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8-13 01:58:59作者:向薇
如果有人問我:「中國繪畫史上‘笑’果最強的作品是哪一幅畫?」,那麼我會很樂意向他推薦現在正在故宮(臺北)展出的一件冊頁小品——宋人無款《虎溪三笑》。
其實要找到像畫中主角們這樣張著大口,還露出皓齒朱舌的畫作,別說在東方,即使在西方畫史中也是極為少見的。這讓我想起同樣藏於臺北故宮,人物表情亦極為生動有趣的另一件冊頁—傳宋人李唐《炙艾圖》,在一株楊樹下,三、五個小老百姓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傳統民俗醫療過程。
《炙艾圖》的內容是一名村醫正專注的為一位背部有疾的長者以艾柱炙治療,就看那患者必須由一名男丁、二名小童加以制服,可想那定然是十分痛苦的,難怪他非得張大了口放聲哀嚎,方能稍釋其無以名狀的苦楚呀。
然而這與宋人無款《虎溪三笑》中的敞笑兒可不同,恰恰是一苦一樂的對比呢,只不過都張開了大口!
看看這《虎溪三笑》中的三位主角,好像已經笑到不能喘氣的程度了……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為了什麼,能讓畫中人物笑得如此燦燦天真、如此熱烈開懷、如此的旁若無人、任自然…,這就得來談談這畫的典故了。
話說典故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東晉時期,享有盛名的淨土宗慧遠法師(西元334-416年)在廬山西麓(今江西省九江市),創建了一座東林寺。
慧遠在寺中專注修行三十餘年,史載其「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注1)即便送客,也從不越過寺前的那條清澈泉溪—虎溪。據說一旦慧遠不慎過了虎溪上的石橋,山上便有靈虎嗚號。這真是蠻神奇的呢!
有一天,《桃花源記》的作者、著名的愛菊詩人陶淵明(365-427)與簡寂觀道士陸修靜(406-477)同時造訪,他們三人的性情興趣都十分投合,因此一談起話來便欲罷不能。直到慧遠送他們離開時,依然無法止住彼此談話的興致。
慧遠在不知不覺中破了戒,越過了虎溪。
當然,此時神虎就大聲鳴吼了,三人這才驚覺發生了破戒情事;然而他們不是痛苦自責,反倒是彼此理解,會心的相視大笑。於是這過溪的場景、朗笑的剎那,便成為千古傳唱的佳話,也成了歷代畫家喜愛描繪的作畫題材了。
(待續)
注1:陳舜俞,《廬山記》卷二。轉引自王耀庭,宋人虎溪三笑(圖版說明-注2),《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頁270-271。
其實要找到像畫中主角們這樣張著大口,還露出皓齒朱舌的畫作,別說在東方,即使在西方畫史中也是極為少見的。這讓我想起同樣藏於臺北故宮,人物表情亦極為生動有趣的另一件冊頁—傳宋人李唐《炙艾圖》,在一株楊樹下,三、五個小老百姓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傳統民俗醫療過程。
《炙艾圖》的內容是一名村醫正專注的為一位背部有疾的長者以艾柱炙治療,就看那患者必須由一名男丁、二名小童加以制服,可想那定然是十分痛苦的,難怪他非得張大了口放聲哀嚎,方能稍釋其無以名狀的苦楚呀。
然而這與宋人無款《虎溪三笑》中的敞笑兒可不同,恰恰是一苦一樂的對比呢,只不過都張開了大口!
看看這《虎溪三笑》中的三位主角,好像已經笑到不能喘氣的程度了……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為了什麼,能讓畫中人物笑得如此燦燦天真、如此熱烈開懷、如此的旁若無人、任自然…,這就得來談談這畫的典故了。
話說典故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東晉時期,享有盛名的淨土宗慧遠法師(西元334-416年)在廬山西麓(今江西省九江市),創建了一座東林寺。
慧遠在寺中專注修行三十餘年,史載其「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注1)即便送客,也從不越過寺前的那條清澈泉溪—虎溪。據說一旦慧遠不慎過了虎溪上的石橋,山上便有靈虎嗚號。這真是蠻神奇的呢!
有一天,《桃花源記》的作者、著名的愛菊詩人陶淵明(365-427)與簡寂觀道士陸修靜(406-477)同時造訪,他們三人的性情興趣都十分投合,因此一談起話來便欲罷不能。直到慧遠送他們離開時,依然無法止住彼此談話的興致。
慧遠在不知不覺中破了戒,越過了虎溪。
當然,此時神虎就大聲鳴吼了,三人這才驚覺發生了破戒情事;然而他們不是痛苦自責,反倒是彼此理解,會心的相視大笑。於是這過溪的場景、朗笑的剎那,便成為千古傳唱的佳話,也成了歷代畫家喜愛描繪的作畫題材了。
(待續)
注1:陳舜俞,《廬山記》卷二。轉引自王耀庭,宋人虎溪三笑(圖版說明-注2),《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頁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