOWN,即自上而下的設計方法。首先對整個戰機進行一個「技術定位」,然後再進一步細分,設計出該機各分系統的技術標準,進而選擇相關的航電、液壓、武器等到分系統技術裝備。各分系統性能都本著兩個原則:第一,夠用即可,而不是盲目追求最先進;第二將各分系統性能發揮到極限,絕不浪費。強調的是戰機最後的整體性能,以及儘可能高的性能價格比,這也是FC-1價格便宜的原因之一。
中國軍方宣傳得最起勁的就是BUMP進氣道,因為這是除了F-35之外,FC-1是世界上第二個使用該技術的戰機。BUMP進氣道就是中文音譯的所謂」蚌「式進氣道,也叫無隔道進氣道,就是在進氣口前方的機身上設計一個鼓包,用鼓包取代了傳統的隔道與調板系統,這個鼓包對進入進氣道的空氣進行預先壓縮,並且吹除附面層。BUMP進氣道迎風阻力小,減小了飛行阻力,還具有雷達反射面積小的優點。當然,戰機是否先進要看整體,而不是看個別環節。
FC-1全機共有7個外挂點,總外挂能力為3600公斤。根據執行不同任務而改變外挂,比如近距格鬥導彈、超視距中程導彈、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250公斤、500公斤、1000公斤常規炸彈和激光制導炸彈;各種口徑火箭彈;電子戰吊艙;激光吊艙和紅外夜視吊艙等等。
FC-1採用的125B IFF機載應答器和敵我識別裝置裝於機頭。裝備國產的ARW9101A雷達告警接收機或國產的BM/KJ8602A/B雷達告警接收機、可以及早提醒飛行員來犯的紅外空空導彈或雷達制導的中程空空,地空或艦空導彈。而GT-1B-2金屬條和曳光彈投放器與BM/KG300G有源干擾電子莢艙的使用,可干擾來犯導彈的追蹤。
但是FC-1的發動機仍然是俄國製造的,這也是所有中國新型戰機都逃脫不了的命運。中國與俄國簽署了100臺RD-93發動機的合同,它們將用來裝備FC-1,這款發動機是俄國米格-29的RD-33發動機的改進型。
FC-1談得太多了,下面簡單談談J-10,J-10是作為高空機來使用的。
如果說FC-1帶有某種程度上帶有美國味道的話,那麼J-10就帶有更大程度上的俄國味道。實際上,俄國人參與了早期J-10的設計。
J-10的基本型即J-10A戰機在一開始設計時,其機動性、發動機推力方面已經領先於F-16A/B戰機。在武器裝備方面,這兩種飛機基本上裝備了同一代空對空武器,J-10A裝備了PL12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此外,由於J-10A戰鬥機採用比F-16A/B更大面積的主翼和兩個全動式三角翼,J-10A可以獲得比F-16A/B戰鬥機更大的升力係數。
開始過時的美國F16-A/B戰機多半裝備F100-PW-220或者F110-GE-100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10886公斤,而J-10A裝備俄國AL31FN發動機,產生12500公斤的加力推力。假設J-10A戰鬥機的正常起飛重量是10-11噸,那麼J-10A戰鬥機的推重比將會達到1. 14,F-16A/B在無外挂情況下的推重比率為1.1。J-10A優於F-16A/B。
但是,J-10A仍然遜色於F-16A/A的改進型F-16C/D Block 50/52戰機的動力標準,後者裝備F100-PW-229或者F110-GE-129渦輪風扇發動機,加力推力可達13163公斤。
不過,俄國同時正在設計新的改良型AL31FN-M發動機,計畫把推力增加百分之二十,達到15000級別加力推力,成為以後四代半戰鬥機的動力系統。至於這樣的發動機會不會出口給中國,則是未定之數。
J-10的研發比FC-1早,因此在設計概念上就稍微落後,比如隱身能力就不如FC-1。但是從航電,發動機,外挂等整體性能來看,J-10A仍然優於FC-1。
那麼如何區分FC-1和J-10?平常難得有機會親睹FC-1和J-10,只能在電影電視圖片上看到,因此也只能從外形上進行辨認。FC-1和J-10都分別在改進,其氣動外型也有些許變化,比如基本型的J-10是單一垂直尾翼,但是現在設計中的艦載型則是V型雙垂尾。但改來改去,有些基本點是無法改的,比如J-10是鴨式布局---在主機翼前有三角副翼,而FC-1則是沒有。J-10的機身仍然留有老祖宗殲七的影子---前後粗中間細的黃瓜型,而FC-1則是直桶型的
儘管外貿部門大力宣傳FC-1,但是中國軍方卻有不同調子。
FC-1的前途有兩種。1. 由於是新型機,有很大的upgrade空間,可以不斷出改進型,最後達到甚至超過F-16C/D的水平。2. 作為過渡機種。
目前中國軍方有不少人附和後者,這樣FC-1的命運就岌岌可危了。
J-10是中國空軍的所愛,在設計中的J-10改進型,越來越加強低空能力,比如機頭低下,就是企圖增加飛行員的下視範圍,生產雙座機,艦載機,甚至有呼聲要把J-10最終變成強擊機。這樣一來,FC-1負擔的對地對海任務,J-10都能完成,那還要FC-1做什麼?
一旦J-10具備低空能力,那麼跟J-10搭配的高空機就是尚未裝配部隊的J-11(即蘇-27改進型) ,那麼等於宣布FC-1自動出局。
飛行員的個人習慣也影響了FC-1的命運。許多人駕駛有俄國血統的J-6,J-7,J-8以至今天的J-10,一路走來,輕車熟駕,現在一旦要駕駛有美國味道的FC-1,陌生,有疏離感,要重新訓練,增加成本。
於是,有人預言,FC-1只能少量裝配部隊,主要用於出口。這樣一來,FC-1的市場價值也就不能像預期的那樣樂觀。首先不能大量生產就意味著成本不可能降下來,其次自己不用,而由巴基斯坦自己去證實FC-1的性能,想要那些潛在的客戶不懷疑都不行。
一個珠寶商,要取得客戶的信任,首先自己要穿戴得珠光寶氣,如果連自己的珠寶都不用,怎樣叫客戶上門?美國的F-15/F-16之所以好賣,就是美軍自己一直也在用F-15/F-16,其積累的數據已經足以增強客戶的購買決心。
於是剩下來,FC-1的用途只能是作為在大量J-6和J-7退役後,填補中國戰機在數量上的空檔,但是,這可不是當初FC-1的設計目的。
這樣分析,好像刻薄了一點,未來FC-1的命運也許不至於如此悲慘,至少FC-1跟現役的J-8相比,還有不錯的「超視距攻擊能力」 。
這裡不得不介紹一下熱門的「超視距攻擊能力」 。
自從90年代美軍提出「超視距攻擊」之後,世界的空戰概念就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30年前的戰機比起二次大戰,已經有長足的進步, 但是空戰概念沒有多少改變,所以解放軍的戰機從6000米高空一直追擊到600米,就作為英勇事跡載入教科書,以至今天的學生就一直以為空戰就是那樣一種捉迷藏。
那時空戰的主要武器是機關炮,再附帶2-4枚短距離空空導彈。空空導彈的射程為幾十公里,被動紅外線制導,即追蹤敵機尾部的火焰。由於制導手段落後,速度慢,脫靶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導彈的三板斧過後,剩下來就依靠機關炮了,那時候的所謂載彈量其實是指機關炮的炮彈,一般都裝上一千多枚,跟今天不足一百枚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那時候的空中格鬥跟今天的武術搏擊差不多,距離近得連對方飛行員有沒有鬍子都看得一清二楚。
隨著機載相控陣雷達的問世,探測距離增到300乃至500公里,相應地,射程達200-300公里的中程空空導彈也出現了,制導手段除了紅外之外,還有電磁,激光,衛星,而導彈本身也有自身的主動雷達制導。這樣,導彈的發射就成了「射後不管」 方式了(launch it and forget it) ,因為導彈發射出去後,有各種制導方式引導導彈,死死咬住敵機,飛行員不必操心。更有甚者,俄國的」金雕「戰機(蘇-47) 可以向後發射導彈,於是追擊者會冷不防吃上逃命者從前面發來的一顆導彈----追擊者和逃命者的地位瞬時顛倒過來了。這樣,敵方戰機的下場只有兩種:被擊落或者僥倖逃脫---使用干擾手段,比如撒放金屬碎片,製造假熱源或者電子雲,或者最後索性硬對硬---用導彈攔截。
一切的物質條件都具備了,超視距攻擊就成了可能了。於是空戰就成了簡單的旅行:飛到指定空域,按下發射按鈕發出導彈,就可以收工回家睡覺了,連敵機是什麼樣的都不必去看。這樣的空戰,飛行員就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了,於是美軍的下一步自然就是----開發無人戰機,特殊操作由機器人來完成,以節省比戰機還要寶貴的飛行員的生命。這樣看來,四代戰機就有可能是有人戰機的終結。
所謂」 中國自主開發三代戰機「,甚至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開發三代機的五個國家之一」 ,從宣傳廣告上無可非議,但是在實際研究上,這句話就十分值得推敲。
如果重要的部件要從外國進口,然後再自己進行」 自主開發」 ,這樣的能力不僅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比如日本,德國,韓國,巴西,前蘇聯各國,印度乃至巴基斯坦(不要忘記,FC-1是中巴合作的) …。只有那些從重要部件到普通鉚釘都自己生產的國家,才真正有資格說是「自主開發」 ,而這樣的國家是四個,而不是五個。
除了雷達是弱項之外,真正制約中國戰機發展的瓶頸是發動機。中國的國產發動機比外國的性能始終差了一個級別,即使是仿造,也達不到正宗的標準,如果在戰機上裝備這樣的發動機,戰機就飛不出設計的水平。從俄國進口的發動機雖然不錯,但是根據協議,俄國對發動機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不能出口,連仿製俄國的國產發動機也不行,不能跟俄國人爭市場,其維修零件還要依靠俄國。這樣,如果戰爭爆發,除非俄國願意結成生死同盟,否則,發動機就會是中國戰機的死穴。
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擴大發動機的來源,但這又引起美國軍方的警惕。比如去年,中國向勞斯萊斯訂購航空發動機,美國馬上就向布萊爾發出警告。又比如最近被FBI抓獲的臺灣商人慕可舜,就是涉嫌偷運F-16戰機的發動機去中國。
是不是一個自主開發新型戰機的國家,有一個簡單的衡量標準:自主開發國家都不必進口外國戰機。
儘管中國開發戰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至今又進口了大量的俄國戰機,而且還是作為第一線主力戰機來使用,負擔著國產戰機不能負擔的任務。目前中國還與俄國協商進口下一批戰機----蘇-34。
中國自主開發戰機的努力是值得稱許的,但是這條路還有很長。
世界日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