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學,還是大學上我

發表:2006-06-06 21: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教育段子——某大學生畢業後恍然大悟:這四年,不是我上了大學,而是大學上了我。語多戲謔,且近曖昧,但你不能說這不是他的心裏實情。那麼,此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近日,京城有多家報紙報導了重慶工商大學學生周家亮申請退學一事,退學的理由居然是「看不起學校」。消息被搬上網後,一些網站都有相應的跟帖,有條跟帖頗有趣:「我大三的時候退學,退學後才覺得後悔,為什麼我要上大學呢……,浪費了三年時間。」——這位前本科生居然不是後悔退學,而是上學。聯想到去年9 月,清華大學計算機繫在讀博士生王垠也向學校提出退學,他在公開信中,表示了對學校博士培養模式的不滿。從本科到博士,從地方高校到京都清華,這幾例退學,看似微瀾,卻也可以見微知著。

  對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滿,是他們退學的主因。當時重慶校方要開除周,原由是他多門功課不及格。這雖是周自己造成,但是否還有教育本身的因素呢?在採訪中,周坦言他對學校的教授內容和方式都不滿意。他之屢屢不及格,其實是以消極的方式表達了不滿。

  學生對教授內容和方式的不滿,絕非個別學校,它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即以教授內容為例,中國任何一個高校,不論什麼專業,四年中都有近三分之一的課程是公共必修課。誰都知道,那些課往往抽象教條又枯燥無味。但是,不開又絕對不行。這些課還經常弄些和教學無關的行政或黨政人員去上,於是課堂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景觀:上面口乾舌燥,下面五花八門——聽MP3的有,看其他書的有,伏桌而睡的有,交頭接耳的有,偌大教室,真不知能有幾人聽得進去。這當然怪不了學生,他們是在自費讀書,但他們並沒有本來應該有的選擇或不選擇某種知識商品的權利。顯然,這個問題不在哪所高校,而在我們的教育體制。它原是計畫體制下計畫教育一仍舊貫。

  這樣就明白什麼叫「不是我上了大學,而是大學上了我」。我上大學,我是主體,大學是對象,在大學面前,我有我的精神主動性,我通過它能夠成就我所需要的自己:這就是我上大學。相反,在大學中,我不是主體,我不是主動的,我只是一個對象,一個被那些課業所灌輸的對象,而我又並非想成為那樣,且不那樣還不行:這就是大學上我,抑或我被上。周在採訪中說:「學校如果能夠讓一些學生去學自己喜歡的、實在的東西的話,我可以不退學,也想混個文憑。」這是實話。「以人為本」落實在學校中就是「以生為本」,它更需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課程和方式上。

  另外,高校在教與學上的應試化,也是學生非主體性的一個原因。據新華社報導,教育部部長賙濟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報告:「目前尚未從整體上改變應試教育的傾向」。問題是,這個傾向不僅存在於小學、初中、高中,而且在高校蔓延。由於教育產業化,大學年年擴招,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逼得許多本科生只好以考研來暫時逃避。於是,大學中的教與學便難以避免應試化的問題。有些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甚至把各系考上研究生的人數作為本年度考評的業績指標。而學生在學習中更是以考研為中心,政治課、英語課、專業課,都在圍繞應試指揮棒轉。高校如同高中,學生沒有自己的自由時間。可是,如果沒有「自由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嗎?筆者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在學年論文中選擇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但要讀很多書。可是,她面臨的是什麼?已經考過一次但沒有過去的英語考級,還有明年1月份的研究生考試。我作為老師,卻也只好勸她先英語後備研,文章放放再說。因為前者不過,便沒有學士學位;後者不過,就業立即就成問題。像這樣一種狀況,你說,這個大學,到底是誰上了誰?

  不要說那個學生看不起學校,似這樣的教育狀況,我也看不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