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故事總離不開帝王、妃子、花神或仙女,逼人的皇家富貴氣與「牡丹仙子」美艷神通的浪漫,共同構筑了人們對花王牡丹的遐想。
李白醉寫清平調
唐玄宗在位時,長安牡丹空前繁盛。
一年暮春,唐玄宗來到興慶池東邊的沉香亭前觀賞牡丹。有大臣說,有一棵牡丹一天四色,早上深紅,中午深青,晚上深黃,半夜又成了粉白色。唐玄宗聽罷,留宿看牡丹,嘆道:真乃奇花。過了幾天,唐玄宗又帶楊貴妃前來賞牡丹,讓樂師李龜年助興。唱了幾曲,玄宗聽了全是舊詞,不悅:「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詞?」令速召翰林學士李白進宮。爛醉的李白被帶進沉香亭,唐玄宗即要他作詩助興。李白看了看牡丹與貴妃,出口成章: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疑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淮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三首詩一氣呵成,花即人,人即花。
唐玄宗細細品味,覺得把楊貴妃寫得比牡丹還美,很是滿意。
武則天怒貶牡丹
清代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寫了這樣一段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雪,忽覺陣陣清香扑鼻,原來梅花開了。武則天高興,吩咐到群芳圃、上林苑賞花。可到群芳圃,除臘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儘是一派枯枝,要去上林苑,卻有小太監奏知,與群芳圃相同。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
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鬚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寫畢讓太監拿去上林苑張挂以報知花神。次晨,果然兩處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並一一賞花。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今日惟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燬,又下旨將4000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牡丹亭》與藥名詩
湯顯祖的《牡丹亭》據說是花香療出的成果。
湯顯祖因日夜勤於寫作,用腦過度,經常頭痛。一位名醫診斷後,告之:「湯大人不必服藥,只要常到敝舍百草園走走,自會痊癒。」一日,湯顯祖寫作又感頭痛,便逕自去了百草園。當他在牡丹亭邊見到四周盛開的牡丹,一片芳馨,頓感頭腦鬆弛,一會兒,竟依欄睡去,做起夢來。
湯顯祖醒後,感到頭腦清新,把夢中的事一一講給醫生聽。醫生大笑:「你的頭痛病就是我園中的藥草花香治好的啊h」遂將湯顯祖夢中事寫了一首藥名詩贈湯顯祖:「牡丹亭邊,檳榔紅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車郎,芍藥叢中兩鍾情,白頭翁為媒,金銀花牽線,八月蘭開時成佳伴。芙蓉帳中,結並蒂連,合歡十月,大腹皮便便。生大力子,奮遠志,持大戟,平木賊,更洙草寇。當歸期,封大將軍於金鑾殿。」詩中共有18種藥名。湯顯祖受此詩啟發,創作了《牡丹亭》。
秋翁遇仙記
馮夢龍《醒世恆言》中有一篇灌園叟晚逢牡丹仙女的故事。
大宋年間,一個老者叫秋先,自小酷愛花木,建成一所大花園,50餘年,自得其樂,人稱「花痴」。城中有位宦家子弟,名叫張委,為霸一方。一天,張委等人來到花園。園中牡丹正盛,張委起了吞佔之心。秋公不允。張委一夥耍潑,把花打得個只蕊不留。秋公見滿園狼藉,不禁痛哭。卻見一美貌女子前來告訴他,她有祖傳法術,能讓花上枝頭。次日,秋公園上落花不僅上了枝頭,比原先更為鮮艷,還變做五色了。張委聽說又生惡念,狀告秋公以妖術惑眾,將秋公捆到公堂。張委等又到花園,放懷恣飲,直到日色西下。忽地一陣大風,把落花吹得直豎起來,一個個成了姿容美麗的女子。內中一紅衣女子說道:「吾姐妹居此數十餘年,深蒙秋公珍重護惜,何故驀遭狂奴欲氣熏熾,毒手摧殘,復又誣陷秋公,謀吞此地,今仇在目前,吾姐妹何不戮力擊之?」眾女一齊舉袖打來……張委死後,眾鄉親前往公堂,訴說秋公平日惜花善行,並非妖人,張委設謀陷害,神道報應。秋公立刻得以釋放。